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那天,正值国庆假期结束的清晨。阳光透过病房窗户,为这个微凉的秋日增添了几分暖意。沈墨已经换好了干净的校服,安静地站在病房中央,看着姐姐沈雨最后一次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物品。
“都齐了。”沈清拉上行李袋的拉链,语气比往日温和许多,“正好假期刚结束,同学们都还没开始上新课程,你也没落下功课。”
沈墨轻轻点头,目光掠过姐姐那双曾经紧握戒尺、此刻却细致整理物品的手。
下楼时,沈清自然地伸手想要搀扶,沈墨却微微侧身,轻声说:“我自己可以。”
沈清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瞬,若无其事地收回:“好。”
车子平稳地驶向学校。停在校门口时,沈清解开安全带:“我送你进去。”
沈墨有些意外地看着姐姐。自从升入高中,姐姐就很少这样公开地以亲属身份陪她进校园了。
“不用了,我自己可以...”
“走吧。”沈清已经拿起她的书包,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
清晨的校园里满是假期归来的学生,热闹非凡。当沈雨和沈墨并肩走进校门时,不少学生都恭敬地向沈雨问好:“沈老师早!”
“早。”沈清微笑着回应,同时不着痕迹地放慢脚步,配合着沈墨因背伤而略显缓慢的步伐。
有几个同班同学看到沈墨,热情地围上来:“沈墨,你身体好啦?听说你摔下楼梯了,严不严重啊?”
沈墨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姐姐,轻声回答:“好多了,谢谢关心。”
沈清站在她身边,对同学们温和地说:“沈墨背部的伤还需要休养,这段时间请大家多照顾她一下。”
“放心吧沈老师!”
走向教学楼的路上,沈清始终走在沈墨外侧,为她挡开拥挤的人流。这个细微的保护动作,让沈墨心里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
在楼梯口,沈墨停下脚步:“姐姐,就送到这里吧。”
沈清看着她,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将书包递给她:“课间记得喝蜂蜜水,我放在你书包侧袋了。”
“嗯。”沈墨接过书包,转身准备上楼。
“墨墨。”沈清突然叫住她。
沈墨回过头。
“如果...如果不舒服,随时来办公室找我。”沈清的声音很轻,眼神里藏着难以言说的情绪。
“知道了,姐姐。”
看着妹妹一步步走上楼梯的背影,沈清站在原地,直到那身影消失在转角处。周围学生们欢快的谈笑声仿佛隔着一层玻璃,她突然意识到,那道横亘在她们之间的隔阂,或许比想象中还要深。
而这份在众人面前维持的平静,恰恰是最沉重的负担。
教学楼里回荡着上课预备铃。沈墨走进教室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一瞬,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低着头,加快脚步走向自己的座位,背部的伤口因为急促的动作传来一阵刺痛,让她不自觉地蹙了下眉。
就在她刚坐下时,上课铃正式响起。伴随着清脆的高跟鞋声,沈清抱着教案走进了教室。
“起立!”班长喊道。
全班同学齐刷刷站起来。沈墨忍着背痛,动作稍显迟缓地跟着起身。她不敢抬头,却能感觉到那道熟悉的目光正落在自己身上。
“同学们好。”沈清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清澈有力。
“老师好——”全班齐声回应。
“请坐。”
沈墨小心翼翼地坐下,尽量不让背部碰到椅背。她终于鼓起勇气抬头,正好对上沈雨投来的目光。那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带着一种难以解读的复杂情绪,随即移开。
“翻开课本第三十二页,”沈清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题——《背影》,“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经典散文。”
教室里响起翻书声。沈墨低头看着课本,却一个字也读不进去。背部的疼痛像针扎般提醒着她不久前发生的一切。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时,在火车站分别的场景。”沈清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沈墨不自觉地走神了。她想起小时候,姐姐送她上小学时,总是要看着她走进校门才转身离开。那时姐姐的背影,和文中描写的父亲何其相似。
“沈墨。”
突然被点名,沈墨猛地回过神,慌乱地站起来。背部的伤口因为突然的动作传来一阵锐痛,她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看见沈清的眉头微微蹙起,但声音依然平静:“请你朗读第三自然段。”
沈墨赶紧拿起课本,声音有些发颤地开始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读着读着,她的声音渐渐稳定下来。这段描写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姐姐——那个总是穿着得体、举止优雅,却在她面前一次次失控的姐姐。
当她读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时,声音不自觉地哽咽了。她努力克制着情绪,继续往下读。
朗读完毕,教室里一片安静。
“读得很好,”沈清的声音比平时柔和许多,“请坐。”
沈墨慢慢坐下,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她能感觉到姐姐的目光依然停留在自己身上,那目光里似乎包含着什么她读不懂的东西。
“作者为什么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会流泪?”沈清向全班提问,目光却依然落在沈墨身上。
有几个同学举手回答,但沈清似乎都不太满意。她轻轻叹了口气,走到讲台前:
“因为他在那个瞬间,突然理解了父亲沉默的爱。”沈清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到每个学生耳中,“有些爱,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够完美,但那份心意,是真实的。”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叶落的声音。沈墨抬起头,正好看见姐姐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父爱如山”四个字。那个挺拔的背影,在秋日的阳光下,竟显得有些单薄。
沈墨突然想起住院时,姐姐守在她床前的身影;想起刚才进校门时,姐姐为她挡开人群的细微动作;想起书包侧袋里那杯温热的蜂蜜水...
