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弘治继统

大明华章

成化二十三年的正月,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紫禁城内,白色的灯笼在寒风中摇曳,宫人们行色匆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惶恐与不安。成化皇帝朱见深已经病入膏肓,太医院的御医们束手无策。

乾清宫内,药味浓郁。朱见深躺在龙榻上,面色灰败,气息微弱。万贵妃已于月前病逝,这个打击加速了皇帝病情的恶化。此刻,他正用尽最后力气,注视着跪在榻前的太子朱祐樘。

"樘儿..."朱见深的声音细若游丝,"朕...朕的时间不多了。"

"父皇!"十八岁的朱祐樘泪流满面,"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朱见深艰难地摇头:"朕这一生...犯过很多错。宠信万妃,重用宦官,怠于朝政...你要引以为戒..."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朱见深将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和内阁首辅万安:"怀恩...万安..."

"老奴在。"

"臣在。"

"太子...年幼,朕将他...托付给你们了。望你们...尽心辅佐..."

怀恩跪地泣道:"皇爷放心,老奴万死不辞!"

万安也叩首道:"臣必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

朱见深满意地点点头,又对朱祐樘说:"记住...为君者,当以...天下百姓为念...亲贤臣,远小人..."

话未说完,朱见深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明黄色的锦被。

"父皇!"

"陛下!"

在一片惊呼声中,成化皇帝缓缓闭上了眼睛,终年四十一岁。

"陛下驾崩了!"怀恩带着哭腔高喊。

乾清宫内顿时哭声震天。

按照礼制,太子朱祐樘应当在灵前即位。怀恩擦干眼泪,沉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子殿下即刻即位,以安天下人心!"

朱祐樘看着父亲尚未冷却的遗体,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这个自幼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长大的太子,此刻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

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祐樘来到奉天殿。这里已经布置妥当,龙椅前香烟缭绕。

"请殿下更衣。"礼部尚书上前奏道。

朱祐樘换上早已准备好的龙袍,在龙椅上坐下。望着殿下黑压压跪倒的群臣,他心中百感交集。这个位置,他曾经离得那么远,如今却近在眼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的山呼声在殿内回荡。

朱祐樘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众卿平身。朕年少德薄,蒙先帝托付,诚惶诚恐。望诸位爱卿同心协力,共保社稷。"

内阁首辅万安率先出列:"陛下初登大宝,当先行改元,以昭示新政。"

"准奏。"朱祐樘道,"即日起,改元弘治。大赦天下!"

"陛下圣明!"

弘治元年的第一天,就在这样的悲喜交加中开始了。

然而,新帝登基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问题冲淡。朱祐樘面临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朝中党争不断,边境烽火连天,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让朱祐樘感受到了为君之难。

"陛下,"户部尚书上奏,"先帝晚年,宫中用度无度,如今国库存银仅够两月之用,请陛下示下。"

兵部尚书紧接着奏道:"边境军饷已拖欠八月,将士怨声载道。九边重镇,已有骚动之象。"

朱祐樘看向万安:"万爱卿以为如何?"

万安躬身道:"陛下,当务之急是整顿财政。臣请清查宫中用度,裁减冗费,同时加征商税,以解燃眉之急。"

"不可!"吏部侍郎彭华立即反对,"陛下初登大宝,当以仁德示天下。加征赋税,恐失民心!"

工部尚书也奏道:"宫中用度关系皇家体统,不宜轻易裁减。"

双方争论不休,朱祐樘听得眉头紧锁。他这才明白,皇帝并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

退朝后,朱祐樘独自来到奉先殿,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长跪不起。

"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他喃喃自语,"不肖子孙朱祐樘,今日继统,诚惶诚恐。望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保佑孙儿重整河山,再兴大明。"

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陛下为何事烦恼?"

朱祐樘回头,见是翰林侍讲学士徐溥。这个相貌儒雅的中年官员,是他在东宫时的老师之一。

"徐先生,"朱祐樘叹了口气,"朕今日才知为君之难。"

徐溥在他身边跪下,轻声道:"陛下可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请先生指教。"

"鲜鱼易碎,烹制时不可频繁翻动。治国也是如此,不可操之过急。"徐溥道,"陛下初登大宝,当先观察,再行动。"

这番话让朱祐樘若有所思。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朱祐樘没有急于推行新政,而是细心观察朝中局势。他很快发现,以万安为首的内阁把持朝政,结党营私;而宦官势力虽然因为万贵妃之死有所削弱,但仍然盘根错节。

一天深夜,朱祐樘秘密召见徐溥和另一位东宫旧臣刘健。

"二位先生,"朱祐樘神色凝重,"朕观察多时,发现朝中弊端丛生。若要革新政治,该从何处着手?"

