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龙舟启航

大明华章

永乐五年的深秋,金陵城笼罩在一片肃穆而热烈的气氛中。秦淮河上,新造的宝船模型正在试水,引来两岸百姓驻足观望。而在紫禁城内,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争论已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

“陛下,下西洋之举,耗费巨万,实非当务之急啊!”户部尚书夏原吉跪伏于地,声音哽咽,“北方边患未平,安南战事刚息,国库实在难以支撑这般规模的远航!”

朱棣端坐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夏爱卿所言,朕岂能不知?然则西洋诸国,自唐宋以来便与中土有贸易往来。如今海外商路不畅,番使不至,我大明声威何存?”

站在武官行列中的李远,此刻心潮澎湃。作为靖难功臣李承泽之孙,他刚被任命为郑和船队的一名分舰指挥使。他想起祖父在世时常说,朱棣的雄心从来不止于守成,而是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郑和。”朱棣转向身旁那位身材魁梧的太监,“你告诉诸位爱卿,船队准备得如何了。”

郑和稳步出列,声如洪钟:“回陛下,宝船六十二艘已基本完工,其中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载千人。随行将士、通事、医官、工匠共计两万七千八百余人,各类货物均已备齐。”

朝堂上响起一片抽气声。即便是反对下西洋的大臣,也不得不被这空前的规模所震撼。

退朝后,李远被召至文华殿偏殿。朱棣已换下朝服,身着寻常锦袍,正俯身查看铺满整个地面的海图。

“李远,你来看。”朱棣招手让他近前,“这是朕命人绘制的西洋航路图。你的祖父李承泽,当年曾随朕北上征讨蒙古,如今朕要你随郑和南下西洋,你可愿意?”

李远单膝跪地:“臣万死不辞!”

朱棣满意地点头,手指划过地图上的一个个陌生地名:“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这些地方,我大明仅从古籍中略知一二。你们此行,不仅要宣示国威,更要绘制精确海图,建立贸易据点,弄清各国情势。”

就在这时,郑和与一位身着阿拉伯服饰的老者一同进入殿内。老者名叫马欢,通晓多种番语,被任命为船队通事。

“陛下,马欢刚从泉州归来,带来了最新的航海情报。”郑和禀报道。

马欢行礼后,用略带口音的汉语说:“尊敬的皇帝陛下,根据穆斯林商人的描述,从占城往西,海上风浪变幻莫测,且有海盗出没。不过,各番国对我大明丝绸、瓷器、茶叶极为渴求,若能打通商路,利益不可估量。”

朱棣目光炯炯:“海盗不足为惧,我大明船队岂是商船可比?重要的是,你们必须找到那条通往西洋深处的安全航路。”

接下来的三个月,李远几乎日夜不离龙江宝船厂。他亲眼目睹那些庞然大物如何从图纸变为现实,惊叹于工匠们的巧思。最大的宝船有九桅十二帆,船体采用水密隔舱设计,即使部分船舱进水也不会沉没。

一日,李远在船厂偶遇老工匠周福。老人抚摸着新造的战船,眼中泛着泪光:“指挥使大人,小老儿的父亲当年曾为陈友谅造过战船,但那时的船与如今相比,简直是孩童的玩具。”

李远闻言驻足:“哦?老人家经历过陈友谅的时代?”

周福点头:“那时小老儿还是个学徒。陈友谅的战船虽大,却远不及宝船坚固。陛下真是雄才大略,这等规模的船队,怕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时也未曾有过。”

李远心中一动,隐约记得祖父提过,家族与陈友谅旧部有些渊源,但具体细节已不可考。

永乐六年正月十五,船队即将启航的前夜,李远在府中整理行装。他的妻子王氏默默垂泪,五岁的儿子李宏紧紧抱着他的腿不肯松开。

“爹爹要去多久?”孩子仰头问道。

李远蹲下身,抚摸着儿子的头:“等到海上的花开又花落,爹爹就回来了。”

他取出家族传承的一把宝剑,剑柄上刻着“承泽”二字。“这把剑随你曾祖征战南北,如今将随我远渡重洋。”他对儿子说,“你要好好读书习武,等爹爹回来考教你。”

次日清晨,苏州刘家港人山人海,旌旗蔽空。二百多艘船只整齐排列,最大的宝船如同浮在海上的宫殿。朱棣亲临送行,赐郑和“大明国使”节杖。

“今日启航,你等代表的是大明的颜面。”朱棣站在高台上,声音传遍港口,“所到之处,当以德服人,以礼待之。若有不服王化者,亦不必畏惧兵戈!”

