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人心如水

大明华章

粮食的危机如同退潮般暂时缓解,露出了濠州城内更为复杂的权力滩涂。朱重八夜袭张家堡的果决与狠辣,像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的波澜久久不散。

帅府内的气氛变得愈发微妙。郭子兴对朱重八的倚重显而易见,许多原本需要召集众人商议的军务,如今常常只召李善长和朱重八密议。孙德崖与赵均用明显被边缘化了,二人脸上的阴郁几乎能拧出水来,偶尔在帅府相遇,那目光中的寒意,比腊月的风更刺骨。

李承泽依旧埋首于他的文书工作,户籍册的整理已近尾声。那一行行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背后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他渐渐发现,这濠州城内的军民,并非铁板一块。除了明显的派系之分,还有更多隐形的脉络:同乡、旧识、姻亲……人心如水,看似随容器而定型,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渗透、寻找着新的出口。

这日,他正在核对几名新投军士的籍贯,值房的门被轻轻敲响。进来的是一个四十余岁、面带风霜的妇人,衣着朴素却整洁,手里提着一个盖着蓝布的竹篮。

“这位先生,可是李承泽李先生?”妇人语气恭敬,带着些许局促。

“正是在下,您是?”李承泽起身,有些疑惑。

妇人将竹篮放在桌上,掀开蓝布,里面是几个还冒着热气的粗面馍馍和一碟咸菜。“俺男人是王二,前几日跟着朱头领出去……取粮的。多亏了朱头领和李先生定下的规矩,俺家才分到了些粮食,娃儿不用饿肚子了。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李承泽愣住了。王二?他迅速在脑海中搜索,想起那是朱重八麾下一个普通军士的名字,在夜袭张家堡时受了轻伤。他连忙推辞:“大嫂,这如何使得?军中自有制度,分粮是应当的,李某并未出力。”

“先生莫推辞,”妇人语气恳切,“俺男人回来说了,朱头领规矩严,但赏罚分明,受了伤有药治,家里还能分到粮。不像以前……唉,这世道,能遇到讲规矩的头领,是俺们的福气。俺男人还说,李先生是读书人,是讲道理的,跟在朱头领身边,是俺们的指望……”

妇人絮絮叨叨地说着,放下馍馍,千恩万谢地走了。李承泽看着桌上那简陋却饱含情意的食物,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冰冷的条规、朱重八染血的刀锋,落在底层军士和百姓眼中,竟成了“规矩”和“指望”。他们不在乎什么“王道”与“霸道”的辩驳,他们在乎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环境,一个能让他们看到活下去的希望的“秩序”。

这种来自底层的、朴素的认同,其力量或许远比帅府内的勾心斗角更为强大和持久。

他将这件事隐去姓名,在一次向李善长汇报文书工作时,委婉地提了出来。李善长听罢,抚须沉吟良久,叹道:“民心如水,水能载舟啊……重八虽行事酷烈,然其公正严明,确能收卒伍之心。只是……”他话锋一转,眼中忧色不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刚极易折,强极则辱。他对孙、赵等人步步紧逼,恐非善策。”

李善长的担忧,很快便得到了印证。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急促的钟声和喊杀声便撕裂了濠州城的宁静!李承泽从床榻上惊起,披衣冲出值房,只见帅府方向火光隐隐,人声鼎沸!

“不好了!孙头领和赵头领他们……他们动手了!”一个负责传递消息的小校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满是惊惶。

叛乱!孙德崖和赵均用终于按捺不住,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

李承泽心猛地一沉,几乎是下意识地,他朝着朱重八所部驻扎的城西军营跑去。街道上一片混乱,有不明所以的百姓惊慌躲避,也有零星的士兵在奔跑,不知是去平叛还是参与叛乱。

军营辕门紧闭,守卫比平日森严数倍。李承泽亮明身份,才被放了进去。校场上,朱重八已然顶盔贯甲,手持那柄厚背砍刀,正在快速调派人手。他的脸上没有任何惊慌,只有一种冰冷的、近乎残酷的镇定。

“徐达,带你的人封锁西门街巷,不许放一个叛军过来!汤和,抢占城头弩机,控制制高点!周德兴,集合亲兵,随我去帅府!”

命令一条条发出,清晰果断。被他点到的将领,如徐达、汤和等人,无不凛然听命,行动迅捷。整个军营虽然气氛紧张,却忙而不乱,显示出朱重八平日治军的成效。

看到李承泽,朱重八只是微微颔首,并未多言。此刻,任何言语都是多余的。

“朱头领!”李承泽忍不住上前一步,“情况如何?大帅他……”

“大帅被困在帅府,李书记也在里面。”朱重八语速极快,“孙德崖、赵均用纠集了不下千人,围攻帅府。俺们必须立刻去救!”

