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
林渊这七天几乎没有离开过四合院,白天和赵铁柱一起研究铜鱼,晚上就在院子里练习抛竿、调漂、绑钩。
赵铁柱找来了很多古籍资料,两人对照着铜鱼上的铭文反复推敲,但始终没有找到关键的突破口。那三条铜鱼就像三个沉默的谜语,把所有的秘密都藏在冰冷的铜身里。
"别急。"赵铁柱看出了林渊的焦虑,"有些事情,越急越看不清。你先把眼前的选拔赛应付过去,等有了更多线索,我们再继续研究。"
林渊点了点头,把注意力转回到训练上。
这一周里,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在护城河边练习抛竿,一练就是三个小时。中午回来吃饭,下午继续练习调漂和观察鱼情。晚上则在灯下研究各种鱼类的习性和不同水域的特点。
张浩和王猛偷偷来看过他几次,给他带来了集训基地的最新消息。
"老宋这几天训练强度更大了。"张浩说,"每天早上五公里越野,然后是六个小时的实战训练。好几个人都受不了,已经有两个退出了。"
"老宋还说了,这次选拔赛会很严格。"王猛补充道,"不光要考实操,还要考理论。听说理论考试的题目特别难,很多都是冷门知识。"
林渊听了心里有些打鼓。
他的实操没问题,但理论知识确实是短板。这些年他跟着赵铁柱学钓鱼,更多的是实战经验,对那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不多。
"别担心。"赵铁柱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理论是死的,但钓鱼是活的。真正厉害的钓手,靠的不是背书,而是对鱼的理解。"
第七天傍晚,林渊接到了老宋的电话。
"明天早上六点,准时到基地报到。"老宋的声音听不出情绪,"带上你的装备,选拔赛第一轮明天开始。"
挂了电话,林渊深吸了一口气。
他走到院子里,看着石桌上摆放的三条铜鱼,伸手轻轻摸了摸其中一条。铜鱼的表面冰凉,但林渊的掌心却是热的。
"赵叔,我明天就要去考试了。"林渊说。
"嗯,我知道。"赵铁柱走过来,把一个小布包递给林渊,"这是我年轻时用的鱼钩,一直留着没舍得用。你拿着,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林渊打开布包,里面是十几枚做工精致的鱼钩,每一枚都泛着幽暗的光泽,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
"这太贵重了。"林渊想推辞。
"拿着吧。"赵铁柱按住他的手,"钓鱼这件事,有时候靠的就是运气和手感。这些钩子跟了我几十年,也该找个新主人了。"
林渊握紧了布包,感觉手里沉甸甸的。
那天晚上,林渊睡得很早,但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反复过着明天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闹钟响起的时候,天还没亮。
林渊起床洗漱,简单吃了点东西,背上装备包就出了门。赵铁柱已经在院子里等着,手里拎着一个保温壶。
"路上喝点热水,别紧张。"赵铁柱把保温壶塞进林渊手里,"记住,钓鱼最重要的是心态。你的技术没问题,别让其他东西影响你的发挥。"
林渊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四合院。
清晨的街道很安静,只有零星的几辆车驶过。林渊拦了一辆出租车,报了集训基地的地址。
车子开了半个多小时,天色才渐渐亮起来。
到达基地的时候,训练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林渊看到张浩和王猛站在队伍里,冲他们点了点头。
老宋站在训练场中央,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表情严肃。
"所有人集合!"老宋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
学员们迅速排成两列,林渊站在队伍末尾,能感觉到周围人投来的目光。
"今天是选拔赛第一轮。"老宋扫视了一圈,"这一轮分为两个部分,上午理论考试,下午实操考核。理论考试满分一百分,实操考核满分一百分,两项成绩相加,总分前十名晋级下一轮。"
人群里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理论考试在会议室进行,时间两个小时,不允许携带任何参考资料。"老宋继续说,"实操考核在基地的训练池进行,每人分配一个钓位,时间三个小时,以钓获的总重量计分。"
林渊的手心开始冒汗。
两个小时的理论考试,他没有把握能考好。但实操考核,他有信心。
"现在,所有人跟我去会议室。"老宋转身朝行政楼走去。
会议室在三楼,是一个能容纳五十人的大房间。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份试卷,用牛皮纸封着,还有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
林渊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环顾四周,所有人的表情都很紧张。
"现在是六点三十分。"老宋站在讲台上,"考试时间从六点四十五分开始,到八点四十五分结束。在这期间,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翻阅任何资料。一旦发现作弊,立即取消考试资格。"
说完,老宋看了一眼手表,"还有十分钟,你们可以调整一下状态。"
林渊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想起赵铁柱说的话:钓鱼最重要的是心态。
理论考试也是一样,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十分钟很快过去了。
"现在开始。"老宋的声音响起,"拆开试卷,开始答题。"
林渊拆开牛皮纸封,抽出试卷。
试卷很厚,足足有十页纸。第一页是选择题,五十道,每道两分。林渊快速浏览了一遍,发现大部分题目都是关于鱼类习性、水域特征、气候影响之类的基础知识。
他拿起铅笔,开始逐题作答。
前二十道题还算顺利,林渊凭着实战经验和这些天的突击学习,基本都能选出答案。但到了后面,题目越来越偏门。
"请问,哪种鱼类在水温低于五摄氏度时仍然保持活跃?"
