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名器之重

大明华章

孙赵之乱的硝烟散尽,留下的不仅是烧焦的梁柱与尚未干涸的血迹,更是一种无形却人人感知的权力的重新分配。濠州城仿佛经历了一场暴雨洗礼,空气清新了些,却也露出了底下更为坚实、不容置疑的地基——那地基上,深深镌刻着“朱重八”三个字。

郭子兴对朱重八的倚赖达到了顶点。军中大小事务,几乎皆决于朱重八之手,郭子兴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帅府之中,听着李善长或朱重八的禀报,然后点头应允。这位老帅经此一吓,似乎锐气消磨了不少,对权柄的掌控,也不如以往那般紧了。李承泽偶尔在帅府见到他,总觉得他眉宇间那份曾经的豪气,被一层难以驱散的暮色所笼罩。

而朱重八,依旧是那副沉默寡言的样子,行事却愈发沉稳果断。他并未因权势煊赫而得意忘形,反而对郭子兴更加恭谨,礼数周全。但他麾下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年轻将领,却已隐隐成为濠州军中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执掌着最精锐的兵马,控制着要害的城防。

这一日,李善长将李承泽唤至自己的书房。书房内陈设简单,书架上却摆满了各类典籍,既有经史子集,也有律法兵书。

“承泽,坐。”李善长神色凝重,指着桌上几份文书,“你看看这个。”

李承泽接过,仔细翻阅。这是几份来自不同渠道的谍报,内容大同小异:元廷因各地义军烽起,尤其是刘福通部势头正猛,已抽调部分围攻濠州的兵力北上。目前城外元军兵力空虚,围困之势名存实亡。

“这是天赐良机!”李承泽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大帅正可趁此机会,扩充地盘,招揽流民,以图大业!”

李善长点了点头,又缓缓摇头:“机会确是机会。然则,以何名目出师?郭大帅如今虽为濠州之主,然名号不过一‘大帅’,乃军中自称,于天下而言,终是草莽之气未脱。若欲招揽四方英杰,令州县归附,非有正式名号不可。”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步,语气沉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昔日陈胜吴广,亦知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从民望。如今北方刘福通已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建元龙凤。徐寿辉在蕲水称帝,国号天完。我等若仍困守濠州,偏安一隅,无远大号令,终难成气候。”

李承泽心中震动,他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劝进!劝郭子兴称王,或者至少称公称侯,建立一个正式的政治名号!

“先生之意是……”

“我意已决,当联络军中将领,共同上表,恳请大帅顺应天命,晋位吴国公,建衙开府,昭告天下!”李善长目光坚定,“唯有如此,方能与群雄并列,争夺天命!”

李承泽感到喉咙有些发干。称国公!这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首领,而是迈向了建立政权的重要一步!他脑海中瞬间闪过朱重八那张沉静的脸庞。此事,朱重八会如何看?

“朱头领他……可知此事?”李承泽试探着问。

李善长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尚未明言。但以重八之智,岂能不见此势?我欲请你,先去探探他的口风。”

李承泽心中了然。李善长这是要借他之手,去摸清朱重八的态度。朱重八如今手握重兵,他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此事能否成功。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任务,李承泽在傍晚时分,来到了朱重八的军营。经过孙赵之乱后,朱重八的驻地规模扩大了不少,守卫也更加森严。通报之后,他被引至朱重八的营房。

营房内陈设极为简朴,一床,一桌,数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副粗糙的濠州周边舆图,上面用炭笔画着些标记。朱重八正坐在桌后,就着一盏油灯,查看一份名册,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李先生来了,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李承泽坐下,一时不知如何开口。倒是朱重八放下名册,主动问道:“李先生此来,有事?”

