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五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北京城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护城河边的柳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紫禁城内,弘治皇帝朱祐樘正在文华殿与阁臣们商议国事。
"陛下,"首辅徐溥呈上一份奏章,"去岁清查天下田亩,共清出隐田八十万顷,年可增税粮百万石。各地藩王、勋贵侵占的民田,也已陆续退还。"
朱祐樘仔细翻阅着奏章,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好!这些年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清出这些隐田,可解燃眉之急。"
次辅刘健补充道:"陛下,臣以为当趁此机会,重新丈量全国田亩,编制新的鱼鳞图册,从根本上解决赋税不均的问题。"
"准奏。"朱祐樘道,"此事就交由刘先生负责。"
工部尚书李鐩奏道:"陛下,黄河水患连年,去岁河南、山东等地又遭洪灾。臣请拨银修堤,以绝后患。"
朱祐樘沉吟片刻:"修堤固是当务之急,然国库尚不充裕。这样吧,先从宫中用度中节省二十万两,用于治河。"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道。
退朝后,朱祐樘在御花园中散步。春风和煦,园中杏花初绽,但他却无心欣赏。这些年来,他励精图治,推行新政,虽然初见成效,但大明积弊已深,改革之路依然漫长。
"陛下为何事忧心?"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朱祐樘回头,见是礼部右侍郎王鏊。这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官员,是弘治朝新提拔的干才。
"王爱卿,"朱祐樘叹道,"朕观今日朝会,虽有好消息,然各地灾荒不断,边关烽火时起,朕实在难以安心。"
王鏊躬身道:"陛下勤政爱民,天下皆知。然治国如治病,贵在调理。陛下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广开言路,已见中兴之象。假以时日,必能重现太平盛世。"
这番话让朱祐樘稍感宽慰。他想起这些年的改革,确实让这个饱经创伤的帝国开始焕发生机。
在吏治方面,他严惩贪官,重用贤能。曾经把持朝政的万安集团已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徐溥、刘健、李东阳等正直大臣。这些阁臣同心协力,朝政为之一清。
在经济方面,他减免赋税,鼓励农桑。去岁全国丰收,百姓负担减轻,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更让他欣慰的是,通过清查隐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嚣张气焰。
在军事方面,他整饬武备,巩固边防。蒙古诸部见明朝国力日盛,不敢轻易犯边,边境相对安宁。
然而,朱祐樘深知,这些成就还远远不够。大明王朝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这天下午,朱祐樘召见户部尚书周经。
"周爱卿,国库情况如何?"
周经呈上账册:"回陛下,去岁国库收入有所增加,然支出依然庞大。九边军饷、宗室俸禄、百官薪俸,这三项就占去七成。若要推行新政,还需广开财源。"
朱祐樘皱眉:"加税之事不可轻议。朕登基时曾许诺永不加赋,岂能失信于民?"
"陛下仁德。"周经道,"臣有一策:可整顿盐法、开中法,打击走私,如此可不增赋而增税。"
"准奏。"朱祐樘道,"此事就交由爱卿办理。"
从户部出来,朱祐樘又来到兵部。兵部尚书马文升正在与几位将领商议军务。
"陛下,"马文升奏道,"近日鞑靼小王子屡犯边境,虽未成大患,然不可不防。"
朱祐樘问:"边关将士士气如何?"
"回陛下,自军饷按时发放后,将士用命,士气大振。然边关苦寒,装备老旧,还需改善。"
朱祐樘沉思片刻:"传旨工部,加紧制造火器、盔甲,优先装备边军。"
"陛下圣明!"
