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大明华章
本书标签: 古代  大明帝国 

频繁换相

大明华章

崇祯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已是三月时分,紫禁城里的积雪仍未完全消融,枯枝在寒风中颤抖,如同朝堂上那些战战兢兢的官员。

乾清宫东暖阁里,崇祯面前堆着三份辞呈。三位阁老——周道登、钱龙锡、韩爌,几乎同时上书乞骸骨。这已是他在位四年来更换的第三批内阁大臣。

“王伴伴,你说朕是不是太过严苛了?”崇祯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声音里透着疲惫。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斟上一杯热茶:“陛下励精图治,是大明之福。只是...如今朝局纷乱,阁臣们或许确实力不从心。”

崇祯冷笑一声:“力不从心?朕看他们是各怀心思!”

他起身踱步,墙上的大明疆域图仿佛一块打满补丁的破布。“陕西民变未平,辽东建虏又蠢蠢欲动,国库空虚,各地灾荒不断...这些阁老们,不是结党营私,就是明哲保身,有几人真心为国?”

王承恩垂首不语。他知道,皇上自从处置了成国公朱纯臣后,对朝臣的猜忌日益加深。

次日朝会,气氛格外凝重。

崇祯端坐龙椅,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丹墀下的百官。“三位阁老同时请辞,诸卿以为,何人可堪大任?”

百官面面相觑,无人敢率先发言。自从崇祯即位以来,内阁首辅更迭如走马灯般频繁。先是黄立极、施凤来等阉党余孽被清洗,接着李国普、周道登等人或因政见不合,或因遭弹劾相继去职。如今这三位,任职最长的韩爌也不过年余。

“怎么?平日争权夺利时个个能言善辩,如今要推荐贤才,反倒哑巴了?”崇祯声音渐冷。

刑科给事中耿胤楼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礼部右侍郎温体仁老成持重,可入阁办事。”

话音刚落,立即有御史出列反对:“温体仁虽熟稔典章,然器量狭隘,非宰相之才!”

“臣推荐礼部尚书周延儒...”

“不可!周延儒与东林过从甚密...”

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崇祯冷眼旁观,心中愈发烦躁。这些官员表面上在举荐贤能,实则无非是党同伐异,为各自派系争夺权力。

“够了!”崇祯一拍龙椅,“内阁人选,朕自有主张。退朝!”

百官噤若寒蝉,依次退出奉天殿。

三日后,圣旨颁下:着成基命、温体仁、吴宗达入阁办事。这道旨意出乎所有人意料——成基命年事已高,温体仁素来与东林不睦,吴宗达更是资历尚浅。这个组合,明显是皇上刻意平衡各方势力的结果。

新任首辅成基命已是古稀之年,接到旨意时正在家中养病。他跪接圣旨后,久久没有起身。

“老爷,这是大喜事啊。”老管家上前搀扶。

成基命苦笑:“大喜?如今这局势,入阁如赴汤蹈火。皇上猜忌,同僚倾轧,内外交困...我这把老骨头,怕是要折在这位置上了。”

果然,成基命上任不到三月,便因处置陕西民变不力遭崇祯严斥。

“你说要招抚,朕准了;你说要赈济,朕也拨了款。为何乱民越剿越多?”乾清宫里,崇祯将一份急报摔在成基命面前。

成基命跪在地上,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陛下,陕西连年大旱,草木皆枯,百姓无粮可食,只能从贼。若不从根本上解决饥荒,只怕...只怕剿不胜剿啊。”

“你的意思,是朕没有体恤民情?”崇祯眼神锐利。

“老臣不敢!”成基命以头触地,“只是国库空虚,所拨赈灾款项,经过层层克扣,到灾民手中已十不存一。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确保政令畅通...”

崇祯不耐烦地打断:“整顿吏治?你说得轻巧!朕登基以来,杀贪官、罢庸吏,结果如何?还不是越整越乱!”

成基命还要再谏,崇祯已挥手让他退下。

老首辅走出乾清宫时,步履蹒跚。随行的中书舍人忍不住低声道:“阁老,皇上似乎听不进谏言啊。”

成基命仰天长叹:“皇上求治太急,用人太骤,责效太速...此非国家之福啊。”

这话不知怎的传到了崇祯耳中。次日,成基命便被罢官还乡。

接任首辅的是周延儒。此人年少时便有神童之名,中年入仕,一路青云直上。他深谙为官之道,既不过分依附东林,也不公然与阉党余孽为敌,在朝中八面玲珑。

周延儒上任之初,确实展现出了不凡的手腕。他一方面举荐孙承宗、徐光启等能臣,一方面又对崇祯的脾气摸得极准,每每奏对都能让皇上满意。

然而好景不长。崇祯五年,后金军队突破长城,直逼京师。周延儒力主议和,惹怒了主战派的言官。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乾清宫。

最致命的是,有人揭发周延儒的弟子在科举中舞弊,而其族人在乡里强占民田。尽管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周延儒本人,但崇祯对他的信任已大打折扣。

一天深夜,崇祯秘密召见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周延儒果真如奏章所说,结党营私,欺君罔上?”

