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泽的“投效”,在波澜起伏的濠州城内,并未激起太大的水花。对于大多数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军士和百姓而言,一个读书人的去留,远不如一碗热粥、一件冬衣来得实在。他被李善长安排在帅府旁一间狭小的值房里,负责协助整理文书、誊写告令,身份微妙地介于“客卿”与“阶下囚”之间。
然而,这间小小的值房,却成了他观察这座新生政权内部运作的绝佳窗口。
李善长交给他的第一项实务,便是参与拟定郭子兴下令整饬军纪的“条规”。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条规的草案主要由李善长依据古制军法,结合现状斟酌而出,无非是“不得擅杀降俘”、“不得掳掠民财”、“缴获归公、按功分配”等条目。文字本身并不复杂,但每一条背后,都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和根深蒂固的习性。
李承泽负责草拟初稿和抄录,时常能听到李善长与朱重八在隔壁房间的商议。李善长的声音总是温和而耐心,引经据典,试图从道理上说服;而朱重八的话则少得多,往往只在关键处插上一两句,语气短促而坚决。
“擅杀降俘,长此以往,往后谁还敢降?岂不是逼着鞑子跟俺们死战到底?”这是李善长的道理。
“嗯。还有,杀红了眼,收不住手,今天杀降,明天就敢抢自己人的功,后天就敢违抗军令。”朱重八的补充,直接指向了军纪涣散的恶性后果,更触及了权力的核心——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掳掠民财,看似得了实惠,实则失了民心。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李善长忧心忡忡。
“老百姓藏起来的那点粮食,抢来能吃几天?让他们安心种地,以后才有源源不断的军粮。”朱重八的角度,永远是那么实际,直指生存的根本。
李承泽在隔壁听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心中却难以平静。他越发清晰地感受到,李善长与朱重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李善长试图用文化和制度,为这支草莽出身的军队注入“灵魂”,将其导向一个合乎传统政治理想的形态;而朱重八,则更像是在用最本能的生存智慧和铁腕,强行捏合一个能够生存下去、并且不断壮大的战斗集体。前者着眼于“当为”,后者立足于“可行”。
数日后,条规终于以郭子兴的名义颁布。帅府前的空地上,黑压压地站满了各级头目和军士代表。郭子兴亲自训话,李善长在一旁宣读条规细则。阳光照在众人脸上,表情各异。有人漠然,有人不解,也有人,如孙德崖、赵均用及其亲信,脸上明显带着抵触与不屑。
条规宣读完毕,场下一片沉寂,暗流涌动。
果然,当日下午,冲突便爆发了。
李承泽正在值房内整理户籍册——这是李善长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意在摸清城中人口底数,为后续征粮、募兵做准备——忽然听得外面一阵喧哗,夹杂着怒骂和兵刃碰撞的声音。
他心中一惊,放下笔快步走出值房。只见帅府门前,两拨人马正剑拔弩张地对峙着。一边是朱重八和他的亲兵,个个刀出鞘,箭上弦,面色冷峻。另一边则是孙德崖的部下,约有二三十人,簇拥着一个被反绑双手、头破血流的汉子,正对着朱重八怒目而视。
“朱重八!你他娘的什么意思?老子的人不过拿了那老虔婆几只鸡,你就把人打成这样,还要按条规砍头?你眼里还有没有孙头领!”一个孙德崖手下的头目厉声喝道。
朱重八站在台阶上,身形挺拔如松,面对人数占优的对方,脸上没有丝毫惧色,只有一种冰冷的威严。他手中握着的,正是那柄厚背砍刀,刀尖斜指地面。
“条规是大帅刚颁布的,白纸黑字,所有人都听见了。”朱重八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现场的嘈杂,“抢劫民财者,杖三十;持械抗法者,斩!他不仅抢了鸡,还敢对执法队动刀子,按律当斩!”
“放屁!什么狗屁条规!弟兄们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拿几只鸡怎么了?那老虔婆藏匿粮食,没宰了她算客气了!”那头目不服,引得身后众人一阵鼓噪。
“就是!朱重八,你别拿着鸡毛当令箭!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眼看就要火并。
就在这时,郭子兴和李善长闻讯赶了出来。郭子兴脸色铁青,扫视着对峙的双方,最后目光落在朱重八身上:“重八,怎么回事?”
朱重八言简意赅地将事情经过禀报了一遍。
孙德崖也带着几个亲信匆匆赶来,人未到,声先至:“郭大哥!这是要干什么?为了几只鸡,就要杀我弟兄?寒了兄弟们的心,这濠州城还守不守了!”