林渊皱了皱眉头,这种冷门知识他确实不太了解。他想了想,根据自己的经验,选了"虹鱟"这个选项。
第二页是判断题,三十道,每道一分。这部分相对简单一些,林渊很快就做完了。
第三页开始是简答题,一共五道,每道十分。
第一道题是:"请简述黑坑和野钓在饵料选择上的区别,并说明原因。"
这道题林渊很熟悉,他在纸上快速写下答案:黑坑由于鱼的密度大,饵料要求雾化快、味道浓,以快速诱鱼聚窝。野钓则要根据目标鱼种和水域情况选择饵料,更注重自然和持久性...
第二道题是:"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浮漂调钓方法,并说明各自的适用场景。"
林渊写下:调四钓二,适用于钓底层鱼;调平水,适用于钓滑口鱼;调高钓低,适用于应对小鱼闹窝...
第三道题让林渊卡住了:"请解释'水的比重与浮漂灵敏度的关系',并用物理公式推导。"
林渊盯着这道题,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知道水的比重会影响浮漂的状态,但要用物理公式推导,这完全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他咬了咬笔杆,硬着头皮写了几行自己的理解,但心里知道这道题基本上是丢分了。
第四道题是:"请分析春季和秋季在同一水域钓鲤鱼,饵料配方应该如何调整,并说明依据。"
这道题林渊还能答,他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写下了春季饵料要偏腥,因为鱼经过冬季需要补充蛋白质;秋季饵料要偏香,因为鱼在储备能量准备过冬...
最后一道题是:"请简述'钓鱼中的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两种策略的优劣,并举例说明。"
林渊想了想,写道:守株待兔适合鱼情稳定的水域,优点是省力,缺点是被动;主动出击适合鱼情不明朗的情况,优点是灵活,缺点是消耗体力。比如在黑坑中,如果窝子里鱼进得慢,就要主动调整饵料或者换钓位...
写完最后一道题,林渊看了一眼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他翻到试卷的最后一页,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分值二十分。
题目很长,大概内容是:给出一个具体的垂钓场景,包括水域环境、天气条件、目标鱼种等信息,要求考生制定一套完整的垂钓方案,包括钓位选择、线组搭配、饵料配方、钓法选择等,并说明每个环节的理由。
林渊仔细读了两遍题目,开始在草稿纸上勾画示意图,然后一条条列出自己的方案。
这道题他很有信心,因为这就是实战经验的考察。
他写得很详细,从钓位的选择依据,到线组的具体规格,再到饵料的配比和调整思路,每一个环节都有理有据。
写完这道题,时间刚好到了八点四十分。
"时间到,所有人停笔。"老宋的声音响起。
林渊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
监考老师开始收卷,林渊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选择题和判断题应该问题不大,简答题除了那道物理公式的题,其他应该也能拿到分数。综合分析题他写得很详细,应该能拿高分。粗略估算一下,理论考试他应该能拿到七十分左右。
这个成绩不算好,但也不算太差。关键要看下午的实操,如果实操能拿满分,总分应该能进前十。
收完卷子,老宋让所有人休息半小时,然后去食堂吃午饭。
林渊走出会议室,张浩和王猛已经在走廊里等着。
"考得怎么样?"张浩问。
"还行吧,就是有几道题没把握。"林渊说,"你们呢?"
"我感觉还可以。"王猛说,"那道物理公式的题我蒙了一个答案,也不知道对不对。"
"别想那么多了,关键是下午的实操。"张浩说,"听说这次的训练池里放了好几种鱼,有鲫鱼、鲤鱼、草鱼,还有罗非鱼。难度肯定不小。"
三个人一边聊着,一边朝食堂走去。
食堂里已经有不少人了,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着上午的考试。林渊随便打了点饭菜,找了个角落坐下。
他吃得很快,脑子里已经在想下午的实操。
训练池他去过几次,知道那是一个人工挖出来的长方形水池,长约一百米,宽约五十米,平均水深两米左右。池子里的鱼都是定期投放的,密度比野外大得多,但也不像黑坑那么夸张。
关键是要快速判断鱼情,找到最适合的钓法。
吃完饭,林渊回到宿舍,把装备检查了一遍。鱼竿、线组、浮漂、鱼钩,还有各种饵料,每样东西都整理得整整齐齐。
他拿出赵铁柱给的那些鱼钩,挑了几枚绑在备用线组上。
下午一点,所有人在训练场集合。
老宋带着大家来到训练池边,每个学员被分配了一个钓位,钓位之间间隔约五米,用彩旗标记。
"实操考核现在开始。"老宋看了一眼手表,"时间三个小时,到下午四点结束。考核期间,你们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钓具和饵料,但不允许互相干扰。最后以钓获的总重量计分,每一百克算一分,不足一百克不计分。"
说完,老宋吹响了哨子。
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开始架竿、开饵、调漂。
林渊拿出鱼竿,这是一根四米五的碳素竿,轻便但韧性好。他先观察了一下自己的钓位,发现这里水深大约两米,水色微浑,能隐约看到水下有鱼影晃动。
他抓起一把饵料,搓成团扔进水里,观察饵料入水后的雾化速度和下沉状态。
雾化速度很快,说明水里的小鱼比较活跃。
林渊调整了一下饵料配方,加了一些比重大的颗粒,减慢雾化速度,让饵料能更快到底。
调好浮漂,林渊挂上饵料,轻轻抛竿入水。
浮漂在水面上缓缓立起,然后慢慢下沉,最后露出两目。
林渊盯着浮漂,右手握着鱼竿,左手放在膝盖上,整个人进入了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
水面很平静,只有偶尔的微风吹过,荡起细小的波纹。
浮漂突然动了一下,顶了半目。
林渊没有急着提竿,他知道这只是试探性的咬钩,还不是提竿的时机。
浮漂又顶了一下,然后猛地下沉。
就是现在!
