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和州策

大明华章

至正十三年的春天,来得迟缓而暧昧。濠州城墙角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枯黄的草根下,新绿挣扎着探出头,却又被料峭的春寒压低了身子。城内的气氛,也如同这天气,在压抑中酝酿着某种不安的躁动。

朱重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如同给狂奔的烈马套上了缰绳,让濠州这架战车暂时收敛了锋芒,转向更为务实的内敛。城墙被进一步加固,城外的壕沟挖得更深,来自周边乡野和“借”自大户的粮食,被小心翼翼地囤积进日益充盈的仓廪。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充满了蛰伏待机的耐心。

然而,这种平静之下,是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濠州城,太小了。

随着朱重八权势的稳固和郭子兴的日渐放权,原本属于郭子兴嫡系的一些老派将领,如邵荣、赵继祖等人,心中开始滋长出不满与嫉妒。他们跟随郭子兴日久,自认劳苦功高,如今却要看一个后来者、年纪轻轻的朱重八的脸色行事,甚至其部下的待遇、装备更新,都隐隐排在了朱重八嫡系人马之后。帅府议事时,朱重八与李善长常常主导话题,郭子兴多是点头,他们这些“老兄弟”反倒插不上什么话。怨气,在无声地积聚。

这一日,帅府议事,商讨的正是如何进一步“广积粮”。城内存粮虽暂缓危机,但要支撑更长久的发展乃至未来的扩张,仍显不足。

李善长率先开口,依旧是那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大帅,如今春耕在即,城外元军势弱,我军当鼓励流民返乡复耕,亦可派兵护卫我军控制下的乡野进行屯田,此乃长久之计。”

老将邵荣却冷哼一声,不以为然:“李书记说得轻巧!派兵屯田?兵都去种地了,谁来守城?谁来打仗?元狗虽说势弱,保不齐哪天就打过来!要我说,还是得出去打!附近几个县,定远、怀远,元军守备空虚,打下来,钱粮人口不都有了?”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赵继祖等几名将领的附和。这是一种更为直接、也更符合他们这些习惯于征战抢掠的将领思维的方式。

朱重八坐在下首,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

郭子兴看了看争论的双方,最后目光落在朱重八身上:“重八,你怎么看?”

朱重八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邵荣等人,最后看向郭子兴:“大帅,邵将军所言,是速效之法。然定远、怀远,城池虽小,若强攻,我军亦难免伤亡。且此二地离濠州不远,即便打下,于战略格局,并无太大拓展,反而需分兵把守,分散俺们本就有限的兵力。”

他顿了顿,站起身,走到厅中悬挂的那副简陋的舆图前,手指越过濠州,指向南方,落在长江北岸的一个点上。

“俺以为,此地,方是下一步的关键。”

众人的目光随之望去,只见那图上标注着两个字——和州。

“和州?”邵荣皱起眉头,“那地方隔着滁州,是不是太远了点?粮道如何保障?”

“不算远。”朱重八语气沉稳,“和州北靠滁州,南临大江,控扼水道,乃南北要冲。取得和州,俺们便有了一个更为稳固的侧翼,进可窥视江南富庶之地,退可依仗长江天险。此其一。”

他的手指在图上轻轻划动:“其二,据探马来报,和州元军守将内部不和,矛盾颇深,并非铁板一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看向李善长,“李书记可知,如今和州谁在主持军政?”

李善长略一思索,道:“可是那名降元的义军首领,庐州‘双刀赵’赵普胜的旧部?”

“不错。”朱重八点头,“此人名唤李扒头,与俺旧识,曾有些交情。其人性情粗疏,贪利好名,与其副手‘庐州箭’张知院素有嫌隙。若能说动其来投,或可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取此重镇!”

此言一出,厅内众人反应各异。李善长眼中精光一闪,抚须沉吟,显然在快速权衡此策的利弊。邵荣、赵继祖等人则是将信将疑,觉得此计过于依赖对方的内应,风险不小。

郭子兴显然被“兵不血刃取重镇”的前景打动了,身体前倾:“重八,你有几成把握?”

