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宝船启航

大明华章

永乐三年的金陵龙江港,呈现出与北方北京工地截然不同的繁忙景象。这里没有夯土的号子与石料的撞击声,取而代之的是海浪的拍岸声、船工的吆喝以及木材与绳索摩擦的嘎吱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桐油、海水和木料特有的混合气味。

港口内,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数十艘体型远超寻常海船的巨舰正在做最后的舾装。这些便是日后将名震西洋的“宝船”,其最大者长达四十余丈,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巍然如山,航行海上,“绵延数里,不见首尾”。船厂工匠如蚁,正在为这些海上巨无霸安装舵轮、调试帆索、搬运最后的补给。

李承泽因曾参与过前朝海贸相关礼仪的制定,被临时指派至龙江港,协助清点礼部需随船携带的、用于赏赐藩属国的敕书、印信、冠服等物。站在高高的堤岸上,望着眼前这前所未有的庞大舰队,他心中充满了震撼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渺小感。与这面向浩瀚海洋的雄心相比,个人的命运乃至王朝内部的纷争,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此次下西洋的统帅,是内官监太监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他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深得朱棣信任,且体貌魁伟,熟知兵法,通晓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与西洋诸国沟通便利,是主持此事的不二人选。

此刻,郑和正与副使王景弘等人,在最大的宝船“清和”号上,进行最后一次航前检查。他身着麒麟服,虽为宦官,却自有一般威严气度。他仔细查看着罗盘、牵星板等导航仪器,又询问了淡水、粮食、药材的储备情况。

“陛下对此行寄予厚望,”郑和对身旁的将领、通事(翻译)及随船官员们肃然道,“我等此行,一在宣示大明国威,使远人知中华有主;二在探寻踪迹,访查海外情势(暗含寻找建文帝下落之意);三在互通有无,厚往薄来,怀柔远人。诸位当各司其职,同心协力,扬我大明旌旗于万里波涛之外!”

“谨遵太监钧令!”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巨大的船舱内回荡。

港口旁的临时行辕内,朱棣亲自为郑和使团赐宴饯行。宴席并非十分奢华,却充满了帝王对远行臣子的期许与勉励。

“三保,”朱棣举杯,以郑和的小名称呼,显露出格外的亲近,“朕将这支舰队,将大明的声音,托付于你了。西洋路远,风波难测,然朕信你之能,必能不辱使命!此去,当使诸国皆知,东方有大明,乃天朝上国!”

郑和离席,恭敬跪拜:“陛下天恩,奴婢万死难报!必当竭尽驽钝,宣威异域,畅通海道,使我大明声教,远播四海!”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席间众臣,最终落在李承泽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身上,虽未多言,但那眼神中的压力,让每个人都感到肩头沉重。

宴毕,吉时已到。郑和登上“清和”号宝船,立于高大的船楼之上。随着他一声令下,巨大的号角长鸣,声震江海!

“起锚——”

“升帆——”

命令通过旗语和锣声依次传递。巨大的铁锚在绞盘的嘎吱声中缓缓升起,一面面巨大的帆篷顺着桅杆爬升,被强劲的东南风瞬间鼓满。庞大的舰队,如同苏醒的巨龙,开始缓缓移动,驶出龙江港,进入浩瀚的长江,继而将汇入那无边无际的海洋。

岸上,送行的官员、军士以及无数围观的百姓,发出震天的欢呼。李承泽站在人群中,望着那逐渐远去的、如同移动城堡般的船队,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年轻时在故纸堆中读到的前朝海上轶事,与眼前这由国家力量组织的、规模空前的远航相比,简直如同萤火之于皓月。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航海冒险或贸易活动。它承载着新帝朱棣宣示正统、扬威海外、乃至暗中寻访政敌的复杂政治目的,也寄托了这个新兴帝国探索未知世界、建立朝贡体系的宏大野心。宝船的启航,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大陆,开始真正投向那片广阔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色疆域。

舰队消失在长江入海口的天际线下,但龙江港的喧嚣并未停止。更多的船只仍在建造,更多的物资仍在集结。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永乐皇帝的目光,已经越过了重洋。

李承泽转身离开喧闹的港口,心中那份因迁都、修典等事而产生的对民力的忧虑,此刻被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参与感所冲淡。他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帝王,其气魄与视野,超越了以往的任何记载。尽管这辉煌的背后,是无数民夫在运河工地、在北京城墙下、在南方山林中砍伐巨木的血汗,但不可否认,一个强大的、外向的帝国正在崛起。

他抬头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北京工地上同样忙碌的景象,又能望向南方,想象着郑和舰队在未知海域破浪前行的壮阔。陆上与海上,两条并行的宏大叙事,共同构成了永乐盛世的基石。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位端坐于金陵或即将坐镇北京的帝王,那颗永不满足、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宝船已经启航,一个属于海洋的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上一章 龙兴之地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漠北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