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于谦守城

大明华章

景泰元年的正月,北京城依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虽然瓦剌大军已经北撤,但边境的烽火时断时续,也先挟持英宗在塞外虎视眈眈。整个京城犹如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起恐慌。

这一日,于谦正在兵部衙门与诸将商议军务,突然接到急报:也先派出一支精锐骑兵,绕过居庸关,突袭昌平!

"昌平乃皇陵所在,万不可有失!"大将石亨拍案而起,"末将请命率兵驰援!"

于谦却显得异常冷静,他仔细查看地图,沉吟道:"也先此举意在试探。若我军主力驰援昌平,其必乘虚直取京师。"

"那难道坐视昌平失守?"石亨急道。

于谦目光如炬:"石将军可率五千精骑驰援,但切记,遇敌不可恋战,击退即可。其余各部,严守九门,不得妄动!"

石亨领命而去。于谦又对副将范广道:"立即加强德胜门、西直门守备,多设旌旗,广布疑兵。"

众将领命后,于谦独自站在地图前沉思。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也先虽然暂时退兵,但绝不会善罢甘休。大明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彻底整顿防务。

次日清晨,于谦进宫面圣。景泰帝朱祁钰在武英殿接见了他。

"于爱卿,昌平之危已解,全赖爱卿调度有方。"朱祁钰语气中带着欣慰。

于谦却躬身道:"陛下,昌平之围虽解,然京师防务仍存三大隐患。"

"哦?爱卿请讲。"

"其一,京营虽经整顿,然精锐尽丧于土木,新募之兵训练不足;其二,九门守备尚不完备,火炮、箭矢储备不足;其三..."于谦略作停顿,"各地勤王之师虽至,然号令不一,难以协同作战。"

朱祁钰皱眉道:"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臣请旨,重组京营,设立团营;加固城防,增储军械;统一号令,严明军纪。"

"准奏!"朱祁钰当即道,"一切军务,皆由爱卿全权处置。"

有了皇帝的支持,于谦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他首先将各地前来勤王的军队整编为十个团营,每营设都督一员,直接听命于兵部。同时,他下令在京城外围增建敌台、烽堠,完善预警体系。

这一日,于谦亲自巡视德胜门防务。守门士兵见到他,无不肃然起敬。自从北京保卫战后,于谦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于尚书,"德胜门守将迎上前来,"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在城外三里处新建了十二座敌台,每台驻兵五十,配备烽火信号。"

于谦点头:"带我去看看。"

登上新建的敌台,于谦极目远眺。敌台高约三丈,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北方的动静。台上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和箭矢,甚至配备了小型火炮。

"很好,"于谦满意地说,"但还不够。要在敌台之间挖掘壕沟,设置陷马坑。记住,防守之道,在于料敌于先。"

正在此时,一骑快马飞驰而至。马上骑士滚鞍下马,气喘吁吁地报告:"尚书大人,宣府急报!也先大军再次南下,已破独石口!"

消息传开,敌台上的士兵们顿时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于谦。

于谦面不改色,沉声问道:"敌军多少?行军路线如何?"

"约五万骑兵,分三路而来。中路直指居庸关,左右两路分别向古北口、紫荆关方向移动。"

于谦略一思索,当即下令:"传令九门守将,即刻到兵部议事!"

兵部衙门内,将领们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重点防守居庸关,那是通往北京最便捷的通道。

于谦却道:"也先狡猾,必不会主攻居庸关。依我看,其真正目标当是紫荆关。"

"为何?"石亨不解。

"紫荆关地势险要,守军相对薄弱。而且..."于谦指着地图,"突破紫荆关,可直插保定,切断京师与南方的联系。"

众将恍然。于谦当即调兵遣将,加强紫荆关防务,同时命令大同、宣府守军出击,袭扰瓦剌后方。

果不其然,也先主力果然出现在紫荆关外。然而这一次,明军早有准备。瓦剌军连攻三日,死伤惨重,却未能越雷池一步。

也先见强攻不下,改用计谋。他释放了几名被俘的明军士兵,让他们带话给于谦:若明朝不答应和谈条件,便将英宗处死。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不少大臣上书,主张与瓦剌和谈。

这一日朝会,气氛格外紧张。礼部尚书胡濙率先出列:"陛下,上皇安危关系社稷体统。也先既愿和谈,朝廷当遣使往议,以全君臣之义。"

不少官员纷纷附和:"胡大人所言极是。""上皇若有不测,天下将如何看陛下?"

朱祁钰面露犹豫之色,看向于谦:"于爱卿以为如何?"