郑和率领众将士跪拜接旨。李远抬头望去,只见宝船上的“郑”字大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阳光下,船队的影子在海面上拉得很长,如同一条即将苏醒的巨龙。

午时三刻,潮水涨至最高,吉时已到。郑和一声令下,船队依次启航。李远站在自己的指挥舰上,看着岸上的人群渐渐模糊,金陵城的轮廓最终消失在海平面之下。

船队先抵达福建长乐港,在此等候季风。期间,李远结识了船队中的几位关键人物:副使王景弘,医术高超的医官陈良,以及精通天文导航的回回掌教哈只。

“李指挥使,你看这星图。”一晚,哈只指着满天繁星对李远说,“在我们回乡,航海者依靠观察星辰确定方位。而你们汉人发明的指南针,更是海上不可或缺的宝物。此次远航,正是要结合各方智慧,开辟前所未有的航路。”

李远若有所思:“陛下志向远大,不仅要陆上打通丝绸之路,更要建立海上通途。”

哈只点头:“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年轻时曾随商船到达非洲东岸,那里的人皮肤如炭,部落林立,物产与中土迥异。”

三个月后,东北季风起,船队正式扬帆远航。首站抵达占城,当地国王率领臣民盛装出迎。李远随郑和登岸,只见这里风俗与中土大异,人们皮肤黝黑,衣着单薄,却对明朝使团极为恭敬。

“占城稻米一年三熟,若能引种至我大明,可解南方饥荒之苦。”郑和对李远低声说道,“陛下早有此意。”

在占城休整十日后,船队继续南下,驶向满剌加。这段航程遭遇了首次大风浪,李远的指挥经验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根据祖父传授的兵法,将船队排列为防御阵型,互相依托,共度难关。

抵达满剌加时,船队已离国半年有余。郑和在此设立“官厂”,作为船队的中转基地和货仓。李远受命负责基地的防卫工作,与当地土著和苏门答腊的商人多有接触。

一晚,李远正在帐中研究海图,郑和突然来访。

“李指挥使,有件机密任务要交给你。”郑和神色凝重,“据报,旧港一带有一伙海盗,头目叫陈祖义,原是广东潮州人,如今盘踞海上,劫掠商船。陛下有令,若遇此类阻碍海路畅通者,务必清除。”

李远心头一震:“大人的意思是...”

“我给你五艘战船,一千精兵,务必在一个月内剿灭这伙海盗,为后续商船扫清障碍。”

次日凌晨,李远率领分舰队悄然离开满剌加,向旧港方向进发。这是他首次独立指挥海战,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想起了祖父讲述的朱棣北伐故事,那些在茫茫大漠中寻找敌踪的日子,与如今在无边大海上追寻海盗何尝不是异曲同工?

经过半个月的侦查追踪,李远终于锁定了陈祖义的海盗团伙。他采取声东击西之策,先以小股船队引诱海盗出击,再以主力包围,一举歼敌。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陈祖义被生擒,其部下或死或降。

当李远押解俘虏返回满剌加时,郑和亲自到港口迎接。

“李指挥使不愧为将门之后!”郑和拍着他的肩膀,“此战告捷,西洋商路可保无虞矣!”

当晚,船队举行庆功宴。李远却独自走到海边,望着北方的星空。离家已近一年,不知金陵城中一切可好?皇帝的身体是否安康?儿子是否长高了些?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家书,纸张已被海风浸得发软。在这远离故土的异域他乡,李远更加理解了朱棣坚持下西洋的深意——不仅要让万国来朝,更要让大明看清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船队在满剌加休整两个月后,继续向西航行。前方的航路更加未知,风浪更大,但有了剿灭海盗的经验,李远对即将到来的挑战充满信心。

站在船头,他看着夕阳在海平面上洒下万道金光,想起离京前朱棣对他说的话:“朕要的不仅是四夷宾服,更是要让我大明子孙知道,世界之大,非中原可限。”

这一刻,李远忽然明白,他们正在开启的,不仅是一条海上商路,更是一个时代。宝船破浪前行,在蔚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白色的痕迹,如同巨龙在宣示:这是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一个属于大明的世纪。

上一章 交趾风云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宝船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