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自立,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江淮。朱重八,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郭子兴麾下的一员骁将,而是正式成为一方不可忽视的势力,与濠州郭子兴、北面的刘福通、东面的张士诚等豪强,隐隐形成了鼎足之势。
然而,这“鼎立”之势,根基却远非稳固。和州虽是要冲,但终究偏于一隅,北有态度暧昧的郭子兴,东有虎视眈眈的张士诚,西、南两面则是元军控制区及众多摇摆不定的地方武装。朱重八如同在一张纵横交错的棋盘上,刚刚落下了一颗孤子,四周皆是虎视眈眈的对手。
总兵府内,气氛凝重。不再是帅府议事时的喧嚣与各怀心思,这里只有朱重八核心圈子的寥寥数人:徐达、汤和、周德兴等心腹将领,以及被倚为臂膀的李善长和负责文书机要的李承泽。
“总兵,据探马回报,元将蛮子海牙已调集水陆军马数万,集结于采石矶,堵塞姑孰口,看样子,是冲着我这和州来的。”徐达指着舆图,面色沉毅。采石矶,长江天险,扼守南北咽喉,元军在此集结重兵,意图不言自明——封锁朱重八南下的通道。
“张士诚那边也不安分,其部下屡屡犯我边境,虽是小股骚扰,但其心可诛。”汤和补充道,语气愤懑。
周德兴挠了挠头:“北边郭大帅……虽说按兵不动,但谁能保证他不会趁火打劫?”
局势可谓四面楚歌。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主位的朱重八。他凝视图,手指无意识地在“长江”这条蜿蜒的巨龙身上划过,最终,停在了南岸那片广袤的土地上。
“困守和州,只有死路一条。”朱重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冷静得听不出一丝波澜,“元军欲困死我等,张士诚想趁乱分杯羹,郭子兴……他巴不得俺们与元军拼个两败俱伤。”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长江南岸那片被标注为“集庆路”(南京)的区域,眼神灼热:“唯一的生路,在南边!渡过长江,夺取集庆!”
集庆!虎踞龙盘之地,六朝古都,江南财富与人文荟萃之所!若能取得此地,便是蛟龙入海,再非池中之物!
厅内众人呼吸都为之一窒。这个目标,何其宏大,又何其艰难!
李善长抚须沉吟:“总兵所言,确是根本之策。然则,欲渡江,需有舟师。我军多为步卒,战船匮乏,如何能与蛮子海牙的水军抗衡?此其一。其二,即便侥幸渡江,集庆乃元廷重镇,城高池深,守军众多,强攻谈何容易?”
这是现实的问题。没有船,长江天堑便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强大的攻坚能力,集庆坚城便是埋葬雄心的坟墓。
朱重八的脸上,却不见丝毫气馁,反而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神色:“船,会有的。集庆,也并非只有强攻一途。”
他看向李善长和李承泽:“李先生,李书记,渡江之后,如何安民?如何招贤?如何建立法度,使江南士民归心?这些,就要多多倚仗二位了。”
他又看向徐达、汤和等将领:“整顿兵马,操练水战,侦查敌情,准备攻坚!这些,是你们的职责!”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朱重八自己,则开始了他最擅长的工作——寻找那破局的关键节点。
几日后的一个深夜,总兵府侧门悄然打开,数名身着夜行衣的汉子牵马而出,为一人,身形挺拔,面容隐在斗篷的阴影中,正是朱重八。他没有带太多随从,只带了最信任的亲兵队长和一名熟悉江南情况的向导。
李承泽被要求留守,协助李善长处理政务。他站在总兵府的望楼上,看着那一行数骑融入沉沉的夜色,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盼。他知道,朱重八此行,绝非普通的巡视或侦查,他要去寻找的,是能够撬动整个江南格局的支点。
接下来的日子,和州城在紧张有序中度过。李善长与李承泽埋首于案牍,开始起草各种安民告示、招贤文书,甚至初步构想着未来政权架构的雏形。李承泽笔下流淌的,不再是简单的军令文书,而是关乎未来一方政权运行的典章制度草案。他时常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也有一股前所未有的创造历史的使命感。
徐达、汤和等人则日夜操练兵马,搜集、改造民船,演练登船、水战、抢滩。长江北岸,一时间舳舻相接,杀声震天。
半个月后,朱重八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带回来的,不仅仅是满身的风霜,更有一个惊人的消息和一个关键的人物。
“巢湖,俞通海、廖永安。”朱重八在核心会议上,言简意赅地抛出了这两个名字,“此二人拥众万余,舟船数百,盘踞巢湖,不服元廷,亦不附张士诚。俺已与其会面,陈说利害,他们……愿意率部来投!”
