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的深秋,紫禁城笼罩在一片肃穆气氛中。英宗归来的消息虽让朝野稍感宽慰,却也带来了微妙的政治变局。南宫内,曾经的皇帝朱祁镇闭门不出;而武英殿中,新即位的景泰帝朱祁钰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国挑战。
这一日,景泰帝在文华殿召见于谦、王文等重臣。年轻的皇帝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无声诉说着这个国家的艰难处境。
"诸位爱卿,"景泰帝的声音略显疲惫,"皇兄虽已南归,然国库空虚,边备未修,流民四起。朕夜不能寐,深恐有负社稷重托。"
于谦率先出列:"陛下勿忧。当务之急,在于整顿吏治,恢复民生。臣以为,宜从清丈田亩、整顿盐法、裁汰冗员三事着手。"
户部尚书金濂补充道:"于尚书所言极是。自王振擅权以来,田赋混乱,盐政败坏。若不及时整顿,恐财政难以为继。"
景泰帝点头:"准奏。但此事关系重大,当以何地为先?"
"臣请以江南为试点。"于谦道,"江南乃财赋重地,若能在此推行新政,则事半功倍。"
会议结束后,于谦立即着手准备。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必须慎之又慎。他首先挑选了刚正不阿的御史李秉前往南直隶,负责清丈田亩。
临行前,于谦特意嘱咐:"江南豪强盘根错节,清丈田亩必遭阻挠。切记,当以理服人,以法为据,不可操之过急。"
李秉领命南下。果不其然,清丈工作刚一开始,就遭到当地士绅的强烈反对。苏州富商沈万三的后人甚至联合数百人上书,指控李秉"扰民"。
消息传到北京,朝中顿时议论纷纷。都御史王文忧心忡忡地对于谦说:"廷益,清丈之事阻力太大,是否暂缓?"
于谦却态度坚决:"正因为阻力大,才说明此事必要。若此时退让,新政将永无推行之日。"
他当即上书景泰帝,请求增派官员,加强清丈力度。在皇帝的支持下,清丈工作得以继续推进。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仅南直隶就清出隐田八十万顷,年增税粮百万石。
与此同时,盐法整顿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于谦采纳了户部侍郎陈汝言的建议,改革开中法,允许商人在边关纳粮后,直接到盐场支盐。这一改革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既增加了朝廷收入,也平抑了盐价。
然而,改革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这一日,于谦正在兵部处理军务,突然接到急报:山东发生民变!
"怎么回事?"于谦立即召见山东来的使者。
使者跪地哭诉:"尚书大人,新任巡抚韩雍在山东推行新政,严查隐田,当地豪强煽动百姓,聚众围攻衙门!"
于谦面色凝重。他深知,若处理不当,改革可能就此夭折。
"传令韩雍,"于谦沉吟片刻,"暂停清丈,安抚百姓。但为首闹事者,必须严惩不贷!"
王文不解:"廷益,此举岂不是向豪强示弱?"
于谦摇头:"新政之本,在于利民而非扰民。若百姓被蒙蔽而反对新政,说明我们推行过急。当刚柔并济,方能成事。"
果然,韩雍按照于谦的指示,一方面严惩了几个煽动民变的豪强,另一方面暂缓清丈,先着手整顿吏治,惩处贪官。百姓见新政确实有利于民,渐渐转变了态度。
就在新政初见成效之时,北边又传来警报:也先虽然放归英宗,但瓦剌各部仍在边境骚扰不断。
景泰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石亨主张主动出击:"陛下,瓦剌新败,士气低落。臣愿率精兵出塞,直捣黄龙!"
于谦却反对:"不可。我军新整,尚未形成战力。且国库空虚,难以支撑大军远征。"
"那难道坐视瓦剌嚣张?"石亨不满。
于谦道:"当以守为主,以和为辅。加强边防,开通边市,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景泰帝采纳了于谦的建议,下令加强边防建设,同时派遣使者与瓦剌谈判边市事宜。
然而,朝中对此议论纷纷。一些官员认为开通边市是示弱之举,有损国威。更有甚者,开始暗中结党,准备弹劾于谦。
这一日,通政使李实上书,指控于谦"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奏章中罗列了十大罪状,言辞激烈。
景泰帝将奏章转给于谦,意味深长地问:"于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于谦坦然道:"陛下,臣之心,天日可表。若陛下认为臣有罪,臣甘愿受罚。"
景泰帝笑道:"朕若疑卿,岂会将奏章示之?然树大招风,爱卿还当谨慎。"
于谦叩首:"臣谨记陛下教诲。"
从宫中出来,于谦的心情格外沉重。他知道,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既得利益者,更来自朝中的明争暗斗。
回到府中,于谦发现好友王文已在书房等候。
"廷益,"王文神色严肃,"近日朝中流言四起,说你借新政之名,排除异己。甚至有人传言,你与王振无异。"
于谦苦笑道:"我若恋栈权位,当初又何必力主抗战?直接南迁岂不更好?"