骆养性跪奏:“陛下,臣查到周阁老与几位言官过从甚密,每逢重大朝议,总能事先知晓内容。此外...他还与几位商贾交往甚厚,其中或有利益输送。”

崇祯沉默良久,挥挥手让骆养性退下。

次日朝会,周延儒还在侃侃而谈如何与后金周旋,崇祯突然打断:“周先生可知,朕最恨什么人?”

周延儒一愣:“臣...臣不知。”

“朕最恨欺君之人!”崇祯猛地站起,将一叠密报摔下丹墀,“你口口声声为国为民,背地里却结党营私,泄露朝议!这就是朕的好首辅!”

周延儒面如土色,跪地不止:“陛下明鉴,臣冤枉啊!”

“冤枉?”崇祯冷笑,“要不要朕传那几个商贾上来对质?”

周延儒顿时瘫软在地。

周延儒罢相后,温体仁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首辅之位。与周延儒的圆滑不同,温体仁作风强硬,对异己毫不留情。他上任后,大力提拔自己的门生故旧,对东林党人则极力打压。

朝中的党争愈发激烈。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与温体仁势同水火,双方互相攻讦,朝政几乎陷入停滞。

崇祯为此头痛不已。他既需要温体仁这样的干才来推行新政,又不愿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术——一方面支持温体仁的改革,一方面又保留东林党人的一些职位。

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朝臣们更加无所适从。

一日,崇祯召见新任礼部侍郎徐光启。这位老臣以精通西学、务实能干著称。

“徐先生,你说朕为何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阁臣?”崇祯难得地流露出困惑。

徐光启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老臣以为,非是朝中无人,而是时势使然。如今内忧外患,纵有管仲、乐毅之才,也难立即扭转乾坤。陛下求治心切,稍不如意便更易大臣,恐非长久之计。”

崇祯皱眉:“你的意思,是朕太过急躁?”

“老臣不敢。”徐光启躬身道,“只是治国如医病,疾重不可用猛药。如今大明积弊已深,需徐徐图之。阁臣更替频繁,则政令朝令夕改,地方官员无所适从,反生混乱。”

崇祯默然。他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每当看到那些庸碌无为或是结党营私的官员,他就忍不住怒火中烧。

便在这时,一份八百里加急送抵京师:登莱巡抚孙元化因部下叛乱被革职查办。孙元化是徐光启的门生,也是朝中少有的精通火器的将领。

徐光启闻讯,老泪纵横:“陛下,孙元化虽有失察之罪,然当今懂得西洋火器者寥寥无几。若杀此人,无异自断臂膀啊!”

崇祯心烦意乱。孙元化确实人才难得,但部将叛乱、丢失城池是大罪,若不严惩,何以服众?

最终,孙元化被处斩。徐光启因此一病不起,不久便与世长辞。

崇祯闻讯,在乾清宫中独坐一夜。他想起徐光启生前最后那番话,心中第一次产生了动摇:自己的严刑峻法,是不是真的太过急躁了?

然而,局势已不容他后悔。陕西的民变已成燎原之势,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名号开始频繁出现在奏报中;辽东的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公然与大明分庭抗礼。

崇祯六年春,温体仁因处置流民问题失当,遭百官弹劾,被迫辞官。

又一位首辅倒下了。这已是崇祯即位以来的第七任首辅。

新的首辅人选,崇祯选择了张至发。一个名不见经传,但在各方势力中都没有太深根基的官员。

任命颁下的那天晚上,崇祯独自登上煤山。暮色中的北京城万家灯火,而他的内心却一片冰凉。

“皇兄,若是你在这个位置上,会怎么做呢?”他望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轻声自语。

夜风吹过,无人应答。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崇祯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站在煤山上眺望京城时,陕西米脂县的一个驿卒因丢失公文被革职,正对着一家老小愁眉不展。这个人叫李自成。

而远在辽东,皇太极正在筹划一次更大规模的入关行动。

大明的命运,正在这频繁换相的闹剧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上一章 崇祯肃贪 大明华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双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