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暗流与抉择

大明华章

接下来的两日,李承泽和帖木儿便被关在那间昏暗的仓库里。每日有两顿固定的、勉强果腹的粗糙饭食送来,看守的军士虽然态度生硬,却也并未刻意刁难。这种近乎麻木的平静,反而让李承泽有了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思考。

透过门板的缝隙,他能窥见濠州城内一角的生活。喧嚣、混乱,却又充满了一种野蛮的生机。红巾军士们似乎分属不同的派系,除了那日见过的孙德崖的人,似乎还有赵均用、彭大等头领的部下,彼此之间虽不至于刀兵相向,但言语间的挤兑、争夺缴获物资时的小摩擦却时有发生。而郭子兴,似乎是名义上地位最高者,但显然并不能完全掌控局面。

李承泽注意到,朱重八的身影偶尔会出现。他总是沉默寡言,带着他那队看起来同样沉默却行动利落的士兵,或是搬运守城器械,或是巡视城防。与其他头领部下那种散漫甚至有些骄纵的气焰不同,朱重八手下的人似乎纪律更为严明一些。有一次,李承泽甚至看到朱重八当众鞭笞了一个抢夺百姓柴薪的士兵,尽管那士兵似乎是孙德崖的部下,引得孙德崖的人怒目而视,朱重八却只是冷冷地回视,直到对方悻悻退去。

这一幕,让李承泽对那个面容刻厉的年轻头目,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似乎……并不仅仅是一个只知道砍杀的武夫。

而那个名叫帖木儿的孩子,则成了仓库里一个特殊的存在。最初的惊恐过后,或许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又或许是朱重八那日送来的一碗热粥无形中传达的某种信号,他不再整日发抖哭泣,只是变得异常沉默,常常抱着膝盖,睁着一双大眼睛,茫然地看着仓库顶棚的蛛网。李承泽尝试着和他说话,他也只是偶尔点点头或摇摇头。一种无形的隔阂,已经在这个蒙古贵胄之子与他的汉人先生之间悄然产生。

第三天下午,仓库的门被再次打开。来的仍是李善长。

“李先生,这两日委屈你了。”李善长笑容依旧温煦,仿佛只是来探望一位暂居陋室的朋友,“大帅听闻李先生是读书人,心中欢喜,想请先生过府一叙。”

过府一叙?郭子兴要见自己?李承泽心中一动,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或许到了。他整理了一下褶皱的衣袍,看了一眼角落里的帖木儿。帖木儿也正看着他,眼神复杂。

“李先生放心,这孩子暂且无碍。”李善长适时地说道,做了个请的手势。

李承泽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出了囚禁他数日的仓库。外面的天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才适应过来。

跟随着李善长,行走在濠州城的街道上。与前两日透过缝隙窥视不同,亲身走在其中,感受更为真切。战争的创伤依旧醒目,但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有人清理瓦砾,修补房屋。一些面带菜色的百姓,在红巾军士的组织下,排队领取稀薄的粥食。秩序,似乎正在从混乱中艰难地萌芽。

“李先生请看,”李善长指着那些领粥的百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大帅下令开仓放粮,赈济城中饥民。虽不能饱腹,总好过易子而食。”

李承泽默默点头。这确实是收拢人心的举措。他忍不住问道:“李书记,如今濠州初定,内有不和,外有元廷大军虎视,郭大帅有何长远打算?”

李善长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知道李承泽已经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他沉吟片刻,道:“濠州虽是要冲,然城池狭小,非龙兴之地。大帅之意,当广积粮,缓称王,礼贤下士,收拢民心,以待天时。”

“广积粮,缓称王……”李承泽低声重复着这六个字,心中震动。这策略务实而老成,绝非流寇思维。看来这郭子兴麾下,确有能人。

“然则,”李承泽想到仓库里看到的派系之争,“孙头领、赵头领他们,似乎……并非都作此想。”他话说得含蓄。

李善长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忧色:“这正是大帅所虑之处。孙、赵等人,目光短浅,只知劫掠享乐,若非大帅竭力约束,濠州恐已成人间地狱。故而,大帅更需要如李先生这般明事理、知大义的读书人,襄助左右,整饬内部,建立法度。”

说话间,两人已来到一处府邸前。这里原是州衙官员的宅院,如今成了郭子兴的帅府。门口守卫森严,但见到李善长,都恭敬行礼。

穿过几进院落,来到一间布置简朴却不失威严的厅堂。主位上,坐着一个年约五旬、面色微黑、身形魁梧的将领,穿着寻常的布衣,未着甲胄,但眉宇间自有一股威严气度,正是濠州红巾军的统帅郭子兴。

在下首,还坐着几人。李承泽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末位的朱重八,他依旧沉默,腰背挺直,像一尊石雕。此外,还有两个面色倨傲、衣着光鲜些的头领,想必就是孙德崖和赵均用。

“大帅,这位便是李承泽李先生。”李善长上前禀报。

郭子兴的目光落在李承泽身上,带着审视的意味,不算严厉,却也绝无李善长那般温和。“哦?你就是那个护着蒙古崽子的读书人?”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久居上位的口吻。

李承泽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在下李承泽,见过郭大帅。”

“听说你读了不少书?”郭子兴问道,“如今这世道,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能挡刀剑?”