李承泽斟酌着词语,将李善长关于城外元军兵力空虚、以及……关于“正名号”以图发展的想法,委婉地说了出来。他没有直接提“劝进”,只说是李善长的一些考量,想来听听朱头领的意见。

朱重八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直到李承泽说完,营房内陷入一片沉寂,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过了许久,朱重八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波澜:“李书记所虑,是长远之计。没有个响亮的旗号,确实难吸引人才,难让占领地方的百姓归心。”

李承泽心中一喜,以为他赞同此议。

然而,朱重八话锋一转:“但是,现在劝大帅称公称王,是把他放在火上烤。”

“此话怎讲?”李承泽一怔。

朱重八的目光投向墙上那副舆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树大招风。刘福通立了皇帝,徐寿辉也称了帝,他们是兵多将广,地盘大。咱们现在只有濠州一隅,兵不过万,将不过十。这个时候急着打出王旗,元廷会怎么想?周边那些大小头领,如张士诚、方国珍他们会怎么想?”

他转过头,看着李承泽,眼神锐利:“他们会把俺们当成首要的敌人,群起而攻之!元廷会调集更多兵力来打俺们!到时候,濠州就是众矢之的!俺们这点本钱,经得起几下折腾?”

李承泽如醍醐灌顶,背后瞬间沁出一层冷汗。他只看到了“正名”的好处,却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风险!朱重八的眼光,远比他们这些读书人更为务实,也更为狠辣!他考虑的不是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

“那……依朱头领之见?”李承泽的声音有些干涩。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重八一字一顿,吐出这九个字。

这九个字,如同惊雷,在李承泽脑海中炸响!简单,直接,却蕴含着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不图虚名,埋头发展实力,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以待天时!

“可是……若无名号,如何号令四方?如何与群雄交往?”李承泽还是有些不甘。

朱重八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露出一丝近乎冷酷的笑意:“号令四方,靠的是刀把子硬,是能让跟着你的人吃饱饭,有盼头。交往群雄?现在俺们还没资格跟他们平起平坐,不如暗中积蓄力量。等俺们兵强马壮,占了金陵那样的大城,到时候,就算俺们不称王,别人也会把俺们当王看!”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江南岸的某个位置,那里,标注着“集庆路”(即南京)。

“李先生,你要记住,名器很重要,但比名器更重要的,是能握住名器的实力!没有实力的名号,是催命符!”

李承泽彻底无言。他看着朱重八站在舆图前的背影,只觉得那身影仿佛与这简陋的营房、与整个濠州城、甚至与这乱世的山河都融为了一体。这个人,他对权力的理解,对时局的判断,对人心向背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高度。

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李善长处,将朱重八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以及其背后的考量,原原本本地转述了一遍。

李善长听罢,久久沉默。他负手立于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许久,他才长长地叹息一声,那叹息声中,有失落,有感慨,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

“重八……所见,深远啊。”李善长缓缓道,“是善长急于求成了。他说的对,眼下,生存与发展,远比一个虚名重要。这九字,当为吾等日后行动之圭臬。”

他转过身,看着李承泽,目光深邃:“承泽,你看到了吗?这便是重八。他或许不读诗书,但其胸中韬略,对时势人心之洞察,已非凡俗。此人……他日之前程,不可限量。”

李承泽重重地点了点头。经过今夜,他对朱重八的认知,又深了一层。那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将领,一个严明的统帅,更是一个深谙权力本质、极具战略眼光的政治人物。

劝进之事,就此按下。濠州城依旧打着郭子兴的旗号,但内部运作的核心,已然悄悄转变。朱重八的“九字方针”虽然没有公开宣扬,却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决策。加固城防,积极囤粮,低调地向外派遣小股部队,蚕食周边元军控制薄弱的乡村,吸纳流民,一切都围绕着积蓄实力而展开。

李承泽继续埋首于他的文书工作,但他笔下的内容,已不再仅仅是户籍和告令,开始涉及到屯田的方案、军功赏罚的细则、甚至是与周边小股义军联络的文书草稿。他感到自己正参与到一个宏大蓝图的绘制中,而这个蓝图的执笔人,正是那个提出“缓称王”的年轻头领。

名器之重,在于其实,而非其名。朱重八用最朴素的语言,给他,也给这濠州城,上了最为深刻的一课。

上一章 人心如水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和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