“事在人为。”朱重八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语气却充满一种令人信服的笃定,“即便不成,俺军陈兵边境,亦可牵制元军,伺机而动,并无太大损失。若成,则得一战略要地,打通南下通道,其利远非定远、怀远等小城可比。”

李承泽作为书记官,在一旁记录,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再次感受到朱重八布局之深远。取和州,不仅仅是获取一块地盘,更是为未来的战略大棋,落下关键一子!其眼光,早已超越了濠州这一隅之地。

“好!”郭子兴终于拍板,“就依重八之策!此事由你全权负责,需要多少人马,何种支持,尽管开口!”

“末将领命!”朱重八抱拳,目光扫过众人,在邵荣等人脸上稍作停留,那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计策已定,接下来的日子,濠州城如同精密的器械,开始围绕“和州策”运转起来。朱重八亲自挑选使者,携带重金和密信,秘密前往和州,联络李扒头。同时,他命令徐达、汤和等人整军备战,做出欲攻定远的姿态,以迷惑元军视线。

李承泽则被李善长赋予了一项新的任务:协助整理、分析所有关于和州、滁州乃至江南地区的情报,包括山川地理、兵力部署、物产人口、守将性情等。他埋首于各种零散、混乱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中,试图为朱重八的战略拼凑出一幅尽可能清晰的图景。

这项工作繁琐而枯燥,却让他得以窥见朱重八那庞大战略构想的一角。他越发觉得,朱重八的思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一个节点的行动,都与其他节点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那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宏大目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和支持这个看似迂回的策略。邵荣等人私下里的怨言越来越多,认为朱重八这是好大喜功,舍近求远,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积累功劳,巩固权势。

一日,李承泽在帅府廊下偶遇邵荣。邵荣停下脚步,斜睨着他,语气带着讥讽:“李先生如今是朱头领跟前的红人了,整日里忙着替他筹划大事。却不知这劳师动众,跑去打那遥远的和州,若是有个闪失,折损了兵马,这责任,谁来承担?”

李承泽心中不悦,却也只能拱手道:“邵将军,朱头领深谋远虑,取和州乃是为我军长远计……”

“长远计?”邵荣打断他,冷笑一声,“就怕有些人,眼光太‘长远’,忘了脚下的根基本来在何处!这濠州城,终究还是姓郭!”

这话已是相当露骨。李承泽看着邵荣拂袖而去的背影,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他意识到,朱重八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的元军和潜在的盟友,更来自内部这些盘根错节的旧有势力。权力的整合,远比攻下一座城池更为复杂和艰难。

半个月后,派往和州的使者带回了消息。李扒头见钱眼开,又不满张知院的排挤,已初步同意作为内应,约定时日,举火为号,打开城门。

消息传回,帅府内一片振奋。郭子兴大喜过望,连声称赞朱重八。连一向持重的李善长,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出兵的日子定下了。朱重八亲自率领三千精锐,以徐达为先锋,汤和押运粮草,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濠州,如同暗夜中潜行的猎豹,直扑和州。

李承泽留在城中,协助李善长处理后方事务。他的心,却随着那支远去的军队,飞向了长江之畔。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对朱重八战略眼光、用人识人、乃至个人威望的一次关键考验。

若胜,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将再无任何人能够撼动,他的“和州策”也将成为其超凡战略能力的明证,为其日后更宏大的蓝图铺平道路。

若败……李承泽不敢去想那后果。他只能埋首于案牍之中,用忙碌来压抑内心的焦虑,等待着来自南方的消息。

濠州城,在看似平静的春日里,等待着命运的又一次裁决。而李承泽隐隐感到,无论和州之役结果如何,这座城池,以及他自身的命运,都即将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暴。

上一章 名器之重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潜龙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