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向爱而行
本书标签: 现代  双女主  同人文     

第32至37章

向爱而行

第三十二章 意外的“助攻”

就在林志玲陷入低潮,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助攻”出现了。

一家媒体发布了关于陈都灵的深度专访。记者问题犀利,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林志玲。

记者问:“很多人把你早期的成功,或多或少与林志玲小姐的提携联系在一起,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现在的成功,是否有一种‘摆脱光环’,证明自己的意味?”

陈都灵沉默了片刻,没有回避,表情平静,眼神却异常清澈坚定。

“我始终感激职业生涯初期遇到的每一位前辈,志玲姐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她的声音平稳,带着不容置疑的真诚,“她教会我很多,不仅是专业上的,更多是为人处世的修养和态度。这份感激,永远不会变。”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有力,带着成长后的释然与坦荡:“但是,演员这条路,最终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所谓的‘光环’或‘标签’,外界可以贴,但自己不能背。我现在做的,不是要‘摆脱’什么,也不是要向谁‘证明’。我只是在尽我所能,演好每一个角色,对得起观众的期待,对得起我自己的选择。仅此而已。”

她没有否定过去,也没有被过去定义。她清晰地划定了感激与独立成长的界限。

这篇专访一出,引起了不小反响。许多人称赞陈都灵的清醒与坦诚。

林志玲是在深夜读完这篇专访的。当看到陈都灵那段关于“感激”与“独立”的阐述时,她的眼眶湿润了。她看到的不是决绝的切割,而是一个女孩真正长大成人后,对过往经历的成熟审视和真诚肯定。

陈都灵没有否定她们之间的过去,也没有将她的“证明”归咎于自己。她只是平静地、有力地,走在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这一刻,林志玲心中的失落和自我怀疑,仿佛被这番话轻轻抚平了。她意识到,陈都灵的“失约”,或许并非是针对她个人,而是她需要时间和空间,去完成这种内心最终的独立宣言。

第三十三章 沉默的守望

经历了艺术展的失约和那篇专访带来的心灵触动后,林志玲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她不再急于寻求直接的互动或见面,而是将姿态放得更低,行动也更加沉默。

她依然会通过朋友间接了解陈都灵的近况,知道她接了一部需要大量动作戏的新电影,知道她为了角色在进行体能训练,知道她偶尔会因为压力大而失眠。林志玲便默默地寻找一些舒缓神经的香薰配方、有助于肌肉恢复的理疗方法,依旧通过那位“信使”朋友,不着痕迹地传递过去。她不再期待任何回应,仿佛这只是她单方面需要完成的一种仪式。

她开始更认真地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不再仅仅分享学习的“笨拙”,也开始分享一些深度的思考,关于表演,关于人生,关于女性成长。她的文字愈发平和而有力量,褪去了些许仙气,增添了更多地气与智慧。

偶尔,她会发现陈都灵会浏览她的动态,虽然从不点赞或评论,但那小小的头像出现在访客记录里,就足以让林志玲的心跳漏掉一拍。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一种隔着屏幕的、小心翼翼的相互观望。

第三十四章 病中的契机

初冬时节,流感肆虐。陈都灵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和训练,免疫力下降,不幸中招,且来势汹汹,发展成了肺炎,不得不入院治疗。

消息被团队严格封锁,但林志玲还是从那位担忧的朋友那里得知了。听到“肺炎”两个字时,林志玲的心瞬间揪紧。她立刻推掉了所有工作,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医院。

然而,就在她拿起车钥匙准备出门的瞬间,她强迫自己停了下来。

她有什么立场去?以“前女友”的身份?还是“关心后辈的前辈”?在陈都灵需要静养的时候,她的出现,会不会反而是一种打扰,一种压力?

挣扎和担忧在她内心激烈交战。最终,理智和那份学会的“尊重”占了上风。她没有去医院,而是立刻联系了相熟的、口风极严的私人医生,详细询问了肺炎病人的护理要点和饮食禁忌。

然后,她回到了厨房。

她记得陈都灵生病时胃口总是不好,却独独喜欢她熬的一种清淡却鲜美的鱼片粥。她戴上口罩,亲自去挑选最新鲜的鱼,耐心地剔除每一根小刺,用最好的米和瑶柱,慢火细熬了整整一锅粥。她又准备了几样清淡可口的小菜,一起仔细地打包好。

她没有亲自送去,甚至没有让助理去。她叫了可靠的闪送服务,将食物和一张简单的便签纸送到了医院前台,指明交给陈都灵的助理。便签纸上只有一行字:「照顾好自己,早日康复。」没有署名。