刘健率先开口:"陛下,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万安等人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若不除此弊,新政难行。"

徐溥补充道:"臣以为,当广开言路,招纳贤才。同时节俭用度,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朱祐樘点头称善:"二位先生所言,正合朕意。"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当朱祐樘开始在朝中推行新政时,立即遭到了万安等人的抵制。

弘治元年六月,朱祐樘下诏求言,鼓励百官直言进谏。许多被万安排挤的官员纷纷上书,揭露朝中弊端。

万安见势不妙,立即组织反击。他指使党羽上书,攻击徐溥、刘健等人"结党营私,蛊惑圣听"。

朝中再次陷入党争。朱祐樘意识到,不除掉万安这个权臣,新政难以推行。

这时,司礼太监怀恩向朱祐樘献计:"陛下,老奴有一策,可除万安。"

"怀公公请讲。"

"万安之所以能够专权,是因为他掌控了内阁。陛下何不增设阁臣,分其权势?"

朱祐樘恍然大悟。他立即下旨,任命徐溥、刘健、李东阳三人入阁参预机务。

万安见皇帝开始重用他人,知道自己的权势即将不保,竟然铤而走险,暗中与宦官梁芳等人勾结,企图架空皇帝。

然而,他们的密谋很快被怀恩察觉。怀恩立即禀报朱祐樘:"陛下,万安与梁芳密谋,欲效仿万贵妃故事,控制朝政。"

朱祐樘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万安罢官,梁芳等宦官也被逐出宫廷。

清除万安集团后,朱祐樘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他重用徐溥、刘健、李东阳等贤臣,组成了后来被称为"弘治三君子"的内阁班子。

在徐溥等人的辅佐下,朱祐樘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整顿吏治。他严惩贪官污吏,选拔清廉能干的官员,同时改革考核制度,以政绩作为升迁的标准。

其次是减轻赋税。他下诏减免各地欠税,同时清查田亩,打击豪强隐田漏税行为。

最重要的是节俭用度。他大幅削减宫中开支,将节省下来的银两用于边防和赈济灾民。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收到成效。朝政日渐清明,国库逐渐充实,百姓负担减轻,社会开始稳定。

然而,改革也遇到了阻力。一些既得利益者暗中抵制,甚至散布谣言,说皇帝"变更祖制,不孝不仁"。

一天,朱祐樘在文华殿读书,偶然看到《贞观政要》中记载的魏征谏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深受触动,对侍读学士谢迁说:"朕常思创业艰难,守成不易。今观贞观故事,更觉任重道远。"

谢迁回道:"陛下能作此想,实乃天下苍生之福。然治国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朱祐樘点头称是。从此,他更加勤于政事,每日早朝必到,批阅奏章至深夜。

弘治三年的春天,朱祐樘与张皇后在御花园中散步。时值春暖花开,园中百花争艳。

"陛下,"张皇后柔声道,"您近日消瘦了许多,要多注意休息才是。"

朱祐樘叹道:"朕何尝不想休息?然祖宗江山社稷系于一身,朕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望着满园春色,突然问道:"皇后,你说朕是个好皇帝吗?"

张皇后笑道:"陛下勤政爱民,虚怀纳谏,当然是好皇帝。"

朱祐樘却摇头:"朕做得还远远不够。你看这满园春色,百姓能否也安居乐业?"

这时,太监来报:"陛下,徐阁老求见。"

朱祐樘立即道:"快请!"

徐溥匆匆走来,面带喜色:"陛下,好消息!去岁减免赋税的州县,今年春耕情况大好,可望丰收!"

朱祐樘欣慰地点头:"这是个好开端。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祐樘继续推行改革。他开放言路,鼓励直言进谏;整顿军备,巩固边防;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明朝出现了中兴的气象,史称"弘治中兴"。

然而,长期操劳也损害了朱祐樘的健康。弘治十八年,年仅三十六岁的朱祐樘一病不起。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太子朱厚照说:"朕这一生,勤勉治国,不敢有负祖宗托付。你即位后,当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亲贤臣,远小人..."

话未说完,朱祐樘溢然长逝。

弘治皇帝的去世,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他十八年的统治,虽然没能完全扭转明朝的颓势,但为这个日益衰落的帝国注入了一线生机。

而他的继任者正德皇帝,能否继承父亲的遗志,将这份中兴事业继续下去,这就要看后续的造化了。

历史总是这样吊诡: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往往后继无人;而一个平庸的君主,却可能儿孙满堂。弘治帝的早逝,给大明王朝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上一章 荆襄流民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中兴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