一滴眼泪无声地滑落,滴在摊开的课本上,晕开了墨迹。
讲台上,沈清依然在讲解课文,声音平静而专业。但若有人仔细观察,会发现她握着粉笔的手指,正在微微颤抖。
这节语文课,对姐妹二人来说,都格外漫长。
这个秋天的周五格外特别,课程表上连续排着四节语文课。当沈清在早读时宣布这个消息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
因为教学进度调整,今天上午我们连续上四节语文课。"沈清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我会尽量让课堂内容丰富些。"
第一节课讲《背影》时,沈墨还因为背部的疼痛坐立不安。但渐渐地,她被姐姐的讲课吸引住了。
沈雨的语文课确实很精彩。第二节课她讲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讲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时,她突然说:
"你们知道吗?墨墨的名字就取自这篇课文。"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沈墨。沈清继续温和地说:"'墨'字取自'墨绿',是荷叶的颜色。’清'字取自清雨绵绵。"
这是沈墨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姐姐说起她们名字的由来。她低头看着课本,心里泛起一丝暖意。
第三节课是作文课。沈清布置的题目是《我最亲近的人》。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作时,沈清轻轻走到沈墨身边,在她桌上放了一本软垫。
"垫在背后,会舒服些。"她极轻地说完就走开了。
沈墨摸着那本软垫,材质柔软,正好可以缓解椅背对伤口的压迫。她犹豫片刻,终于还是垫在了身后。确实舒服多了。
写作文时,沈墨思考了很久。她看着讲台上正在批改作业的姐姐,最终在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字:"我的姐姐是一位老师,她对我要求很严格..."
第四节课是自习课,沈清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当同桌看到沈墨的作文时,惊讶地说:"原来沈老师是你姐姐啊!她平时对我们都很温柔,没想到在家里这么严格。"
沈墨笑了笑,没有解释。
下课前十分钟,沈清突然说:"今天作业是预习下一课。另外...作文回家家长签字"
“一起回家吧。"沈清轻声说,"我买了你爱吃的糖炒栗子。"
秋日的夕阳透过窗户,把姐妹俩的身影拉得很长。那四节连续的语文课,就像一场漫长的对话,终于让两颗心重新靠近。
深秋的校园里,梧桐叶已落了大半。放学时分,夕阳把教学楼染成温暖的金色。
沈墨收拾好书包,发现沈清已经等在教室门口。其他同学经过时都恭敬地问好:“沈老师再见!”
“再见,路上小心。”沈清微笑着回应,目光却始终追随着妹妹的身影。
当沈墨走近时,沈清很自然地接过她的书包:“重不重?背还疼吗?”
“好多了。”沈墨轻声回答。
姐妹俩并肩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这个场景让沈墨想起小时候,姐姐每天来接她放学,也是这样牵着她的手,问她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今天的作文...”沈清突然开口,声音有些犹豫,“我看了。”
沈墨的心微微一紧。那篇《我最亲近的人》里,她写了很多真实的感受,包括对姐姐严厉教育方式的困惑。
“写得很好。”沈清轻声说,“特别是最后那段。”
沈墨记得自己最后写道:“虽然姐姐对我很严格,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就像荷叶上的清露,看似冰冷,实则滋润着生命。”
走到校门口时,沈清停下脚步,从包里拿出一个纸袋,里面是热乎乎的糖炒栗子。
“尝尝看,还是那家老店的。”
沈墨接过栗子,香气扑鼻。她剥开一颗,金黄的栗仁在夕阳下闪着温暖的光泽。
“姐姐也吃。”她把栗子递过去。
沈清愣了一下,随即微笑着接过:“好。”
这一刻,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没有戒尺,没有伤痕,只有姐妹间最纯粹的温情。
“墨墨,”沈清轻声说,“姐姐以后会尽可能去控制自己的脾气。”
沈墨抬头,看见姐姐眼中闪烁的泪光。
“我相信你。”她轻声回答,主动牵起了姐姐的手。
回家的路上,她们聊着课堂上的趣事,聊着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聊着未来。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推开家门的瞬间,沈墨看见客厅的桌上摆着一束新鲜的荷花。
“这个季节怎么还有荷花?”她惊讶地问。
沈清温柔地笑了:“特意去花市找的。记得吗?雨墨清荷。”
荷叶上的水珠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就像她们刚刚修复的感情,纯净而珍贵。
这个秋夜,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