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钓尽天下
本书标签: 脑洞 

第八十六章

钓尽天下

林渊带着团队来到大理古城南门外的一片区域。

这里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围了一圈警戒线,几个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层。

"林先生!"一个三十多岁的女考古学家看到他们,招手道,"你们来了!"

这是张教授,大理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也是这次发掘项目的负责人。

林渊前几天在研讨会上认识了她,听说她在研究大理国时期的渔业文化,便特地联系,想了解一下。

"张教授,有什么新发现吗?"林渊走过去问。

"有!"张教授兴奋地说,"我们昨天清理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理国时期的文字,内容跟渔业管理有关。"

"而且,我觉得可能跟你说的《钓经》有关系。"

林渊心中一动:"能看看吗?"

"当然,跟我来。"

张教授带他们走到发掘坑边,指着一块半埋在土中的石碑说:"就是这块。我们还没完全清理出来,但已经能看到部分文字了。"

林渊蹲下身,仔细看着石碑上的文字。

石碑风化严重,但文字还算清晰,是古代白族文字和汉字混用的形式。

他认真辨认着:"'大理国承安三年⋯⋯钦定渔政⋯⋯依《钓经》之法⋯⋯择水而渔⋯⋯禁渔期⋯⋯违者⋯⋯'"

"真的提到《钓经》了!"苏婉惊喜地说。

"是的。"张教授说,"大理国承安三年,大约相当于公元1180年,距今八百多年。这说明《钓经》在那个时期,已经被大理国政府用作渔业管理的指导文献。"

"太不可思议了。"老韩感叹道,"八百多年前,古人就知道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渔业。"

"不止如此。"张教授说,"根据我们的研究,大理国时期的洱海渔业管理非常先进,有严格的禁渔期、禁渔区规定,还有专门的渔政官员巡查。"

"当时洱海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据史料记载,'渔舟千艘,网罟万张,鱼获日以万计,而水不见竭'。"

"也就是说,虽然捕捞量很大,但资源始终充足,这说明管理得非常好。"

林渊点头:"《钓经》的核心理念,就是可持续利用。只要方法得当,人类和自然完全可以和谐共处。"

"可惜后来这些传统失传了。"张教授叹息道,"明清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和过度开发,洱海的生态开始退化。到了现代,污染加剧,渔业资源枯竭,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历史总是在重复。"林渊说,"我们现在做的,其实就是重新捡起古人的智慧,让历史再现。"

"说得好!"张教授赞同道,"这也是我研究大理国渔业文化的意义所在——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代问题的答案。"

"张教授,除了这块石碑,还有其他发现吗?"林渊问。

"有的。"张教授说,"你们跟我来。"

她带他们来到另一个发掘区,这里清理出了一些建筑遗迹。

"这是大理国时期的一个渔政衙门遗址。"张教授介绍说,"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文物,包括铜制的鱼钩、渔网铅坠、陶制的鱼篓等。"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

她从工作台上拿起一块铜牌,约巴掌大小,上面刻着字。

"这是渔民的捕鱼许可证。"张教授说,"大理国时期,渔民要想在洱海捕鱼,必须向渔政衙门申请,获得这种铜牌才行。"

"铜牌上刻着渔民的姓名、居住地、允许捕捞的区域和时间,还有渔政官员的印章。"

"这说明当时的渔业管理已经非常规范化、制度化了。"

林渊接过铜牌,仔细端详。

铜牌虽然锈迹斑斑,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张阿云,住古城南村,准于春三月至秋九月,在洱海南段捕鱼,禁用小网,禁捕鱼苗。渔政司印。"

"太完善了。"林渊感叹,"连网眼大小和禁捕鱼苗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是啊。"张教授说,"而且我们研究发现,大理国的渔政法规,很多都能在《钓经》中找到对应的内容。"

"这说明《钓经》确实对大理国的渔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教授,你能详细说说大理国时期具体是怎么应用《钓经》的吗?"苏婉问。

"当然可以。"张教授说,"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物,我们总结出几点。"

"第一,季节性禁渔。每年春季鱼类产卵期和冬季幼鱼生长期,全面禁止捕捞。"

"第二,区域性保护。将洱海划分为不同区域,有些区域常年禁渔,作为鱼类的繁殖区和栖息地。"

"第三,工具管理。规定渔网网眼最小尺寸,禁止使用破坏性捕捞工具。"

"第四,配额制度。每个渔民有捕捞配额,不能超标。"

"第五,生态养护。要求渔民在湖边种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维护水域生态。"

"这些措施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渔业管理体系。"

林渊越听越激动:"这跟《钓经》的理念完全吻合!古人真的了不起!"