就在这时,辕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只见数十名军士簇拥着几个头目模样的人涌了过来,为首一人高喊:“朱重八!孙头领、赵头领有令,只要你按兵不动,事成之后,与你平分濠州!何必给郭子兴卖命!”

是孙德崖派来的人,试图拉拢或者稳住朱重八。

校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朱重八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

朱重八缓缓走到辕门前,目光扫过那些来使,又扫过校场上自己麾下的将士,声音不高,却如同寒铁交击,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郭大帅于俺有知遇之恩,委以重任。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忠义二字,岂能轻弃?孙德崖、赵均用背信弃义,以下犯上,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他猛地举起砍刀,指向帅府方向,声如雷霆:“众将士听令!随我平叛,救出大帅!敢有退缩不前者,斩!临阵投敌者,斩!”

“救大帅!平叛乱!”徐达、汤和等人率先振臂高呼。

“救大帅!平叛乱!”校场上顿时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回应,军心士气瞬间被提升至顶点。

那几名来使面如土色,仓皇退走。

朱重八翻身上马,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李承泽,忽然道:“李先生,你不是一直想知道,人心向背,究竟何在吗?今日,便看清楚了!”

说罢,他一夹马腹,率先冲出辕门。身后,是如狼似虎、士气高昂的平叛大军。

李承泽站在原地,望着那滚滚向前的洪流,耳边回荡着朱重八的话语,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在刚才那千钧一发的抉择时刻,朱重八没有选择看似更有利的“平分濠州”,而是毫不犹豫地高举“忠义”大旗,这不仅是对郭子兴个人的回报,更是一种极高明的政治表态!他以此凝聚了军心,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将孙、赵二人彻底钉死在了“乱臣贼子”的耻辱柱上!

这已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平叛,更是一场人心争夺战!

战斗主要在帅府周边街巷进行,异常激烈。孙、赵部下人数虽众,但多为乌合之众,缺乏统一指挥。而朱重八所部,纪律严明,悍不畏死,在主帅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如同热刀切油般,一层层撕开叛军的防线。

李承泽跟在队伍后面,他一个书生,无法上阵搏杀,只能远远看着。他看到朱重八挥舞砍刀,冲杀在最前方,勇不可挡;他看到徐达、汤和等将领各率所部,默契配合;他也看到,一些原本观望的、甚至属于孙赵部下的军士,在朱重八“只诛首恶,胁从不问”的喊话声中,开始动摇、溃散……

人心的流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变得清晰可见。

当朱重八终于率部杀透重围,冲进帅府时,叛军的士气彻底崩溃了。孙德崖、赵均用见大势已去,仅带着少数亲信,仓皇打开城门,突围而逃,不知所踪。

帅府内的战斗逐渐平息,只剩下零星的抵抗和伤者的呻吟。郭子兴和李善长被成功救出,虽受了些惊吓,但并无大碍。

朱重八浑身浴血,提着仍在滴血的砍刀,走到郭子兴面前,单膝跪地:“末将救驾来迟,请大帅恕罪!”

郭子兴惊魂未定,连忙上前扶起他,声音带着哽咽:“重八!今日若非你,俺命休矣!你……你是俺的救命恩人,是濠州的柱石!”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却已显露出枭雄之姿的部将,眼神复杂,既有感激,有倚重,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李善长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看校场上那些望向朱重八时充满敬畏与信服的目光,轻轻叹了口气,对走到他身边的李承泽低声道:“看到了吗?经此一役,重八在军中之威望,已无人能及。这濠州城的天……要变了。”

李承泽默然点头。他确实看到了。他看到了朱重八如何用忠义包装野心,用刀锋赢得人心,如何在混乱中精准地把握时机,一举奠定了自己无可动摇的地位。

叛乱平息了,濠州城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每个人都清楚,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已经彻底改变。权力的核心,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着那个名叫朱重八的年轻人倾斜。

夜晚,李承泽回到他那间狭小的值房,桌上还放着那几个早已冰凉的粗面馍馍。他拿起一个,慢慢咀嚼着,味道粗糙,却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他想起了那个送馍馍的妇人,想起了校场上山呼海啸的“救大帅”,想起了朱重八那双深不见底、仿佛能看透一切人心的眼睛。

“天命在野……”他喃喃自语。这“野”,不仅是相对于庙堂的民间,更是人心这片广袤而无形的疆场。而朱重八,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早、更深刻地懂得了如何去征服这片疆场。

他感到自己过去所读的圣贤书,在这活生生的、充满了计算、血腥与抉择的现实政治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一条全新的、布满荆棘却又通往未知远方的道路,正在他脚下缓缓展开。而他,似乎已经无法回头了。

上一章 粮策与刀锋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名器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