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开罗考古博物馆旁的音乐论坛会场里,苏念正对着手机里的古埃及壁画照片发呆——壁画上的竖琴与排箫图案,是她和TNT为论坛创作《跨越千年的和弦》的灵感来源。还有半小时就要彩排,她却总觉得旋律里少了点“古埃及的魂”,手指在古筝弦上反复摩挲,却迟迟不敢落下。
“苏念,快来看!”宋亚轩突然举着个青铜小物件跑过来,是论坛主办方特意提供的“古埃及竖琴仿制品”,琴身上刻着象形文字,“用这个当装饰道具,我们表演时放在古筝旁边,肯定特别有氛围感!”
苏念接过仿制品,指尖刚触到琴弦状的纹路,就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位穿着考古服的老人快步走来,语气严肃:“你们不能碰这个!这不是仿制品,是刚修复好的托勒密时期文物,虽然只是小型祭祀乐器,但也是受保护的文化遗产!”
所有人都愣住了。主办方工作人员也赶紧跑过来,脸色发白:“对不起,是我们搞错了!把文物仓库的标签和仿制品弄混了,现在文物局的人已经在来的路上,可能会取消你们的表演资格……”
“取消资格?”刘耀文一下子急了,手里的鼓槌差点掉在地上,“我们为了这首融合古埃及音乐的曲子,查了多少资料,熬了多少个晚上,就因为一个标签错误要取消?”
老人看着他们焦急的样子,语气缓和了些,指着仿制品上的象形文字说:“我是博物馆的音乐考古研究员哈米德。你们看,这个文字是‘献给阿蒙神的颂歌’,如果你们的曲子真的融入了古埃及音乐元素,或许……我们可以有另一种合作方式。”
苏念眼睛一亮:“您的意思是?”
“跟我来。”哈米德带着他们走进博物馆的修复室,里面摆满了古埃及的乐器残件——有断裂的竖琴弦,有磨损的骨笛,还有刻着乐谱的陶片。“我研究古埃及音乐三十年,一直想让这些古老的旋律‘活’过来。你们的音乐能融合不同文化,如果能把这些残件里的旋律线索加进你们的曲子,不仅能证明你们对文化的尊重,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古埃及音乐。”
马嘉祺立刻点头:“我们愿意尝试!哈米德先生,您能给我们讲讲这些旋律线索吗?”
接下来的两小时,哈米德一边展示陶片上的乐谱符号,一边用电脑模拟出古埃及竖琴的音色。苏念把这些音色记下来,在古筝上反复调试;丁程鑫和严浩翔则根据“阿蒙神颂歌”的节奏,调整恩戈马鼓的敲击方式;宋亚轩和贺峻霖甚至用手机录下骨笛的模拟音,想办法用竹笛还原。
彩排时间快到的时候,《跨越千年的和弦》终于有了新的模样——开头用古筝模仿古埃及竖琴的音色,中间加入骨笛的旋律片段,结尾用恩戈马鼓呼应壁画上的祭祀节奏,还特意保留了“献给阿蒙神的颂歌”片段。
当他们在论坛上表演时,哈米德亲自拿着文物仿制品站在舞台一侧,还邀请了博物馆的馆长观看。当古筝的旋律响起,馆长忍不住点头,甚至跟着节奏轻轻拍手。表演结束后,馆长走上舞台,笑着说:“你们不仅没有破坏文化遗产,还让它以新的方式重生。我代表博物馆,正式邀请你们成为‘古埃及音乐活化大使’,以后可以随时来博物馆查阅资料,继续你们的跨文化创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之前赶来的文物局工作人员也松了口气,还主动提出要帮他们宣传这首融合古埃及元素的曲子。
晚上,哈米德送给苏念一本手写的古埃及音乐笔记,里面记满了他对古老旋律的研究。“这是给你们的礼物,”哈米德笑着说,“希望你们能带着这些旋律,走向更多的舞台,让不同文明的音乐,像尼罗河和黄河一样,交汇出更美的浪花。”
苏念看着笔记上工整的字迹,心里满是感动。她转头看向身边的伙伴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从一开始的文物误解,到后来的合作创作,再到最后的认可,这场意外不仅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反而让他们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她知道,未来他们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心怀对文化的尊重,保持对音乐的热爱,就一定能在跨越文明的道路上,创作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让世界看到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璀璨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