在回宫的路上,朱祐樘想起父皇成化皇帝晚年的昏聩,不禁感慨万千。那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边备废弛,民不聊生。如今虽然有所改善,但要彻底扭转颓势,还需更多努力。
当晚,朱祐樘在乾清宫批阅奏章至深夜。张皇后亲自端来参汤,劝道:"陛下,夜已深了,该歇息了。"
朱祐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还有几份奏章,批完就睡。"
张皇后叹道:"陛下登基以来,日日操劳,臣妾实在担心陛下的身体。"
"无妨。"朱祐樘握住她的手,"朕年少时历经磨难,深知民间疾苦。如今既登大宝,自当勤政爱民,不负天下期望。"
这时,太监送来一份加急奏章。朱祐樘展开一看,是河南巡抚上报黄河决堤,数十州县受灾。
"传旨,"朱祐樘立即下令,"免去受灾地区今年赋税,开仓赈济灾民。另命工部立即派人前往抢修堤坝。"
"陛下,"张皇后忧心忡忡,"这又要花费不少银两啊。"
朱祐樘正色道:"百姓遭灾,朝廷岂能坐视?就是再难,也要想办法救济。"
处理完灾情,已是三更时分。朱祐樘站在窗前,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思绪万千。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他作为舵手,必须小心翼翼地驾驭,稍有不慎就可能船毁人亡。
第二天朝会,朱祐樘提出了一个让所有大臣意外的建议。
"众卿,"朱祐樘道,"朕欲效仿古制,恢复经筵日讲,与诸卿共论治国之道。"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经筵是皇帝与大臣研讨经史、议论朝政的场合,自正统年间后就逐渐废弛。如今皇帝主动提出恢复,可见其励精图治的决心。
徐溥率先赞成:"陛下圣明!经筵之制,可明君德,通下情,实为治国要务。"
刘健也道:"臣愿为陛下讲解《大学衍义》,共商治国平天下之道。"
从此,每逢三、六、九日,朱祐樘必到文华殿参加经筵。他不似前朝皇帝那般只是做做样子,而是认真听讲,不时提出问题与大臣讨论。
一次,在讲解《贞观政要》时,朱祐樘问:"唐太宗能纳谏如流,故有贞观之治。朕常思,为何明君难遇,昏君常有?"
讲官谢迁回道:"陛下,人主深居九重,易受蒙蔽。若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自可明辨是非。"
朱祐樘点头称是,下诏鼓励百官直言进谏,并规定言官即使言词过激也不得治罪。
这道诏书一出,朝野振奋。许多被压抑已久的声音开始出现,各种改革建议如雪片般飞向朝廷。
然而,改革也遇到了阻力。一些既得利益者暗中抵制,甚至散布谣言,说皇帝"变更祖制,不孝不仁"。
一天,朱祐樘接到一份匿名奏章,指责他"宠信文臣,轻视武将","变更祖宗法度"。奏章言辞激烈,几乎是指着鼻子骂皇帝。
司礼太监怀恩怒道:"陛下,此人大逆不道,当严查治罪!"
朱祐樘却平静地说:"既然允许直言进谏,就不能因言治罪。这份奏章虽然过激,但也提醒了朕要平衡文武,不可偏废。"
他下令将这份奏章公之于众,以示纳谏诚意。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动。连最挑剔的言官也不得不承认,弘治皇帝确实有容人之量。
在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开始出现中兴的气象:
吏治方面,贪官受到惩处,清官得到重用。曾经乌烟瘴气的官场,开始变得清明。
经济方面,赋税减轻,民生改善。曾经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
军事方面,边备整饬,国防巩固。曾经嚣张的蒙古骑兵,不敢轻易犯边。
文化方面,科举公平,人才辈出。曾经被压抑的士人,重新焕发活力。
弘治八年的春天,朱祐樘与阁臣们在文华殿议事。窗外春光明媚,殿内气氛祥和。
徐溥奏道:"陛下,去岁全国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各地上报的刑事案件减少三成,可见天下渐趋太平。"
刘健补充:"九边守将奏报,边境安宁,商旅通行无阻。自陛下登基以来,未有大的边患。"
李东阳也道:"科举取士,人才辈出。今科进士中,多有才德兼备之士。"
朱祐樘欣慰地点点头,但随即又正色道:"诸卿不可懈怠。今日之太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臣等谨记!"
退朝后,朱祐樘独自来到奉先殿。在列祖列宗牌位前,他焚香祷告: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朱祐樘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勤,不敢有负社稷重托。今幸得贤臣辅佐,天下渐安。然任重道远,樘必当持之以恒,再造大明盛世!"
香烟缭绕中,这位年轻皇帝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中兴之路才刚刚开始,前面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但无论如何,弘治朝已经为这个日益衰落的帝国注入了新的生机。中兴的曙光,终于穿透了重重阴霾,照耀在这个古老王朝的上空。
历史将记住这个时代,记住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记住这些忠心辅佐的大臣。虽然他们无法完全扭转明朝的颓势,但他们的努力,为这个帝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而这一切,都要从弘治皇帝继位开始说起。一个新时代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