林渊腕部发力,迅速提竿,手上传来了扎实的拉力感。
中鱼了!
他稳住鱼竿,感受着水下鱼的挣扎。力道不大,应该是条小鱼。
林渊缓缓收线,很快,一条巴掌大的鲫鱼被拉出水面。他熟练地把鱼摘下来,扔进旁边的鱼护里,然后重新挂饵抛竿。
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接下来,林渊进入了一种节奏。
抛竿,等待,提竿,摘鱼,再抛竿。
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精准,没有任何多余的停顿。
十分钟后,他的鱼护里已经有了五条鲫鱼。
林渊瞥了一眼旁边的钓位,那个学员还在调漂,似乎钓位选得不太好,一直没有动静。
他收回目光,专注于自己的浮漂。
又过了十分钟,浮漂的动作开始变化。顶漂的幅度变小了,但是下沉的速度更快。
林渊判断,窝子里来大鱼了。
他换了一副线组,用了更粗的子线和更大的鱼钩,然后搓了一团大饵,狠狠地抛进窝子里。
浮漂立起,缓缓下沉,最后稳定在两目。
林渊盯着浮漂,呼吸都放慢了。
水面很安静,只有远处偶尔传来其他学员提竿的声音。
浮漂突然猛地一沉,直接没入水中。
林渊迅速提竿,手上传来了沉重的拉力。
这是条大鱼!
他握紧鱼竿,感受着水下鱼的挣扎。鱼在水里横冲直撞,力道很大,鱼竿被拉成了弧形。
林渊没有急着收线,而是顺着鱼的力道泄力,让它游累了再拉回来。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鱼的力道渐渐小了,林渊开始缓慢收线。
水下的鱼影越来越清晰,是一条三斤左右的鲤鱼,金黄色的鳞片在水中闪着光。
林渊稳住鱼竿,把鱼慢慢引到岸边,然后用抄网把鱼捞了上来。
鲤鱼在抄网里扑腾着,溅起水花。林渊熟练地把鱼摘下来,放进鱼护。
这条鱼至少值三十分,是个好的开始。
他看了一眼时间,才过了半小时。还有两个半小时,如果保持这个节奏,钓获的重量应该能达到十斤以上。
林渊重新挂饵,继续作钓。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手几乎没有停过。
小鱼一条接一条地上,大鱼也陆续咬钩。
到了下午三点,林渊的鱼护已经沉甸甸的,里面至少有二十多条鱼。
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感觉手臂有些酸胀,但精神却越来越亢奋。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让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眼里只有那支浮漂,和水下的鱼。
四点整,老宋的哨声响起。
"时间到,所有人停止作钓,把鱼护提上来称重。"
林渊收起鱼竿,提起鱼护。鱼护很沉,他估计至少有十五斤。
工作人员拿着电子秤,逐个给每个学员的鱼护称重。
轮到林渊的时候,工作人员把鱼护挂在秤上,看了一眼数字,挑了挑眉毛。
"十六斤三两。"
周围响起了惊讶的声音。
林渊松了一口气,这个成绩应该不错。
老宋拿着记录本,在林渊的名字后面写下了数字,然后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称重结束后,老宋让所有人在训练池边集合。
"现在公布第一轮考核成绩。"老宋翻开记录本,"理论考试成绩会在明天公布,今天先公布实操考核的排名。"
林渊的心提了起来。
"第一名,林渊,十六斤三两,一百六十三分。"
林渊愣了一下,随即听到周围响起了掌声。
张浩和王猛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名,赵明,十三斤七两,一百三十七分。"
"第三名,王猛,十二斤四两,一百二十四分。"
...
老宋一个个念完了所有人的成绩,然后抬起头,目光扫过所有人。
"实操考核结束了,但选拔赛才刚刚开始。"老宋的声音低沉,"明天上午九点,我会公布理论考试成绩和总分排名。前十名晋级第二轮,其他人淘汰。"
说完,老宋转身离开了训练场。
林渊站在原地,看着远处的落日,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实操他拿了满分,但理论考试能不能过关,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至少,他已经尽力了。
他背起装备包,朝基地出口走去。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训练场的泥土地上,和那些杂乱的脚印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