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深秋,关外的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锦州城外,明清两军对峙已逾年余,广阔的辽西走廊上,营垒相连,旌旗蔽日。
洪承畴站在松山城头,望着远处清军的营寨,眉头紧锁。这位曾经在西北屡破流寇的名将,如今在关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督师,粮草只够半月之用了。”蓟辽总督邱民仰低声禀报,声音里透着焦虑。
洪承畴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他何尝不知道军粮短缺?从去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围困锦州开始,这场战役就注定是一场消耗战。锦州守将祖大寿是他的老部下,已经坚守了一年多,城中早已断粮,据说开始人相食了。
“皇太极这次是铁了心要拿下锦州啊。”洪承畴喃喃自语。
身后的将领们沉默不语。谁都明白,锦州是山海关外的最后屏障,一旦失守,京师将直接暴露在清军铁骑之下。
次日清晨,洪承畴召集诸将议事。
“诸位,皇上连下严旨,命我等速解锦州之围。”洪承畴环视帐中将领,“我意已决,即日进兵,与建虏决战。”
大同总兵王朴立即反对:“督师三思!我军虽众,然多为新募之兵,训练不足。建虏以逸待劳,此时决战,恐非良机。”
山西总兵李辅明也道:“王总兵所言极是。不如固守待援,待各地援军到齐,再图进取。”
洪承畴摇头:“锦州危在旦夕,祖大寿将军还能支撑几日?况且...”他压低声音,“朝中已有议论,说我等畏敌不前。若再拖延,只怕皇上震怒。”
众将相顾无言。他们都明白洪承畴的难处——这位督师虽然位高权重,但在朝中树敌不少,多少双眼睛正盯着他,等着抓他的把柄。
最终,洪承畴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明军八总兵,十三万人马,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向锦州进发。
起初,战事颇为顺利。明军凭借兵力优势,连破清军数座营垒,直抵锦州城南的乳峰山。祖大寿在城中看见援军旗帜,士气大振,组织兵力出城接应。
然而皇太极用兵老辣,他看出明军虽众,但指挥不协,各镇总兵各有算盘。于是采取围点打援之策,派多尔衮、多铎等率精锐骑兵切断明军粮道。
“督师,大事不好!”这日黄昏,邱民仰急匆匆闯入大帐,“我军粮道被断,杏山粮仓被劫!”
洪承畴手中的令箭“啪”地掉在地上:“你说什么?”
“多尔衮率骑兵绕过我军主力,偷袭杏山,粮草尽数被焚!”
帐中顿时一片哗然。没有粮草,十三万大军如何支撑?
洪承畴强自镇定:“诸位不必惊慌,我已命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前来接应,不日即可到达。”
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先是传来吴三桂部被豪格阻击,无法前进;接着各营开始出现逃兵;最致命的是,皇太极亲率大军抵达前线,清军士气大振。
崇祯十五年三月十九日,决定性的会战终于爆发。
黎明时分,浓雾弥漫战场。洪承畴布下鹤翼之阵,以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策应。他亲自坐镇中军,欲与清军决一死战。
皇太极则采取重点突破战术,集中精锐猛攻明军左翼。负责左翼的王朴部多是新兵,见清军铁骑如山崩海啸般冲来,顿时阵脚大乱。
“顶住!给我顶住!”王朴声嘶力竭地呼喊,但败势已如堤溃。
右翼的李辅明见左翼溃败,为求自保,竟不战而退。明军阵型顿时大乱。
洪承畴在中军看得分明,急令曹变蛟、王廷臣二将率部救援。这两位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将,临危受命,率亲兵直冲清军本阵,竟一度杀到皇太极大旗之下。
“好个曹变蛟!”皇太极在远处观战,不禁赞叹,“若明军将皆如此人,我辈安能入关?”
然而寡不敌众,曹变蛟、王廷臣最终力战而亡。他们的英勇无法挽回整体败局,明军全线崩溃。
洪承畴在亲兵护卫下,且战且退,退入松山城。清军随即团团围住松山。
是夜,松山城内一片死寂。白日战死的明军尸体来不及收殓,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惨。
洪承畴独自登上城楼,望着城外连绵的清军营火,心中一片冰凉。十三万大军,一朝溃散,这是他生平从未有过的惨败。
“督师,吃点东西吧。”亲兵端来一碗稀粥。
洪承畴摇头:“给伤兵们分了吧。”他沉默片刻,问道,“各镇总兵...还有多少人在城中?”
