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粮策与刀锋

大明华章

条规的血腥立威,像一块巨石投入濠州城这潭暗流涌动的水中,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便如同冬日里最后一丝暖意被抽走,赤裸裸地横亘在所有人面前——粮,快尽了。

帅府议事厅内,气氛比屋外的寒冬更加凝滞。郭子兴坐在主位,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下首,李善长面带忧色,朱重八沉默如山,而孙德崖和赵均用则毫不掩饰脸上的焦躁与不满。

“大帅!库里的粮食最多还能支撑半月!城外元狗围而不攻,分明是想饿死我们!你得赶紧拿个主意!”孙德崖粗声粗气地嚷道,拳头砸在椅子的扶手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赵均用阴恻恻地接口:“当初要是让弟兄们多抢……多征集些粮草,何至于此?如今倒好,守着规矩等着饿死!”

这话明显是针对李善长和朱重八而来的。李善长眉头微蹙,没有立即反驳。朱重八则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没听见。

郭子兴烦躁地摆了摆手:“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善长,你是掌书记,素有谋略,可有良策?”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李善长身上。李承泽作为文书,坐在角落负责记录,此刻也屏息凝神。他知道,这不仅是生存问题,更是权力和路线斗争的延续。

李善长缓缓起身,拱手道:“大帅,如今之势,困守孤城确非良策。元军主力被北方刘福通、徐寿辉等部牵制,围困濠州者并非精锐,其意在困,而非急攻。我军当主动出击,方有生机。”

“出击?拿什么出击?弟兄们饿着肚子能打仗吗?”孙德崖嗤笑。

“孙头领稍安。”李善长不疾不徐,“善长所言出击,并非与元军主力决战。可派精干小队,分批潜出城外,一则,可袭扰元军粮道,以战养战;二则,可联络周边山寨义军,互为声援;三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向城外尚未被元军完全控制的乡野‘借粮’。”

“借粮?”郭子兴身体前倾。

“正是。”李善长颔首,“然此‘借’非彼‘抢’。需明立借据,约定日后归还,或以其子弟入我军中效力抵偿。目标当对准囤积居奇的豪强大户,而非升斗小民。如此,既可解燃眉之急,亦可不失民心,甚至能争取部分乡绅的暗中支持。”

李承泽在角落听着,心中暗暗点头。李善长此策,既务实,又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其“王道”理念,试图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为未来的秩序留下一线文明的微光。

“哈哈,笑话!”赵均用猛地站起,“跟那些地主老财讲道理?立借据?他们肯乖乖把粮食给你?李先生,你读书读傻了吧!要我说,直接打破寨子,抢他娘的!谁不服就杀!简单痛快!”

“赵头领!岂可如此!”李善长脸色一变,“若行劫掠,与流寇何异?我等起义,是为解民倒悬,若反成民害,何以立足?届时四方皆敌,纵有粮草,又能守得几时?”

“老子管不了那么多!先活过眼下再说!”赵均用梗着脖子。

“好了!”郭子兴喝止了争吵,他揉了揉太阳穴,显然内心也在激烈挣扎。李善长的策略更符合长远利益,但赵均用的方法似乎更直接有效。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朱重八:“重八,你怎么看?”

朱重八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郭子兴:“大帅,李书记的法子,是正道。赵头领的法子,痛快,但后患大。”

他顿了顿,继续用他那特有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调分析:“濠州周边,大户结寨自保的多,硬打,就算打下来,俺们也得死不少弟兄,得不偿失。而且,名声坏了,以后没人肯信俺们,也没人肯来投奔。”

“那依你之见?”郭子兴追问。

“先礼后兵。”朱重八吐出四个字,“按李书记说的,派人带着‘借据’去谈。愿意借的,好酒好肉招待,记下人情。不愿意的……”他眼中寒光一闪,“就摸清楚寨子虚实,找防守最松、为富不仁的下手,夜里突进去,只取粮食,不多杀人,但要把带头抵抗的寨主或护院头子宰了,立威。”

他的方法,糅合了李善长的“礼”和赵均用的“兵”,既讲策略,又保留着最终的狠厉与果决。

郭子兴沉吟良久,终于一拍桌子:“就按重八说的办!善长,你负责拟定借据,遴选能言善辩之人。重八,你负责挑选精干人手,侦查寨情,准备动手。孙兄弟,赵兄弟,你们各部也需派出人马,听从调遣,不得有误!”