巢湖水师!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有了这支生力军,渡江的最大障碍——舟师问题,将迎刃而解!
众将闻言,无不振奋。
“此外,”朱重八继续道,目光中闪烁着智谋的光芒,“集庆城内,也并非铁板一块。元廷驻守集庆的将领,御史大夫福寿,还算尽职,然其麾下将领,如陈兆先等人,与元廷离心离德,其部卒亦多由当地壮丁组成,战意不坚。若能设法劝降,或可里应外合,减少攻城伤亡。”
他竟然连集庆城内的守将情况、军心士气都摸得一清二楚!李承泽心中骇然,朱重八这次秘密出行,收获远远超乎他的想象。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精准的情报和对人心深刻的洞察力。
“总兵运筹帷幄,真乃神人也!”李善长由衷赞道,眼中充满了对这位主君的信服。
战略已然清晰:联合巢湖水师,强渡长江,兵临集庆,同时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夺取这座龙盘虎踞之地。
和州这台战争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与巢湖方面的联络密使往来不绝,粮草军械的囤积加速进行,渡江作战的详细方案也在一次次推演中不断完善。
李承泽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他需要整理分析所有关于江南的情报,协助李善长完善渡江后的治理方略,草拟给未来可能归附的元朝官吏、地方士绅的文书。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灯火映照着他日益清瘦却目光炯炯的脸庞。
在这紧张的备战中,他也敏锐地察觉到,朱重八身上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他变得更加沉默,思考的时间更长,下达的命令却更加果决。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统帅,而是在向着一个真正的政权领导者蜕变。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徐达、汤和等人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更加倚重李善长和李承泽在政务方面的才能。
这一日,朱重八将李承泽单独唤至书房。他指着桌上一份李承泽草拟的《平定江南安民榜》,问道:“李先生,你这文中提到‘恢复华夏衣冠’,‘行仁政,废苛捐’,甚好。但俺问你,若俺们取了江南,那些原本为元廷效力的官吏、士绅,该如何处置?”
李承泽沉吟片刻,答道:“当区分首恶与胁从。元廷死忠、民愤极大者,当依法严惩。其余人等,若能归附,当量才录用,以示宽大,方可迅速稳定地方。”
朱重八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光示宽大还不够。要让他们知道,跟着俺们,比跟着元廷有前途。不仅要量才录用,更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承认他们的田产,允许他们的子弟参加俺们将来开设的科举……”
李承泽心中一震,朱重八这已不仅仅是在考虑军事征服,更是在构思一个全新政权的统治基础了!他在有意识地争取士绅阶层的支持,这是在为未来的王朝奠基!
“总兵深谋远虑,承泽佩服!”李承泽由衷道。
朱重八看着他,目光深邃:“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李先生,这些事,日后还要你与李书记多多费心。”
走出书房,李承泽心潮澎湃。他抬头望向南方,长江的方向。乌云正在聚集,风雨欲来。但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冒险,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他,正站在这个开端的最前沿。
南渡的前夜,星光黯淡,却有一团名为“希望”与“野心”的火焰,在朱重八及其追随者们的心中,越烧越旺。龙吟已隐约可闻,只待风云际会,便要横江而去,搅动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