于谦出列,声音铿锵:"陛下,也先所谓和谈,实为缓兵之计。若此时示弱,其必得寸进尺。臣以为,当增兵边关,示以强硬,方是保全上皇之正道。"

"于谦!"胡濙怒道,"你这是置上皇于死地!"

于谦坦然道:"胡大人,若我朝示弱,也先必以为奇货可居,更加不会放归上皇。唯有展示实力,让其知难而退,上皇方有生还之望。"

双方争论不休。最终,朱祁钰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拒绝和谈,同时加强边防。

也先见计谋不成,恼羞成怒,亲率大军直扑居庸关。这一次,他带来了全部精锐,誓要一举破关。

居庸关守将罗通连夜向北京求援。于谦接到急报,立即调兵遣将。

"范广听令!率两万兵马,火速增援居庸关!"

"石亨听令!率一万精骑,出古北口,袭扰瓦剌后方!"

"其余各部,随本官坐镇德胜门,以防不测!"

军令如山,明军迅速行动起来。于谦自己则再次披上戎装,驻守德胜门。他知道,这一战将决定大明的命运。

居庸关前,战况惨烈。瓦剌军如潮水般一波波涌向关墙,箭矢如雨,炮声震天。关墙上,明军将士拼死抵抗,滚木礌石倾泻而下。

罗通身先士卒,亲自在城头指挥。一支流箭射中他的肩膀,他咬牙折断箭杆,继续奋战。

"弟兄们!于尚书正在调兵来援!坚持住!"罗通高声呼喊,鼓舞士气。

就在关墙即将被攻破的危急时刻,范广的援军终于赶到。生力军的加入,让明军士气大振。与此同时,石亨的骑兵也出现在瓦剌军后方,展开猛烈袭击。

也先腹背受敌,不得不下令退兵。这一次,瓦剌军损失更加惨重,也先本人也受了轻伤。

消息传到北京,全城欢腾。朱祁钰亲自到德胜门迎接凯旋的将士。

"于爱卿,你又为大明立下大功!"朱祁钰激动地说。

于谦却毫无喜色:"陛下,也先虽败,然其主力尚存。臣预料,不出三月,其必卷土重来。"

朱祁钰神色凝重:"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当趁此机会,彻底整顿边防。"于谦道,"臣请旨,重修长城防线,增筑关隘,训练新军。"

"准!"朱祁钰当即道,"所需钱粮,由内帑支取。"

在皇帝的支持下,于谦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边防建设。他亲自巡视各关口,指导防务。在他的主持下,明军在北边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就在边防日渐稳固之时,朝中却暗流涌动。一些大臣开始对于谦的权势感到不安,各种流言蜚语悄然传播。

这一日,于谦的好友、大学士王文前来拜访。

"廷益啊,"王文忧心忡忡地说,"近日朝中有些议论,说你专权跋扈,甚至...有人说你有意效仿王振。"

于谦闻言,放声大笑:"若我于谦有二心,天地不容!"

王文叹道:"我知你忠心,然人言可畏。你如今总揽军政大权,难免招人猜忌。"

于谦正色道:"国难当头,个人荣辱何足挂齿?待边防稳固,上皇南归,我自当辞去所有职务,归隐田园。"

王文深知老友性情,不再多言。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景泰元年的秋天。这一日,于谦正在检阅新训练的神机营,突然接到边关急报:也先再次大军压境!

然而这一次,于谦却露出了笑容。他对身边的将领说:"也先此来,非为攻城,实为求和。"

众将不解。于谦解释道:"塞外即将入冬,瓦剌粮草不继。连续用兵,其部众已生厌战之心。我料其此来,必是寻求下台阶。"

果不其然,也先派来使者,表示愿意放归英宗,条件是明朝开放边市,给予赏赐。

朝中再次就是否接受条件展开激烈争论。于谦力排众议:"开放边市,互通有无,于双方都有利。此议可接受。"

景泰元年八月,在经历了整整一年的囚禁后,英宗朱祁镇终于踏上了归途。也先派伯颜帖木儿率兵护送,明朝则派使者前往迎接。

消息传来,北京城中百感交集。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忧心忡忡。所有人都明白,英宗的归来,将给这个刚刚稳定的朝廷带来新的变数。

这一夜,于谦独自登上德胜门城楼,望着北方星空。他知道,自己完成了保住大明江山的使命,但接下来的朝局变幻,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

"大人,"守城士兵恭敬地问,"上皇即将归来,这是喜事啊,您为何愁眉不展?"

于谦轻叹一声:"但愿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寒风中,他的身影在城楼上显得格外孤独。这个拯救了大明江山的忠臣,此刻思考的却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天下的长治久安。

上一章 京城危局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景泰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