这最后一句,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孙德崖和赵均用对视一眼,虽面色不豫,却也只得抱拳领命。

策略既定,整个濠州城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开始紧张地运转起来。

李承泽被李善长委以重任,协助起草借据文书,并登记造册。他伏案疾书,笔下是“暂借粮秣若干,待天时平定,必加倍奉还,以彰信义”等冠冕堂皇的辞令,心中却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些文书对于某些心存侥幸或忠于元廷的大户而言,无异于一张废纸。最终,还是要靠朱重八的刀锋来说话。

他偶尔会看到朱重八在校场上挑选人手。那些被选中的军士,并非个个膀大腰圆,但眼神都透着一股狼一样的机警和凶悍。朱重八对他们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是简单地分派任务,交代要点,检查装备。他的指令清晰明确,对地形、岗哨、行动时间的要求近乎苛刻。

“记住,咱们是去取粮,不是去屠寨。动作要快,下手要狠,但只杀挡路的。粮食到手,立刻撤退,不准贪功,不准恋战!”朱重八的声音冰冷,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寒风凛冽。数支小队如同鬼魅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悄无声息地潜出了被元军松散包围的濠州城。李承泽站在城墙上,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期待。

次日下午,便有消息陆续传回。

有的小队成功了,带着几车粮食和一份按了手印的“借据”归来,虽然那借据上的手印是否自愿,只有天知道。负责接应的李善长亲自接待了送粮来的庄客,温言抚慰,俨然一副仁义之师的做派。

而朱重八亲自带队前往的那个、以吝啬和勾结元吏著称的张家堡,传来的消息则截然不同。他们是在黎明时分回来的,带回了更多的粮食,但队伍里也多了几个伤员,刀锋上带着未干的血迹。没有借据,只有朱重八一句轻描淡写的回报:“张家堡主抗拒义师,意图向元狗报信,已伏诛。堡中粮食,暂借充饷。”

“暂借”二字,从他口中说出,带着一股血腥的寒意。李承泽后来从参与行动的军士零星的议论中得知,那是一场干净利落的夜袭,寨门被内应打开,抵抗的护院被迅速斩杀,朱重八亲手砍下了那张堡主的头颅,悬挂在寨门之上。整个过程,快、准、狠。

此事在濠州城内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普通士兵和底层百姓拍手称快,认为朱重八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而孙德崖、赵均用等人,在嫉妒其缴获丰厚的同时,也更加忌惮朱重八的狠辣与能力。李善长听闻后,沉默良久,最终只是对李承泽叹了一句:“乱世用重典,虽不得已,然……终非王道坦途。”

粮食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李承泽敏锐地感觉到,城内权力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郭子兴对朱重八的倚重日益明显,而朱重八通过这次行动,不仅获得了实利,更在军中和民间树立了更高的威望,也展示了他超越一般武将的政治手腕——他知道该对谁“礼”,该对谁“兵”。

这天傍晚,朱重八再次来到李承泽的值房,依旧是一碗粟米饭。他似乎习惯了在行动之后,来这里稍坐片刻,有时一言不发,有时会问李承泽一些关于地理、风物甚至是历史典故的问题。

今天,他看着李承泽桌上堆积的文书和户籍册,忽然问道:“李先生,你说,这濠州城里,现在有多少人真心跟着大帅?有多少人跟着孙德崖?又有多少人,只是混口饭吃?”

李承泽心中一震,这个问题太过敏感。他斟酌着词语:“大帅乃一军之主,众望所归……”

朱重八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套话,目光锐利地看着他:“俺问你,若是哪天大帅不在了,或者……这濠州城守不住了,这些人,会跟谁走?”

李承泽哑口无言。他看着朱重八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忽然明白,这个看似沉默寡言的年轻头领,其思虑之深、目光之远,远超所有人的想象。他不仅在思考如何获取粮食,如何在火并中生存,更在思考如何收拢那变幻莫测的……人心。

窗外,暮色四合,寒鸦归巢。濠州城在短暂的喧嚣后,重归沉寂。但李承泽知道,在这沉寂之下,权力的刀锋正在磨砺,思想的暗流仍在奔涌。他这位深陷其中的书生,未来的路,似乎愈发迷茫,又似乎,在某个人的影响下,正指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向。

上一章 规矩与裂痕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人心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