亲兵低头:“只有曹总兵、王总兵战死,丘总督在城内,其余...都不知所踪。”
洪承畴长叹一声。他知道,那些总兵多半是趁乱逃跑了。大明养士二百年,到头来尽是这等贪生怕死之辈。
与此同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正在赶往京师的路上。他原本在南京督办漕运,听闻松锦战事紧急,连夜北上欲向崇祯进言。
“部堂,前方驿站消息,洪督师兵败,退守松山。”随从递上一封密信。
史可法展开一看,面色顿时惨白:“十三万大军...就这样完了?”
他立即改道,直奔山海关。作为兵部尚书,他必须亲自了解前线情况。
到达山海关时,史可法见到了逃回的王朴、李辅明等将。这些败军之将个个衣衫褴褛,神色惶恐。
“你们...你们怎么对得起皇上的信任!”史可法气得浑身发抖。
王朴跪地哭诉:“部堂明鉴,非是我等不尽力,实在是建虏太过凶悍...”
“住口!”史可法怒斥,“曹变蛟、王廷臣能力战而死,你们为何临阵脱逃?”
众将低头不语。史可法知道,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解救被围的洪承畴。
他立即上书崇祯,请求急调各地援军,同时整顿山海关防务,以防清军乘胜攻关。
然而远水难救近火。松山城中,情况日益恶化。
围城两个月后,城中开始断粮。将士们先是杀马为食,马杀完了,开始吃树皮、草根。最后,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洪承畴每日巡城,看着士兵们饿得皮包骨头,心中如刀割般疼痛。这位素以冷静著称的统帅,第一次感到绝望。
这日,清军使者突然来到城下,呈上皇太极的亲笔信。
“洪将军乃当世豪杰,何不弃暗投明?我大汗求贤若渴,必当重用。”
洪承畴看罢,将信撕得粉碎:“我洪承畴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
然而当晚,亲兵送来更坏的消息:锦州守将祖大寿开城投降了。
“祖将军...也降了?”洪承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祖大寿是辽东老将,曾经宁远之战力抗努尔哈赤,怎么会...
亲兵低声道:“听说锦州城内已经易子而食,祖将军是为了保全城中百姓...”
洪承畴默然。是啊,在绝境面前,忠义二字何其沉重。
崇祯十五年初夏,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消息传回京师,举朝震惊。崇祯在乾清宫摔碎了最心爱的玉如意,痛哭失声:“洪承畴降了?连他也降了?”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无人敢言。洪承畴是崇祯最倚重的大将,他的投降,对大明军心士气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只有史可法还保持冷静。他在山海关紧急布防,同时上书崇祯:“洪承畴生死未明,不宜遽下结论。当务之急是固守山海关,整顿残兵。”
然而败局已定。松锦之战,明军损失精锐十三万,辽东防线彻底崩溃。清军虽然暂时退去,但谁都明白,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是年秋,史可法奉命回京述职。面对崇祯的质询,他直言不讳:“松锦之败,非战之罪,实乃朝廷调度无方,粮饷不继所致。若再不改革弊政,整饬军备,只怕...”
他没有说下去,但崇祯明白他的意思。
退朝后,崇祯独自留在奉先殿,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久久伫立。
“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不肖子孙朱由检,无能守住江山,罪该万死...”他跪在冰冷的地面上,泪流满面。
而此时,远在沈阳的洪承畴,正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皇太极待以上宾之礼,多次亲自劝降。而洪承畴心中的忠义与求生欲在激烈交锋。
松锦溃败的阴影,如同一个巨大的疮疤,永远烙在了大明王朝的肌体上。关外最后屏障已失,山海关直接暴露在敌人兵锋之下。而更可怕的是,经此一役,明朝最后的主力兵团损失殆尽,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
深秋的寒风中,史可法站在山海关城头,眺望着关外的方向。他知道,下一次清军入关,将不再是抢掠,而是要夺取这天下了。
“但愿我史可法,能死在这关墙之上。”他轻声自语,握紧了拳头。
关山冷月,照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