这话问得直接而粗鲁,孙德崖和赵均用发出一阵低低的哄笑。朱重八则面无表情,仿佛什么都没听到。

李承泽心念电转,知道这是郭子兴的考校,也是他表明立场的机会。他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朗声道:“回大帅,读书不能当饭,但可知为何天下无饭;读书不能挡剑,但可知如何让天下少动刀兵。”

“哦?”郭子兴挑了挑眉,似乎来了点兴趣,“那你说说,为何天下无饭?”

“元廷失德,官贪吏虐,苛政如虎,盘剥无度。更兼治河无方,天灾连连,致使民田荒芜,仓廪空虚。此非天不产粮,乃人祸使之无饭也。”李承泽引经据典,将元末弊政一一道来,虽有些文绉绉,但道理清晰。

郭子兴听着,微微颔首,脸色缓和了些:“那又如何让天下少动刀兵?”

“止戈为武。欲息刀兵,需立秩序,行仁政,使民有恒产,有恒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天下人人安居乐业,谁又愿铤而走险,提头造反?”李承泽继续说道,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李善长,见对方眼中带着鼓励之色,“故而,攻城略地易,收拢人心难。大帅据守濠州,开仓赈济,此乃行仁政之始也。然若军纪不肃,内部分裂,纵有坚城粮草,亦不过为他人作嫁衣耳!”

最后这句话,他说得有些大胆,厅堂内顿时安静下来。孙德崖和赵均用脸色沉了下来,目光不善地盯着李承泽。

“放肆!”孙德崖一拍椅子扶手,喝道,“哪里来的酸儒,也敢在此指手画脚,挑拨离间!”

李承泽心头一紧,但话已出口,无法收回,只能挺直腰杆站着。

“孙头领稍安勿躁。”李善长连忙打圆场,对郭子兴道,“大帅,李先生所言,虽有些直率,却是一片赤诚,为我濠州长远计啊。”

郭子兴摆了摆手,制止了孙德崖,看着李承泽,目光深邃:“你说得不错。军纪,内耗,确是俺的心病。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承泽知道自己赌对了,郭子兴确有整顿之心。他沉吟道:“当务之急,需明号令,定规矩。缴获物资,当统一分配,论功行赏,而非任由各部自行其是,争夺抢掠。对待城中百姓及俘虏,当有所约束,不可滥杀,以彰显大帅仁义之名,方能吸引四方豪杰与流民来投。”

“哼,说得轻巧!”赵均用冷笑道,“弟兄们提着脑袋打仗,拿点东西怎么了?对那些蒙古鞑子和狗腿子,讲什么仁义!”

一直沉默的朱重八,此时却突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赵头领,俺觉得李先生说得在理。”

众人都有些意外地看向他。

朱重八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郭子兴:“大帅,咱们造反,是为了有口饭吃,为了不再受欺负。要是俺们自己也成了欺负人的,和元廷鞑子有啥区别?时间久了,百姓恨俺们,比恨元廷还甚,这濠州,俺们还守得住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规矩,得立。有功赏,有过罚,才能让人心服。就像俺带兵,谁不听号令,俺就鞭子抽他。时间长了,他们就知道,听令有饭吃,乱来要挨打,自然就规矩了。”

他的话朴实无比,甚至有些粗俗,却比李承泽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更具说服力,尤其是出自他这样一个以勇武著称的头领之口。

郭子兴看着朱重八,眼中闪过一丝激赏,又看了看李承泽和李善长,终于点了点头:“重八说得对,李先生也有理。这规矩,是该立一立了。善长,此事你牵头,重八从旁协助,先拟个章程出来。”

“是,大帅!”李善长躬身应道,看了李承泽一眼,微微点头。

孙德崖和赵均用脸色难看,却也不好再公然反对。

郭子兴又看向李承泽:“李先生,你是个有见识的。可愿留在俺军中,做个文书参议,助善长处理文书,参赞军务?”

抉择的时刻,终于到来。李承泽心中百感交集。留下,便是从贼,背离了他过去所信奉的忠君之道。离开?天下之大,何处可去?元廷视南人如草芥,其他地方的红巾军,恐怕也未必比这里更好。更重要的是,李善长描绘的那条“王道”之路,朱重八所展现的那种务实而严明的力量,以及郭子兴此刻表现出来的纳谏姿态,都让他看到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亮——或许,在这里,他真的能做一些事情,能让自己所学的圣贤道理,不再仅仅是空谈?

他想起路上冻毙的饿殍,想起父亲临终前不甘的眼神,想起朱重八那句“俺们够不着的仁”。

终于,他撩起衣袍下摆,对着郭子兴,深深一揖。

“承泽……愿效犬马之劳。”

这一刻,他感到自己体内某些坚固的东西碎裂了,同时又有些新的东西,正在破土而出。他不再是那个只知皓首穷经的落魄书生,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却也可能通向理想的道路。

他没有看到,在他躬身行礼时,坐在末位的朱重八,那深潭般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光芒。

上一章 濠州城内的光与尘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规矩与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