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乔把吉他谱压在“续诗册”旁,指尖刚触到“寻诗而来,携暖而归”的字迹,窗外的老槐树就沙沙作响。顾行正给手抄诗集换防尘罩,抬头瞥见巷口停着辆老式自行车,车筐里立着个褪色的帆布包,包上绣着的槐花枝脉清晰。
“是苏晚当年的学生李老师!”沈砚刚给风铃换了新纸条,一眼认出骑车人。李老师支稳自行车迈进书屋,帆布包上的槐花刺绣随动作轻晃:“刷到老巷的诗展视频,特意把老师的旧物送过来。”她拉开包链,里面是个铁皮饼干盒,盒盖印着“1987年中秋”,打开时竟飘出片干枯的槐花瓣。
盒里整齐码着苏晚的备课笔记,红笔批注的诗句旁,画着小小的槐花简笔画。“老师讲课总带槐花瓣,说能让人静下心来读诗,”李老师翻开笔记,指着“槐香入诗,如春入巷”的批注,“这是她最常说的话。”
顾行立刻在“诗香一隅”加了层展台,把铁皮盒与笔记摆进去,旁边挂上周遭送的旧钢笔,倒像是复原了苏晚当年的书桌。安安举着刚画的槐花书签跑过来,把书签插进笔记的扉页:“这样老师的笔记就有新伙伴啦!”李老师笑着摸摸她的头,从包里掏出本童谣集:“这是老师当年为孩子们编的,里面藏着槐花香。”
街坊们闻风赶来,又添了几分热闹。张奶奶端来刚熬的槐花粥,瓷碗沿撒着细碎的花瓣:“配着笔记读诗,暖得暖胃又暖心。”王师傅拎来个新雕的木架,上面刻着“槐诗传韵”,正好托住那本童谣集,木缝里还嵌着新鲜的槐叶。小雨则带来台旧录音机,按下播放键,细碎的读诗声混着风声流出——是苏晚当年录的《槐花香》节选。
林乔索性把“续诗册”搬到槐树下,让大家围着续写童谣。李老师提笔添了“槐花飘巷口,诗谣唱不休”,蓝布衫老人补了“旧笔记新韵,老巷藏童心”,安安趴在石桌上,用蜡笔把槐花画成会唱歌的小精灵,说“这是童谣里的样子”。顾行收捡纸条时,发现张压在石缝里的便签,字迹轻快:“听诗闻槐香,老巷不思量”,没有落款。
暮色渐浓时,李老师要走了,她把童谣集留在展台:“让它陪着孩子们的笑声。”安安塞给她串槐花风铃:“挂在窗边,风会念诗给你听。”李老师笑着收下,骑车远去时,帆布包上的槐花在夕阳里闪着光,与录音机里的读诗声缠在一起。
顾行整理展台时,发现铁皮盒里多了颗用槐花蜜做的糖,晶莹剔透像颗小琥珀。林乔翻开“归处新记”,在春之页添了新话:“旧笔记春痕,新谣绕槐根。”风穿过老槐树,吹动风铃的诗语,与录音机里的旧声相和,倒像是苏晚的声音在轻声应和,把诗的韵、花的甜,都织进了老巷的新故事里。
今年冬天很冷哦,记得添衣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