郭子兴眉头紧锁,显然陷入了两难。杀,恐激变孙德崖一部;不杀,刚刚颁布的条规就成了笑话,威信扫地。
李善长上前一步,对孙德崖拱手道:“孙头领息怒。军纪乃立军之本,令行禁止,方能战无不胜。今日若徇私,他日如何约束万众?望孙头领以大局为重。”
“狗屁大局!”孙德崖怒道,“李善长,你们读书人就会耍嘴皮子!老子的人,老子自己会管教,轮不到别人来杀!”
场面僵持不下。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郭子兴身上。
李承泽站在值房门口,手心全是冷汗。他亲眼目睹了理想中的“条规”与现实中的“势力”碰撞时,所产生的剧烈火花。他看到朱重八的坚持,看到孙德崖的跋扈,也看到郭子兴的犹豫和李善长的无奈。这已不仅仅是几只鸡的问题,而是权力、规矩和人心的一次公开较量。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重八再次开口了。他没有看孙德崖,而是直接面向郭子兴,单膝跪地,抱拳道:“大帅!条规乃帅令,帅令如山!今日有人违令抗法,若不严惩,日后大帅之令,还有谁肯听从?重八奉命执掌军纪,若有徇私,甘受军法处置!请大帅明断!”
他的话,将问题的核心直接提升到了郭子兴的权威层面。
郭子兴身躯一震,看着跪在地上的朱重八,又看了看一脸蛮横的孙德崖,眼中终于闪过一丝决断。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孙兄弟,条规刚立,不可废弛。你部下违令抗法,罪证确凿……按律,当斩!”
“郭子兴!你……”孙德崖勃然变色,手指着郭子兴,气得浑身发抖。
但他看到郭子兴身后,朱重八那冰冷的目光和已然举起的手臂,以及周围越来越多闻讯赶来的、属于郭子兴嫡系和朱重八部下的军士,终究没敢把话说完。他狠狠地跺了跺脚,眼神怨毒地瞪了朱重八和李善长一眼,猛地转身,带着部下头也不回地走了,连那个被绑的部下也不管了。
那违令的军士面如死灰,瘫软在地。
朱重八站起身,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
刀光一闪。
一颗人头落地,鲜血染红了帅府前的土地。
全场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一种无形的震慑。
李承泽胃里一阵翻腾,强忍着没有吐出来。他亲眼见证了一条生命的终结,因为几只鸡,也因为那刚刚立起的、染血的“规矩”。他看到朱重八冷静地收刀入鞘,指挥手下清理现场,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认识到,李善长所期望的“王道”秩序的建立,绝非仅靠文书和道理就能实现。它需要铁腕,需要鲜血,需要像朱重八这样的人,用最残酷直接的方式,为其铺路。
条规,就这样以一种血腥的方式,在濠州城内立下了它的威严。表面上,军纪为之一肃,抢夺民财的事件大大减少。但李承泽知道,那被强行压下去的裂痕,并未消失,反而在暗处滋长。孙德崖、赵均用等人与郭子兴、朱重八之间的矛盾,已然公开化,如同潜藏的火药桶,只待一粒火星。
晚上,李承泽在油灯下继续整理户籍册,笔却有些沉重。值房的门被推开,朱重八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粟米饭,上面放着几根咸菜。
“吃了。”他将饭放在桌上,依旧是言简意赅。
李承泽抬起头,看着朱重八那张在灯光下显得更加棱角分明的脸,忍不住问道:“朱头领,今日……非杀不可吗?”
朱重八看了他一眼,目光深邃:“不杀,条规就是废纸。孙德崖他们会变本加厉。”
“可是……如此一来,与孙头领他们,怕是再无转圜余地了。”李承泽忧心道。
朱重八沉默了片刻,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缓缓道:“李先生,你读的书多,你说,一山能容二虎吗?”
李承泽一怔。
朱重八没有等他回答,自顾自地说道:“濠州城太小了。要么,都按一个规矩来;要么,就得分个高下。今天不杀,明天死的人可能更多。”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冷酷。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值房,留下李承泽对着那碗粟米饭,久久无言。
窗外,寒风呼啸,卷起白日里未曾散尽的血腥气。濠州城的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李承泽感到,自己正被卷入一股越来越汹涌的暗流之中,而他对“天命”、对“秩序”的理解,也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被一次次地冲刷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