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北望中原

大明华章

姑苏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那场漫长围城所带来的疲惫与创伤,仍在军队和新的占领区隐隐作痛。然而,应天城内的吴国公府,却已无法沉浸在东方战事胜利的余韵中。一种新的、更为宏大的焦虑与紧迫感,如同北地南下的寒流,悄然席卷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至正二十七年,冬。

书房内,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源自舆图之上的凛冽寒意。巨大的天下舆图上,原本被各种势力割据得支离破碎的南方,如今已大半被涂抹代表朱元璋势力的靛蓝色。陈友谅的“汉”、张士诚的“周”已然成为过去,方国珍、陈友定等残余势力,不过是疥癣之疾,荡平只在旦夕之间。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越过长江,投向那片广袤而沉郁的北方。那里,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国,如今已是风雨飘摇,内部倾轧不休,各地军阀林立。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元廷依旧控制着大都(北京)及中原、西北大片疆域,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

更让朱元璋及其核心僚属感到如芒在背的,是那个名义上的“君主”——小明王韩林儿。尽管韩林儿及其背后的刘福通势力,在与元军的长期消耗中已元气大伤,困守安丰,但“龙凤”年号这面旗帜,在政治上仍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朱元璋一直奉其正朔,借此凝聚了北方红巾军旧部的人心。然而,如今形势已然不同。扫平了南方主要对手,朱元璋的势力、威望都已远超那个困守孤城的“皇帝”,这面旗帜,已从助力逐渐变成了掣肘。

“国公爷,”李善长的声音打破了书房内长久的沉默,他神色凝重,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谨慎,“如今江南已定,兵精粮足,北伐中原,恢复华夏,此其时也。然则,出师需有名。小明王那边……当如何处置?”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直接抛弃韩林儿,恐背负“背主”的骂名,寒了天下义士之心;继续尊奉,则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号令麾下如狼似虎、渴望新朝功业的骄兵悍将,更无法在推翻元廷后,顺理成章地承接天命。

徐达眉头紧锁,沉声道:“韩林儿名为共主,实则早已是刘福通掌中傀儡,于天下大势无足轻重。我军北伐,乃为驱逐胡虏,拯民水火,何须借他之名?”

常遇春更是直接:“依末将看,派人去安丰,将那小儿‘请’来应天荣养便是!难不成咱们打下的江山,还要分他一半?”他话语粗豪,却道出了许多将领的心声。

朱元璋端坐于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温润的田黄石镇纸。他目光低垂,仿佛在倾听,又仿佛在沉思。北伐中原,是他自起兵以来便深藏于心的终极目标,如今时机日渐成熟。但如何解决韩林儿这个政治遗产,如何为北伐乃至未来新朝的确立,铺就一条名正言顺的道路,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一步踏错,便可能满盘皆输。

他没有立即回应将领们的话,而是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记录的李承泽:“李先生,近日北边可有新的消息?”

李承泽连忙放下笔,躬身回道:“回国公爷,据北地细作及商旅传回消息,元廷内部,尤其是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与孛罗帖木儿等将领之间,争斗愈演愈烈,河南、山东等地,守备空虚,民心思变。至于安丰方面……小明王处境似乎愈发艰难,刘福通部下亦多有离心。”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些情报,与他掌握的并无二致。他重新将目光投向舆图,手指缓缓划过长江,越过淮河,最终停留在中原腹地。

“北伐,势在必行。”他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然,非为一人一家之天下,乃为华夏正统之重光!元廷无道,天命已移。此乃天下共识。”

他顿了顿,话锋微妙地一转:“小明王承继宋祚,高举义旗,于反元大业,确有功绩。然其年幼,受制于权臣,久困安丰,难有作为。如今天下板荡,黎民倒悬,岂能因一人之名位,而延误拯溺救焚之大业?”

这番话,既肯定了韩林儿的历史作用,又巧妙地将其现状定义为“受制权臣”、“难有作为”,为后续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李书记。”朱元璋看向李善长。

“在。”

“你即刻草拟北伐檄文。文中需昭告天下:元主荒淫,官吏贪暴,致使中原鼎沸,生民涂炭。俺朱元璋,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十有四年,削平群雄,奄有江南。今遣兵北伐,拯生民于水火,恢复汉官之威仪!凡蒙古、色目,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敢有抵抗,必加诛戮!”

这篇檄文,不再提及“龙凤”年号,不再尊奉韩林儿,而是直接以朱元璋本人的名义,以“拯生民”、“复汉官”为号召,俨然已是一篇新朝的开国宣言!

“至于安丰……”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小明王乃故主之后,不可不恤。可遣一稳重之将,率兵前往,‘迎请’小明王及刘太保(刘福通)来应天。务必……确保其路途安稳。”

“迎请”二字,他说得意味深长。确保路途“安稳”,更是充满了各种解读的可能。是保护,还是控制?抑或,是借刀杀人?

李善长心领神会,深深一揖:“善长明白,即刻去办。”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也听出了主公的决断,不再多言,齐声应诺。

北伐的战略方向与政治基调,就在这炭火摇曳的书房中,被悄然奠定。

接下来的数月,整个应天政权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开始了北伐的最后准备。军队调动,粮草集结,将领任命……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一篇篇慷慨激昂的北伐檄文,被抄录无数份,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大江南北,在元廷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而安丰方面,也传来了消息。奉命“迎请”小明王的将领廖永忠,在前往安丰途中,所乘舟船于瓜步(一说瓜洲)江中沉没,韩林儿、刘福通皆不幸溺毙。

消息传回应天,吴国公府内一片“震惊”与“哀恸”。朱元璋下令厚葬韩林儿,辍朝三日,表现得悲痛万分。然而,明眼人都知道,那面名为“龙凤”的旧旗帜,已随着瓜步江水的波涛,彻底沉入了历史的长河。最大的政治障碍,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清除了。

站在应天城头,李承泽望着北方苍茫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他见证了旧主的陨落,也预感到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已不可阻挡。北伐的号角即将吹响,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一场文化的回归与秩序的重建。北望中原,那里有故国的山河,有沦陷的百姓,也有等待着朱元璋,以及他们所有人,去开创的、名为“大明”的煌煌未来。寒风凛冽,却吹不散那日益炽热的、开创历史的雄心。

上一章 姑苏暮雨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金陵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