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京城危局

大明华章

八月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土木堡惨败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皇帝被俘的噩耗更是击碎了每一个人的心理防线。德胜门内外,逃难的百姓排成长龙,哭喊声、马蹄声、车辆辘辘声混杂在一起,织成一幅末日图景。

紫禁城,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孙太后坐在珠帘之后,虽然极力保持着镇定,但微微颤抖的双手还是暴露了她内心的恐慌。郕王朱祁钰坐在左下首,面色苍白,眼神中满是茫然与无措。满朝文武分列两侧,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绝望"二字。

"众卿..."孙太后的声音带着哽咽,"皇帝北狩,五十万大军覆没,如今瓦剌铁骑直逼居庸关。这大明江山,该如何是好?"

殿内一片死寂。良久,翰林侍讲徐珵突然出列,声音尖锐:"太后,臣夜观天象,荧惑入南斗,帝星晦暗,此乃大凶之兆!唯有迁都南京,方可保全宗庙社稷!"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哗然。不少官员纷纷附和:"徐大人所言极是!""北京城防空虚,如何抵挡瓦剌铁骑?"

"不可!"一个洪亮的声音压过了嘈杂。兵部侍郎于谦大步出列,目光如炬,"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室南渡之事乎?"

徐珵冷笑:"于大人,如今京营精锐尽丧,城中老弱残兵不足十万,如何守城?难道要坐以待毙吗?"

于谦环视群臣,声音铿锵:"我大明立国八十载,太祖、成祖陵寝皆在此地,岂可轻言放弃?当速召各地勤王之师,死守北京!"

"说得好听!"徐珵讥讽道,"勤王之师何在?也先挟天子而来,各地守将谁敢轻举妄动?"

殿内争论不休,主战派与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珠帘后,孙太后无助地望向郕王朱祁钰:"郕王,你以为如何?"

朱祁钰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亲王,从未想过自己会面临如此重大的抉择。他的目光在争吵的群臣中游移,最后落在了于谦身上。

于谦此时正与徐珵激烈辩论,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字字千钧:"京师存亡,关系天下人心。今日若弃城而走,则北方尽失,长江以北非国家所有!届时南北对峙,重现靖康之耻,我等皆成千古罪人!"

这番话如重锤般击在朱祁钰心上。他猛地站起身,声音虽然还有些颤抖,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于侍郎所言极是!本王决议,死守北京!"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亲王身上。

孙太后长长舒了口气,当即下旨:"即日起,命郕王监国,总领朝政。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务!"

于谦跪地领旨,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臣,万死不辞!"

接下来的日子,北京城开始了紧张的备战。于谦将办公地点直接设在德胜门城楼,日夜不停地处理军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京营。

校场上,于谦看着眼前稀稀拉拉的士兵,眉头紧锁。这些所谓的"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装备破旧,纪律涣散。

"传令!"于谦对身边的将领道,"即刻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命令一出,各地军队开始向北京集结。同时,于谦又下令打开通州粮仓,让官兵自行取粮。有人担心会发生抢劫,于谦却道:"国难当头,宁可让将士们饱食,也不能资敌。"

九月,也先果然挟持英宗,突破紫荆关,直逼北京。消息传来,京城震动。

德胜门城楼上,于谦召集众将议事。大将石亨建议收兵入城,坚壁清野。于谦断然否决:"不可!如此示弱,敌气益骄。"他当即下令:"诸将分营九门外,严阵以待!"

布置停当,于谦亲自披甲,驻守德胜门。临行前,他下令关闭所有城门,以示背水一战的决心。

有将领担忧地问:"尚书大人,关闭城门,万一战事不利..."

于谦凛然道:"战事不利,于谦首当其冲。但今日之战,有进无退!"