当陈都灵的助理将还带着温热的粥和小菜拿到病房时,陈都灵正因咳嗽和发烧而没什么精神。她看着那熟悉的保温盒款式,以及那清隽熟悉的字迹,瞬间就明白了是谁。

她沉默地打开盖子,鱼片粥的香气弥漫开来,是她记忆中的味道。她舀了一勺送入口中,温热的粥滑过喉咙,缓解了不适,也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

在她生病脆弱的时候,在她独自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这个她曾用力推开、也曾刻意保持距离的人,却用这样一种最沉默、最不给她压力的方式,送来了最切实的关怀。

陈都灵低下头,一滴眼泪悄无声息地滑落,滴进了粥碗里。

第三十五章 试探的回应

病好出院后,陈都灵休养了几天。身体逐渐恢复,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林志玲那碗无声的粥,像一颗投入她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大。

她第一次主动点开了与林志玲的聊天对话框。上一次对话,还停留在那条关于艺术展的、没有得到她明确回复的邀请。

她犹豫了很久,手指在屏幕上悬停又落下。最终,她只是发送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窗台上的一盆小绿植,在冬日的阳光下舒展着嫩绿的叶子。那是她住院期间,一位朋友送来给她病房增添生机的。

她没有配任何文字。

林志玲收到这张照片时,正在开会。手机屏幕亮起,看到那个久违的头像和一张看似毫无关联的照片,她整个人都怔住了。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攥紧,然后又缓缓松开,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暖流。

她立刻明白了这张照片的含义。那不是随手的分享,那是一种回应,一种含蓄的报平安,甚至可能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尝试重新建立联系的信号。

她强压下立刻回复的冲动,仔细斟酌着用词。她不能表现得太急切,也不能太冷淡。最终,在会议结束后,她回复道:

「看起来很有生命力,冬天里的一抹春意。希望你一切都好。」

她回应了照片,表达了关心,但没有逾越,将主动权依然交还给她。

陈都灵看着这条回复,能感受到那份克制下的温柔。她没有再回复,但一种微妙的、冰层破裂的感觉,在两人之间悄然弥漫开来。

第三十六章 再次的挫折

然而,就在林志玲以为关系有所缓和,看到一丝曙光时,现实又给了她沉重一击。

一家八卦周刊突然爆出“林志玲疑似新恋情”的新闻,配图是她与一位英俊的华裔音乐家在某音乐会后并肩而行的模糊照片,文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相谈甚欢,举止“亲密”。

这则新闻显然是捕风捉影,那位音乐家只是林志玲在新语言学习班上认识的朋友,两人因对古典音乐的共同爱好而相谈甚欢,课后顺路一起走了一段而已。

但新闻出来的时机太巧了。就在陈都灵刚刚发出那张试探性的照片之后。

林志玲第一时间就想联系陈都灵解释,但她甚至没有陈都灵的直接联系方式。她立刻让团队发布了严正声明,澄清对方只是普通朋友,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她惴惴不安地等待着,不知道陈都灵会如何看待这则新闻。

果然,如同石沉大海。陈都灵那边再无任何动静。那张绿植照片带来的微小暖意,仿佛被这盆突如其来的冷水彻底浇灭。

林志玲看着再次陷入沉寂的手机,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力感席卷了她。她努力了这么久,小心翼翼地靠近,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和仿佛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

她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她的坚持,是否真的还有意义?或许,放手,让彼此彻底自由,才是对陈都灵、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结局?

第三十七章 信念的淬炼

八卦新闻风波后的几天,林志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自我怀疑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她关掉手机,独自待在公寓里,第一次允许自己被巨大的无力感淹没。

她回顾了与陈都灵相识以来的点点滴滴。她问自己,当初选择“追”,是为了弥补遗憾,还是因为真的相信,改变后的自己能够与蜕变后的她,构建一段更健康、更平等的关系?

答案渐渐清晰。她爱陈都灵,爱那个曾经依赖她也勇敢推开她的女孩,更爱那个如今独立闪耀、内核稳定的女性。这份爱,并非出于习惯或不甘,而是源于灵魂深处的欣赏与吸引。她的“追”,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渴望一个拥有彼此、却又能各自精彩的未来。

想通了这一点,林志玲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开。外界的误解固然令人沮丧,但若因这点风雨就放弃,那她的爱,也未免太过廉价,她的改变,也显得毫无意义。

真正的追妻,不是在顺境中的甜言蜜语,而是在逆境中的坚守与证明。她擦干眼泪,重新打开了手机。她没有再去试图联系陈都灵解释,行动比语言更有力。她只是更新了一条社交媒体动态,是一张她站在窗前,看着雨后初晴天空的照片,配文很简单:

「雨总会停,云散见月明。做好自己,静待天晴。」

这是一种态度的宣告,无论外界如何,无论前路多难,她都会坚守本心,继续前行。

上一章 第25至31章 向爱而行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38至4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