王文叹道:"我知你忠心,然众口铄金。如今新政初见成效,更招人忌恨。依我之见,不如急流勇退。"
于谦摇头:"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若此时求退,是对陛下不忠,对百姓不义。"
就在朝中暗流涌动之际,边境突然传来捷报:瓦剌发生内乱,也先被其部下所杀!
消息传来,举朝欢庆。景泰帝当即下旨犒赏边军,同时召集群臣商议善后事宜。
石亨再次主张乘胜出击:"陛下,也先已死,瓦剌群龙无首。此乃天赐良机,当一举平定漠北!"
这一次,连一向稳健的王文也认为可以出兵。
然而,于谦仍然反对:"也先虽死,然瓦剌根基未动。且我军尚未准备充分,贸然出兵,胜算不大。"
朝中争论再起。最终,景泰帝再次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决定暂不出兵,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巩固边防,同时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剌各部。
事实证明,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先死后,瓦剌各部虽然陷入内斗,但实力犹存。明朝使者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成功促使部分部落归顺,边境局势逐渐稳定。
边境的安定为新政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于谦的主持下,一系列改革措施陆续推出:
首先是对军制的改革。于谦奏请设立十团营,由石亨、范广等将领分统,直接听命于兵部。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京军的战斗力。
其次是对科举制度的调整。在于谦的建议下,景泰帝下诏要求科举考试增加实务内容,选拔通晓兵刑钱谷的实用人才。
最重要的是对财政制度的改革。在于谦和金濂的主持下,明朝开始推行"折色法",允许农民以银代粮纳税。这一改革不仅方便了百姓,也增加了国库的白银储备。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景泰二年的春天。这一日,于谦陪同景泰帝巡视京郊农田。时值春耕,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
"陛下请看,"于谦指着田间劳作的农民,"去岁新政推行以来,百姓负担减轻,生产恢复,今年可望丰收。"
景泰帝欣慰地点头:"全赖爱卿之力。"
然而,于谦的脸上却不见喜色:"陛下,新政虽初见成效,然隐患犹存。臣近日查阅各地奏报,发现官田日减,民田日增,此非长久之计。"
"哦?此言何解?"
"官田乃国家根本,若尽数落入私门,则朝廷失去立足之基。臣请下诏,限制官田私卖,同时清查各地王府庄田。"
这番话让随行的官员们面面相觑。清查王府庄田,这可是要触动皇亲国戚的利益啊!
景泰帝沉吟良久,最终道:"准奏。然此事关系重大,当循序渐进。"
于谦知道,这是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但他更明白,若不能解决土地问题,所有的改革最终都会付诸东流。
回到京城,于谦立即着手准备清查庄田的事宜。然而,他还没有开始行动,就接到了来自南宫的消息:英宗病重!
这个消息让整个朝廷为之震动。于谦立即与王文等人进宫面圣。
景泰帝面色凝重:"皇兄病重,朕心甚忧。诸位爱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众人沉默。这个敏感的问题,谁也不敢轻易表态。
最后还是于谦开口:"陛下,当遣太医悉心诊治。同时,宜增派侍卫,确保南宫安宁。"
这话说得含蓄,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含义:既要给英宗治病,也要防止有人借机生事。
从宫中出来,王文低声问于谦:"廷益,若上皇不豫,朝局恐生变数啊。"
于谦望着远处的宫墙,轻声道:"但愿上皇早日康复。"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英宗的病情将会成为影响朝局的关键变数。景泰新政能否继续推行,大明王朝能否真正实现中兴,都系于这微妙的权力平衡之上。
夜色渐深,于谦独自走在回府的路上。这位力挽狂澜的忠臣,此刻思考的不仅是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