这番话传开,守军士气大振。

也先兵临城下,将英宗推到阵前,要求明朝派大臣出迎。消息传到宫中,朱祁钰犹豫不决。

"于爱卿,你看..."朱祁钰看向于谦。

于谦沉声道:"殿下,社稷为重,君为轻。"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这话说得太过直白,几乎是在说可以不顾英宗的安危。朱祁钰脸色变了几变,最终点头:"就依于尚书。"

也先见明朝不为所动,勃然大怒,开始攻城。第一波攻击指向彰义门。守将吴瑾拼死抵抗,战况惨烈。

于谦在德胜门得知消息,立即派石亨率骑兵支援。同时,他下令在城外民房内埋伏神机营的火铳手。

石亨的骑兵与瓦剌军在彰义门外激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埋伏在民房内的明军突然开火,瓦剌骑兵猝不及防,伤亡惨重。

也先见攻城不利,转而主攻德胜门。他以为于谦一个文官,守御必然薄弱。殊不知,于谦早已在此布下天罗地网。

瓦剌军刚接近德胜门,城门突然大开,石亨率精锐骑兵冲出。也先大喜,以为明军中计,立即下令全军压上。就在这时,两侧民房内万箭齐发,火炮齐鸣。瓦剌军陷入重围,死伤无数。

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等大将相继战死。也先本人也险些被火炮击中,仓皇败退。

当晚,也先营中。英宗听着外面的喊杀声,心情复杂。他知道明军在胜利,但这胜利,似乎与他这个皇帝已经无关。

喜宁低声道:"陛下,听这声势,于大人他们打得不错。"

英宗苦笑:"于谦...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只是..."他没有说下去,但喜宁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这胜利,是为新朝廷的胜利。

也先怒气冲冲地走进囚帐:"你的好臣子!他们完全不顾你的死活!"

英宗平静地看着他:"太师现在明白了?大明,不会因为一个皇帝而屈服。"

也先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连续几天的攻城,瓦剌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更糟糕的是,明朝各地的勤王军队正在向北京集结,再不撤退,恐怕有被包围的危险。

十月十五日夜,也先终于下令撤军。瓦剌军趁着夜色,悄悄拔营北去。

第二天清晨,德胜门守军发现瓦剌军营空空如也,立即向于谦报告。于谦亲自登上城楼观望,确认瓦剌确实退兵后,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传令各军,谨慎追击,不可冒进。"于谦下令道。

消息传到宫中,朱祁钰喜极而泣。他立即下令犒赏三军,并召于谦入宫。

"于爱卿,你拯救了大明江山!"朱祁钰激动地说。

于谦却毫无喜色:"殿下,危机尚未解除。也先虽退,但仍挟持上皇。且经过此战,朝廷亟待整顿,百废待兴。"

朱祁钰点头:"爱卿以为当务之急为何?"

于谦沉吟道:"首要是稳定人心。请殿下早正大位,以安天下。"

这话说得委婉,但意思明确——应该让朱祁钰正式即位,避免皇位虚悬。

朱祁钰犹豫道:"皇兄尚在,朕若即位..."

于谦正色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上皇北狩,殿下监国,名不正则言不顺。为社稷计,请殿下以天下为重。"

在群臣的再三劝进下,朱祁钰终于同意即位。次年,改元景泰,史称明代宗。

消息传到漠北,英宗在囚帐中沉默良久。喜宁小心翼翼地问:"陛下,您..."

英宗抬手制止了他:"不必多言。祁钰即位,于社稷是好事。"

话虽如此,他眼中还是闪过一丝落寞。

北京的危机暂时解除,但大明朝的磨难才刚刚开始。新帝登基,太上皇在敌手,朝廷内部暗流涌动。于谦虽然力挽狂澜,但他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一天深夜,于谦独自站在德胜门上,望着北方漆黑的夜空。他的副将轻声问:"大人,您在担心上皇吗?"

于谦缓缓道:"我在想,经此一劫,我大明该如何自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寒风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却也格外坚定。北京保卫战胜利了,但大明王朝的中兴之路,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塞北悲歌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于谦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