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把香樟树的影子拉得很长,斜斜地落在木坊的“故事墙”上,刚好罩住那张安安戴长命锁的照片。陈万青坐在老工作台前,翻着最新的“陈记木坊榫卯图谱”,指尖划过梅芳画的“长命锁制作步骤”,忽然停在最后一页的空白处——那里留着半页纸,是特意给新故事留的位置。
“今天有个老校友要来,”林晓雨抱着笔记本跑进来,屏幕上是个穿中山装的老人照片,“他是临州木工厂的老厂长,说当年跟您父亲和张爷爷一起工作过,还带了本1968年的木工厂技艺手册,想捐给咱们木坊。”
话音刚落,巷口就传来拐杖的笃笃声。老厂长拄着根檀木拐杖,拐杖头是个小小的榫卯结构——是他自己做的,“套榫”扣着,用了三十年还没松。“万青、建国,还记得我不?”老厂长走进木坊,一眼就看见墙上爷爷和张建国的合影,快步走过去,手指在照片上的木工厂门牌上摩挲,“当年这厂子,光木匠就有五十多个,你们父亲的‘暗榫藏纹’,建国的‘松鹤延年’,都是厂里的招牌活。”
张建国赶紧搬来小木凳,陈万青泡了杯菊花茶。老厂长从布包里掏出那本技艺手册,封面已经泛黄,边角磨得卷了边,里面夹着几张老照片——有木工厂的车间全景,有工人们一起做木活的场景,还有一张是爷爷、张建国和老厂长一起捧着“木工能手”奖状的合影。“这手册里记着当年的榫卯技法,”老厂长把手册递给陈万青,“有好几种现在都没人会了,我想着放在你们这儿,既能保住手艺,还能让年轻人看看,当年的木匠是怎么干活的。”
陈磊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翻开手册,里面的字迹工工整整,每道榫卯步骤都画着示意图,旁边还写着“木料要选阴干三年以上的”“凿子角度要偏30度,避免裂木”这样的备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经验,”陈磊说,“我把这些技法整理到咱们的图谱里,再配上现在的案例,让老手艺有新用法。”
梅芳立刻拿出铅笔和画纸,跟着手册里的“十字榫”步骤画示意图。老厂长在旁边指点:“这‘十字榫’当年是你父亲最拿手的,做衣柜门用的,不用一根钉子,几十年都不会晃——你画的时候要注意,榫头的长度得是木料厚度的一半,不然不结实。”梅芳点点头,在图纸上标上红色的备注,像给老技法添了道新印记。
正说着,几个学设计的年轻人来了,手里拿着他们的“榫卯现代家具设计稿”——有结合“燕尾榫”的书架,有融入“暗榫藏纹”的咖啡桌,还有用老木料做的榫卯台灯。“我们想请老厂长和陈师傅看看,这些设计能不能落地,”一个年轻人指着设计稿,“既保留传统榫卯,又符合现在人的生活习惯,这样老手艺就能走进更多家庭了。”
老厂长接过设计稿,看得格外认真,时不时指着某个榫卯结构问细节。“这个‘暗榫藏纹’刻在桌腿内侧好,”老厂长说,“既不影响美观,又能藏住心思——就像当年我们做家具,总在抽屉内侧刻上客户的名字,不算什么大事,却是用心的证明。”陈万青点点头,在设计稿上画了道修改线:“木料就用咱们阴干好的香樟木,既结实又有香味,客户用着也舒心。”
中午,大家坐在香樟树下吃饭,老厂长看着木坊里的场景——年轻人围着图谱讨论设计,张建国教孩子用刨子,梅芳整理老照片,陈磊给展示架上的工具挂新牌子,忽然叹了口气:“当年厂子倒闭的时候,我以为这些手艺就没了,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学、这么多人爱——你们把木坊办成这样,比我们当年还强。”
陈万青递给他一块刚刻好的小木牌,上面是木工厂的老门牌纹样,背面刻着“传承不辍”四个字。“这是用当年木工厂的老木料做的,”陈万青说,“您带着,就当是老厂子和新木坊,连着了。”老厂长接过木牌,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样,眼睛有点红:“好,好,连着了,都连着了。”
下午,老厂长要走的时候,把檀木拐杖放在了展示架上:“这拐杖就放这儿,让年轻人看看,榫卯能做家具,能做摆件,还能做日常用的东西——手艺不是用来摆着的,是用来过日子的。”陈磊在拐杖旁边挂了个牌子,写着“老厂长的榫卯拐杖,1993年制作,用‘套榫’结构,三十年未松”。
夕阳落时,陈万青翻开图谱的空白页,拿起铅笔,写下“1968年木工厂技艺手册入藏,老厂长捐赠,附‘十字榫’‘燕尾榫’现代设计案例”,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木工厂门牌,和香樟树的纹样挨在一起。梅芳在旁边添了几笔,画了老厂长和年轻人讨论设计稿的样子,像给新故事画了幅小画林晓雨举着手机,给图谱的新页面拍了张照,发在短视频里,配文:“老手册里的旧技法,新设计里的新心思,都是木坊的故事,都是传承的笔迹。”评论区里,有人说“想看看老手册的内容”,有人说“期待现代榫卯家具落地”,还有个老木匠留言“下周我也把珍藏的工具送过来,给年轻人当教材”。
晚风卷着樟叶香进来,落在图谱上,落在展示架的拐杖上,落在故事墙的老照片上。陈万青看着图谱里越来越多的笔迹——爷爷的旧图纸、张建国的木盒拆解、梅芳的长命锁步骤、陈磊的现代设计、老厂长的技艺备注,还有孩子们画的歪歪扭扭的小木件图样,忽然觉得,这图谱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香樟树,老的年轮还在,新的年轮又添了上去,每一圈都藏着手艺的魂,每一圈都裹着日子的暖。
他抬头望向窗外的香樟树,叶子在风里晃,树下的腊梅已经长到一人高,枝桠上冒出了小小的花苞——再过些日子,腊梅就要开了,到时候,木坊里会满是樟香和梅香,就像这图谱里的老故事和新心思,缠在一起,暖在一起,把传承的路,铺得又宽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