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血染朝堂

大明华章

建文四年六月,金陵城头变幻了大王旗,但空气中弥漫的并非新朝建立的喜悦,而是浓得化不开的血腥与恐惧。皇宫的余烬尚未完全冷却,燕军士兵冰冷的铁甲已然控制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奉天殿在火灾中受损,朱棣暂居于旧日的吴王府,如今这里成了新的权力中心,也是清算旧朝、确立新秩序的审判台。

李承泽,这位历经洪武、建文两朝的老臣,身着素服,跪在等待召见的官员队列中。他低垂着头,花白的发丝在微风中颤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与茫然。他见证了洪武帝的雄猜,经历了建文朝的理想与挫败,如今又要面对这位以武力夺取江山、手段必然酷烈的新君。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像那些被指为“奸臣”的同僚一样被推上刑场,还是侥幸得以苟全。

殿内,气氛肃杀。朱棣并未身着龙袍,依旧是一身戎装,端坐于上,冰冷的眼神扫视着下方跪伏的建文旧臣。道衍和尚静立其侧,如同一个沉默的阴影。朱能、丘福等将领按剑侍立,杀气腾腾。

第一批被带上来的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此二人是建文削藩最坚定的推动者,也是朱棣“清君侧”檄文中首要诛除的“奸佞”。

齐泰面色惨白,但尚能维持臣子的礼节,他跪伏于地,颤声道:“罪臣齐泰,叩见……燕王殿下。”他不敢称陛下,亦不愿承认自己的“罪行”。

朱棣冷笑一声,声音如同寒铁交击:“齐泰,黄子澄!尔等蛊惑幼主,离间天家骨肉,擅削藩王,致使湘王自焚,天下动荡,百姓遭殃!此等祸国殃民之罪,尔等可知?!”

黄子澄抬起头,脸上混杂着恐惧与一丝不甘的倔强:“殿下!削藩乃为国本,乃行王道!臣等所为,皆是为大明江山……”

“放肆!”朱棣猛地一拍案几,打断了他的话,“尔等所为,是逼死朕的兄弟!是陷陛下(指建文帝)于不义!是祸乱我朱家江山!来人!将此二贼拖出去,枭首示众!其家眷族人,尽数连坐!”

不容任何辩解,甚至没有像样的审判,齐泰、黄子澄便在绝望的呼喊中被如狼似虎的侍卫拖出殿外。片刻之后,两颗血淋淋的人头便被盛在木盘中呈了上来,怒目圆睁,似乎诉说着不甘。殿内众臣吓得魂飞魄散,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

然而,这仅仅是一场更大风暴的开端。朱棣的目光,如同淬毒的利箭,缓缓移向了跪在人群前列,那个始终挺直着脊梁,面无惧色,甚至带着一丝倨傲与悲愤的老者——方孝孺。

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建文帝最敬重的老师,士林清流的领袖。他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天下文人士大夫对新朝的态度。

“方先生。”朱棣的声音放缓了一些,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却更令人心悸的平静,“朕欲诏告天下,登基即位,需一德高望重之人为朕草拟诏书。此事,非先生莫属。”

这是招揽,更是试探。若方孝孺肯写这登基诏书,便意味着他承认了朱棣篡位的合法性,对新朝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政治胜利。

方孝孺缓缓抬起头,目光直视朱棣,没有丝毫回避。他穿着一身丧服,是为建文帝而服。他并未回答朱棣的话,反而放声痛哭,声震殿宇,悲切无比。

朱棣皱了皱眉,耐着性子道:“先生何必如此?朕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意指他起兵是像周公一样辅佐年幼的君主,清除奸臣)

方孝孺止住哭声,厉声反问:“成王安在?!”(成王在哪里?)言下之意,建文帝已被你逼得生死不明,何来“辅佐”之说?

朱棣脸色一沉,强压怒气:“彼自焚死!”(他自己烧死了自己!)

方孝孺紧逼不舍:“何不立成王之子?!”(为什么不立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语塞,随即恼羞成怒:“此乃朕之家事!先生不必多言!速为朕草诏!”

侍卫将纸笔强行塞到方孝孺手中。方孝孺接过笔,看也不看,奋力掷于地上,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要杀就杀,诏书我绝不写!)

他指着朱棣,痛心疾首,声音嘶哑:“尔篡位逆贼,必遗臭万年!我方孝孺,忠臣不事二主,宁死不屈!”

“好!好一个忠臣不事二主!”朱棣勃然大怒,最后的耐心消耗殆尽,他狞笑道,“尔不畏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

方孝孺昂然答道:“便十族奈我何!”(就算诛我十族,又能怎样!)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朱棣的杀意。“好!朕便成全你的忠义!诛你十族!”朱棣厉声咆哮,“传朕旨意!将方孝孺,凌迟处死!其九族诛尽!再将他的门生、朋友,凑成一族,一并处决!朕倒要看看,这‘十族’之诛,是何等光景!”

“十族”之刑,旷古未闻!殿内所有官员,包括那些已决定归附新朝的人,都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李承泽更是浑身冰凉,几乎瘫软在地。他仿佛又看到了洪武朝末年那场场大狱的血腥,甚至,比那更甚!

方孝孺毫无惧色,仰天大笑,被侍卫粗暴地拖了下去。随后,金陵城经历了开国以来最黑暗、最残酷的时日。方孝孺及其“十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加上门生朋友一族),共八百七十三人,被依次押赴刑场。惨叫声、哭嚎声连日不绝,秦淮河水为之染赤。方孝孺本人被凌迟处死,依旧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方孝孺的鲜血,像一道分水岭。他用自己及其族人的生命,践行了儒家的忠义观念,也为建文朝画上了一个极其惨烈悲壮的句号。他的死,震慑了所有潜在的反对者,也彻底奠定了朱棣以铁血和恐怖开局的统治基调。

紧接着,清算的名单不断扩大。拒绝投降的卓敬、暴昭,曾抵抗燕军的铁铉、景清……一个个名字被勾决,一颗颗人头落地。就连打开金川门投降的李景隆,虽暂时保住了富贵,也在朱棣心中埋下了猜忌的种子(数年后亦被整肃)。

朝堂,被鲜血彻底清洗了一遍。旧日的建文班底,或被肉体消灭,或缄口不言,或改换门庭。

李承泽因为并非核心决策圈成员,且素来谨慎,加之其子李志(虚构人物)在靖难后期审时度势,暗中向燕军提供过一些无关紧要却表露善意的情报,竟侥幸得以保全,甚至被留任礼部,官复原职。

当他颤巍巍地接过新的任命文书时,心中没有半分喜悦,只有劫后余生的虚脱和深不见底的悲凉。他走出依旧弥漫着血腥气的宫门,望着金陵城灰暗的天空,知道一个以无数忠臣义士的鲜血铺就的、名为“永乐”的时代,已经无可阻挡地降临了。而他所熟悉的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建文朝,连同它的君王和那些宁折不弯的臣子,都已在这片血染的朝堂上,化为了历史的尘埃。

上一章 金陵烈火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永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