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崇祯肃贪

大明华章

乾清宫的琉璃瓦上覆着一层薄雪,檐下冰凌如剑。崇祯皇帝朱由检独自站在殿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这是他登基的第二个冬天,年仅十八岁的天子,肩头却压着整个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陛下,风大了,回殿里吧。”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轻声劝道。

崇祯没有回头,只是将身上的貂裘裹紧了些。“王伴伴,你说这天下的贪官,是不是就像这地上的雪,看着洁白,底下却尽是污秽?”

王承恩低头不语。他知道皇上指的是今早朝会上,御史毛羽健弹劾户部侍郎周延儒贪赃枉法一事。

崇祯转身入殿,龙靴踏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回响。他登基以来,已罢黜魏忠贤,清洗阉党,然而朝堂上下,贪腐之风依然如野草般烧之不尽。

“传朕旨意,明日早朝,六部堂官及各省巡抚皆需到场。”

次日清晨,奉天门外,文武百官静立等候。寒风凛冽,众人冻得面色发青,却无人敢有怨言。钟鼓齐鸣,宫门大开,百官鱼贯而入,分列丹墀两侧。

崇祯端坐龙椅,目光如炬。“朕登基之初,便下诏整饬吏治,严惩贪腐。然近日所闻,贪墨之事仍层出不穷。毛御史,你将查得的情形说与诸位听听。”

毛羽健出列,手持奏本,声音洪亮:“臣查得,户部侍郎周延儒在漕运改折中收受白银三万两;工部尚书张凤翔在修建陵寝时虚报款项二万五千两;南京兵部尚书刘廷元在军械采购中贪墨四万两...”

一桩桩,一件件,朝堂上鸦雀无声,只余毛羽健清朗的嗓音回荡。被点名的官员面色惨白,有的已双腿发软。

崇祯静静听着,待毛羽健奏毕,方缓缓开口:“诸位爱卿有何话说?”

周延儒扑通跪地:“陛下明鉴!臣冤枉!毛御史所言纯属构陷!”

“构陷?”崇祯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从你管家周福住处搜出的私账,上面白纸黑字,记录着你收受的每一笔赃款。要不要朕念给诸位听听?”

周延儒如遭雷击,瘫软在地。

崇祯起身,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太祖高皇帝立法,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朕虽不忍如此酷刑,但国法如山,不容轻纵!”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周延儒、张凤翔、刘廷元等,即刻革职下狱,交三法司会审!家产抄没,充作辽饷!”

锦衣卫应声入殿,将瘫软如泥的几人拖出朝堂。余下百官无不战栗。

退朝后,崇祯召见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

“曹卿,朕欲彻底整顿吏治,你以为当从何处着手?”

曹于汴沉吟片刻:“陛下,臣以为当从考成法与巡察制双管齐下。一方面严核官员政绩,一方面遣御史分巡各地,明察暗访。”

崇祯点头:“就依卿言。朕已命韩一良、吴甡等整理《官箴》《臣鉴》,颁行天下。官吏行为,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崇祯几乎不眠不休。他亲自审阅各地奏报,批阅至深夜成为常态。王承恩多次劝他保重龙体,他只摆摆手:“国事如此,朕何敢安逸?”

肃贪行动雷厉风行,朝野震动。京城菜市口接连处决贪官,血迹未干又添新红。抄没的家产源源不断运往户部,仅周延儒一家就抄出白银三十万两,珍宝古玩无数。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

这日深夜,崇祯正在批阅奏章,王承恩匆匆入内,呈上一封密信。

“陛下,这是刚从通政司截获的,有人欲送往关外。”

崇祯拆信观看,越看脸色越是阴沉。信中详细记录了他肃贪的举措和朝中人事变动,甚至包括边关防务调整。

“是何人所为?”

“锦衣卫查明,是...是成国公朱纯臣。”

崇祯手中的朱笔啪嗒一声落在奏章上,染红了一片。成国公朱纯臣,开国功臣之后,世袭罔替,在勋贵中威望极高。

“证据确凿?”

