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木香巷记事
本书标签: 现代  现实主义 

第十一章 香樟树下的第一课

木香巷记事

清晨的香樟树格外精神,叶子上挂着的露珠还没干,风一吹就滚落在青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木坊的门刚敞开,就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是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由家长领着,站在“陈记木坊·榫卯体验课”的木牌前,眼睛盯着橱窗里的小木勺和书签,叽叽喳喳像群小麻雀。

“陈师傅,我们是看了文旅局的短片来的。”一个穿牛仔裤的妈妈笑着递过手机,屏幕上是昨天拍的片段:张建国教林晓雨刨木,陈磊讲解榫卯结构,陈万青在胡桃木上刻“传”字。“孩子说想做个小木勺,给爷爷当生日礼物。”

陈万青刚把小木桌摆好,林晓雨就抱着图纸和木料跑来了,身后跟着张建国——他今天穿了件新洗的蓝布衫,头发梳得更整齐了,手里拎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给孩子们准备的小刨子,木柄都用砂纸磨得光滑,怕硌着孩子的手。“这些刨子是我连夜改的,”张建国说,“把刃口磨钝了点,力道轻,孩子们能用。”

陈磊蹲在香樟树下,把昨天刻好的“平安”木牌摆成一排,每个木牌旁边都放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小火车——陈磊十岁刻”“松鹤——张爷爷年轻时刻”“平安——陈师傅刻”。“等会儿教孩子们刻暗纹,就从这些故事说起,”陈磊对林晓雨说,“就像你说的,先懂故事,再懂手艺。”

体验课开始了。陈万青先拿起一块樟木边角料,给孩子们看纹理:“这是香樟树的木头,你们闻闻,有香味,能防虫——就像咱们的手艺,有‘根’,就不会丢。”他用手指顺着木纹划:“凿榫卯要顺着木纹,就像写字要顺着笔画,逆着来,木头发裂,字也写歪。”

张建国则拿起小刨子,给孩子们做示范。他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慢慢推过木料,木屑飘起来,落在小女孩的小辫子上,惹得她咯咯笑:“张爷爷,刨子像小飞机,飞起来有香味!”张建国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对,这是‘香樟飞机’,专带你们找木头里的故事。”

林晓雨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孩子们围在工作台上,有的在画小木勺的样子,有的在试着磨木料,陈磊则蹲在旁边,帮一个小男孩调整凿子的角度。“凿暗纹要轻,”陈磊握着小男孩的手,在木勺柄上刻了个小小的“星”字,“就像你跟爷爷说悄悄话,不用使劲,他也能听见。”

正说着,王奶奶来了,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是刚煮好的绿豆汤,用青花瓷碗盛着。“天热,给孩子们解解暑。”王奶奶把碗放在小木桌上,看着孩子们手里的小木勺,忽然指着一个小女孩的作品:“这勺柄的榫卯,跟我樟木箱上的有点像——当年万青他爸帮我做箱子,也是这么一点点凿的。”小女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奶奶,您的樟木箱里,藏着什么故事呀?”王奶奶坐在香樟树下,把樟木箱的故事慢慢讲给孩子们听——讲当年的雨天,讲暗格里的照片,讲“樟木能防虫,榫卯能传代”。孩子们听得入了神,手里的凿子都停了,连直播评论区都刷满了“奶奶的故事好暖”“原来榫卯里有这么多日子”。

张经理也来了,手里拿着个相机,给孩子们拍照。他走到张建国身边,看着父亲教孩子刨木的样子,突然说:“爸,我把之前那个精装房项目推了,以后我帮您和陈师傅打理木坊,给来学手艺的人拍照片、记故事。”张建国愣了愣,手里的刨子停了,转头看儿子,眼眶有点红:“好,好,以后咱们爷俩,一起守着这手艺,守着这些故事。”

夕阳快落时,体验课结束了。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小木勺、小书签,有的上面刻着“平安”,有的刻着“星”,有的刻着歪歪扭扭的小笑脸。一个小男孩把小木勺递给陈万青:“陈爷爷,我刻了个‘传’字,跟您刻在胡桃木上的一样——我以后还要来学,把这个字传下去。”

陈万青接过小木勺,指尖摩挲着上面的“传”字,忽然觉得,这字比任何时候都刻得深。他抬头望向香樟树,叶子在夕阳里泛着金边,落在孩子们的肩头,落在张建国和张经理的合影里,落在王奶奶的竹篮上,落在林晓雨直播的手机屏幕上——那些身影、那些笑声、那些刻在木头上的字,像一圈圈年轮,绕着香樟树,绕着木坊,绕着木香巷,把老手艺和新日子,牢牢地缠在了一起。

陈磊把孩子们的作品照片贴在木坊的墙上,旁边是爷爷的合影、张建国的“松鹤延年”木盒、王奶奶的樟木箱照片。“这样,以后来的人,就能看见每一代的故事了。”陈磊说。陈万青点点头,拿起爷爷的凿子,在香樟树的树干上,轻轻刻了个小小的“榫”字——不深,却清晰,像是给这棵老樟树,也添了一道属于手艺的年轮。

晚风卷着樟叶香,吹进木坊。陈万青站在门口,看着巷口的青石板,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路灯,看着身边的陈磊、林晓雨、张建国、王奶奶——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和木坊的影子、香樟树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套最结实的榫卯,扣着老巷的时光,扣着新日子的暖,扣着那些永远不会失传的,藏在木纹里的念想。

上一章 第十章 老工具箱里的新刻度 木香巷记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二章 老巷里的新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