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源没放弃,他知道陈奕恒还在做设计——上个月看到的设计周刊上,陈奕恒以“陈一”为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老巷改造的设计图,风格还是和以前一样,温暖又有烟火气。周末的时候,张桂源就去陈奕恒以前常去的城南公园写生——那里有一片银杏林,秋天的时候特别美,他们以前经常在那里待一下午,陈奕恒画风景,他画陈奕恒。
有时候能碰到陈奕恒。他总是坐在银杏林深处的长椅上,背着画板,手里拿着画笔,安安静静地画着。看到张桂源时,他既不打招呼,也不躲开,就像没看见一样,专注地盯着画纸。
张桂源也不打扰他,就在不远处的长椅上坐下,拿出自己的画板,假装画画,其实目光一直落在陈奕恒身上。他能看到陈奕恒画画时的样子:眉头微蹙,嘴角抿成一条直线,手指灵活地握着画笔,线条流畅又有力。七年过去了,陈奕恒的画技越来越成熟,可那份对设计的热爱,一点都没变。
有一次,张桂源不小心把调色盘掉在地上,颜料洒了一地。他连忙蹲下来收拾,陈奕恒听到声音,看了他一眼,然后起身走了过来,从口袋里拿出纸巾递给他。
“谢谢。”张桂源接过纸巾,心里一阵窃喜。
陈奕恒没说话,只是帮他把散落的画笔捡起来,放在画板上。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照在他脸上,柔和了他冷硬的轮廓,张桂源看着他,突然想起七年前,陈奕恒也是这样帮他收拾画具,那时他们还会开玩笑,说以后要一起举办画展,把他们的设计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你还在用‘陈一’这个笔名?”张桂源看着陈奕恒的画板,突然开口。画板上画的是旧巷口的五金店,夕阳照在店铺的玻璃窗上,反射出金色的光,画角处有个模糊的身影,穿着西装,背着公文包,像极了七年前的自己。
陈奕恒握着画笔的手顿了一下,没回头:“习惯了。”
张桂源在他身边坐下,看着画板上的身影,声音有些颤抖:“其实我这些年,每天都在想我们的工作室。想你熬夜改设计稿的样子,想我们一起吃泡面的日子,想我们第一次拿到设计大奖时的开心,想……”
“张桂源。”陈奕恒突然打断他,把画板转过来,直面他,“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我们已经错过了七年,很多事情都变了。你是集团总裁,我是开五金店的小设计师,我们早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可我没变。”张桂源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我对你的心意没变,对我们梦想的执着也没变。我这次来南城,不是一时冲动,我已经把集团的部分业务交给副手打理,准备在这里成立分公司,专门做文创设计——我想完成我们当年没完成的事,想和你一起,重新把‘源恒设计’做起来。”
陈奕恒的眼神动了动,避开他的目光,看向远处的银杏林。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像在诉说着什么。他沉默了很久,才轻轻开口:“我需要时间。”
张桂源的心一下子就放了下来,他连忙点头:“好,我等你,多久都等。”
那天之后,陈奕恒不再刻意躲着张桂源。有时候张桂源会去五金店帮忙,整理货架、接待客人,陈奕恒也不拒绝,只是话还是少。但张桂源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冰,在慢慢融化。
有一次,店里来了个小女孩,想买个小夜灯,说要送给生病的妈妈。陈奕恒找了半天,没找到合适的,张桂源突然想起自己车里有个星星形状的小夜灯,是他在国外出差时买的,本来想送给陈奕恒,一直没机会。
他把小夜灯拿出来,递给小女孩:“小朋友,这个你拿着,不用给钱。”
小女孩连忙道谢,开心地走了。陈奕恒看着张桂源,突然说:“你还是老样子,喜欢多管闲事。”
张桂源笑了笑:“能帮到别人,挺好的。”
陈奕恒没说话,却从货架上拿下一瓶矿泉水,递给张桂源:“天热,喝点水。”
张桂源接过矿泉水,心里暖暖的。他知道,陈奕恒其实一直都没变,还是那个外冷内热的人。
晚上关店的时候,陈奕恒突然说:“明天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
张桂源愣了一下,然后用力点头:“有空,当然有空。”
陈奕恒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很快又恢复了平时的表情,转身扛起工具箱:“明天七点,在巷口的川菜馆见。”
“好!”张桂源看着陈奕恒的背影,心里像开了花一样,他拿出手机,给助理发了条消息:“把南城分公司的文创设计方案再优化一下,重点突出‘烟火气’和‘怀旧风’。”
助理很快回复:“张总,您之前不是说要走高端路线吗?”
张桂源笑着回复:“现在改主意了,要做有温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