“人赃俱获。送信的小厮已招供,成国公府上还藏有与后金往来的其他信件。”

崇祯闭目良久。他明白,这已不仅是贪腐问题,而是通敌叛国。但成国公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一动则牵全身。

“传骆养性。”

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深夜奉诏入宫,君臣密谈至天明。

次日,成国公府被锦衣卫团团围住。搜出的不只是通敌信件,还有历年贪墨的账册,涉及京营军饷、盐引专卖等,数额之大,令见多识广的骆养性也为之咋舌。

朱纯臣被囚诏狱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以英国公张维贤为首的勋贵联名上疏,称朱纯臣必是遭人构陷,请求三司会审。

崇祯面临登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他明白,这不仅是关于一个国公的命运,更是皇权与勋贵集团的一次正面交锋。

乾清宫内,崇祯召见内阁首辅韩爌。

“韩先生如何看待成国公之事?”

韩爌老成持重,缓缓道:“陛下,成国公世受国恩,若确通敌,自当严惩。然勋贵关系重大,处置不当,恐伤国本。”

“朕记得,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忠心为国;嘉靖朝,成国公朱希忠恪尽职守。为何到了如今,朱纯臣却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韩爌叹道:“陛下,人心不古啊。如今朝中,结党营私者众,忠心为国者寡。老臣以为,肃贪固然要紧,但也需循序渐进,以免朝局动荡。”

崇祯默然。他知道韩爌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想起各地灾荒频仍,边关烽火连天,而朝中勋贵却仍在贪墨通敌,心中便如火烧般灼痛。

三日后,崇祯做出决定:公开审讯朱纯臣,允许百官观审。

诏狱大堂上,朱纯臣虽身着囚服,却仍保持国公威仪。面对指控,他矢口否认:“陛下,臣冤枉!这定是骆养性构陷于臣!”

骆养性不慌不忙,命人抬出十几个大箱,里面不仅有往来书信、账册,还有朱纯臣与后金使节会面的地点记录、收到的礼物清单等。

最致命的是,骆养性传唤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证人——朱纯臣的庶子朱孝勇。

朱孝勇跪在堂前,不敢看父亲愤怒的目光:“父亲...孩儿实在不忍见大明江山毁于奸人之手...”

他详细陈述了如何无意中发现父亲与后金往来,如何偷偷记录,如何最终决定大义灭亲。

朱纯臣面如死灰,终于崩溃:“逆子!逆子啊!”

观审的百官无不震动。英国公张维贤长叹一声,率先跪地:“老臣昏聩,险些为奸人蒙蔽,请陛下治罪!”

崇祯看着堂下这一幕,心中并无喜悦,只有沉重。他明白,今日虽扳倒了一个朱纯臣,但大明的顽疾,远非杀几个贪官能够解决。

朱纯臣最终被判处凌迟,家产抄没。行刑那天,北京城万人空巷。崇祯特命五品以上官员皆须观刑,以儆效尤。

肃贪运动愈发深入。崇祯二年春,已有二百七十三名官员被革职查办,其中十七人被处极刑,追回赃银达四百万两之多。

然而,在这肃杀的气氛中,一封八百里加急从陕西传来:延安府大旱,人相食;知府李罗贪墨赈灾粮款,激起民变,乱民已攻占府衙!

崇祯看着急报,双手颤抖。他刚刚以为朝中局势稍有控制,地方上却又烽烟四起。

乾清宫的烛火再次彻夜未熄。年轻的皇帝站在巨大的大明疆域图前,目光从陕西移到辽东,又从山东移到四川。这个庞大的帝国,似乎处处都是漏洞,处处都在冒烟。

王承恩悄悄为崇祯披上外袍:“陛下,已是四更天了,歇息片刻吧。”

崇祯恍若未闻,只是喃喃自语:“朕是不是做错了?肃贪太过,反而逼得狗急跳墙?”

“陛下励精图治,天下皆知...”

“励精图治?”崇祯苦笑,“太祖、成祖当年,何等气象!为何到了朕这里,却处处掣肘,举步维艰?”

窗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大明的危机,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

崇祯深吸一口气,坐回案前,开始批阅那堆积如山的奏章。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也不敢停。这个帝国就像一艘漏水的巨舰,他必须竭尽全力,才能让它不至于沉没。

朱笔落下,在关于陕西民变的奏章上批下旨意:速派洪承畴巡抚陕西,剿抚并用;严查李罗贪墨一案,涉事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字迹坚定有力,仿佛承载着这个年轻皇帝的全部决心。

上一章 边帅沉浮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频繁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