"是的。"张教授说,"可惜这套体系在大理国灭亡后就逐渐失传了。元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一些渔业管理措施,但远没有大理国时期完善。"

"到了民国和现代,更是放任自流,才导致今天的局面。"

"所以,林先生你们现在做的工作,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文化复兴。"张教授认真地说,"你们在恢复一种古老而智慧的生活方式。"

林渊点头:"这也是我们的使命。不仅要让洱海恢复生机,更要让古人的智慧重新焕发光彩。"

"林先生,我能提个建议吗?"张教授说。

"您请说。"

"我建议你们把这次生态修复项目,和大理国渔业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张教授说,"比如可以建一个展览馆,展示大理国时期的渔业管理制度和文物,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恢复传统的开渔节、祭湖仪式等,增强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这样既能保护生态,也能保护文化,一举两得。"

"好主意!"林渊说,"我会跟张局长提这个建议。"

正说着,阿鹏跑过来:"林先生!张教授!你们快来看,又有新发现!"

大家赶紧跟过去。

在发掘坑的深处,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一个石箱。

"这是什么?"林渊问。

"应该是个文书箱。"张教授说,"大理国时期,官府会把重要文件放在石箱里保存。"

"里面会不会有关于《钓经》的记载?"苏婉期待地问。

"有可能。"张教授说,"我们马上就能知道了。"

工作人员小心地打开石箱,里面果然有几卷竹简和布帛。

虽然历经八百年,但保存得还算完好。

张教授戴上手套,轻轻展开一卷竹简。

"这是⋯⋯渔政衙门的档案!"她兴奋地说,"记录了大理国承安年间的渔业管理情况!"

她快速浏览着:"这里有当年的捕捞记录⋯⋯鱼苗投放记录⋯⋯禁渔期巡查记录⋯⋯"

"还有⋯⋯等等,这卷竹简记录的是《钓经》的内容!"

林渊心跳加快:"能看看吗?"

张教授小心地把竹简递给他:"你是研究《钓经》的专家,你来看吧。但要非常小心,这些竹简很脆弱。"

林渊接过竹简,屏住呼吸,仔细辨认着上面的文字。

这是一份《钓经》的抄本,不是全本,只有其中几个章节。

但恰好是关于水域管理和鱼类保护的内容。

"'天地有时,万物有节,顺时而作,依节而息,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林渊轻声读着。

"'春月鱼产子,宜全禁之;夏月鱼生长,宜少取之;秋月鱼肥美,可多获之;冬月鱼藏深,当养护之⋯⋯'"

"'择水之清者养草,草盛则鱼聚;择水之深者放苗,苗壮则鱼繁;择水之浅者植苇,苇密则水清⋯⋯'"

每读一句,林渊心中的感动就多一分。

这些文字,虽然简单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态规律的把握,令人叹服。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林渊说,"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

"与自然和谐共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张教授点头:"所以《钓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的思想性。"

"它告诉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智慧,在今天仍然适用,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林渊小心地把竹简还给张教授:"谢谢你,张教授。今天收获太大了。"

"是我该谢谢你。"张教授说,"如果不是你用实际行动证明《钓经》的价值,这些古籍可能永远只是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现在,因为你,它们重新活了过来,重新发挥作用。"

"这才是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生。"

林渊笑了:"我们是合作,你研究历史,我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古人的智慧造福今人。"

"说得对!"张教授也笑了,"以后我们要多合作。"

"一定。"林渊说。

离开考古现场,已经是下午了。

大家在古城里找了家白族餐馆吃饭。

"老大,今天真是大开眼界。"阿豹说,"没想到八百年前的古人就这么先进。"

"是啊。"老韩说,"我一直以为古代很落后,原来在有些方面,古人比我们聪明多了。"

"不能说聪明,应该说智慧。"林渊纠正道,"古人的知识可能不如我们,但智慧不比我们差。"

"知识是认识事物,智慧是把握规律。古人通过几千年的观察和实践,把握了生态规律,这就是智慧。"

"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古人,更不能丢弃传统。"

"明白了。"阿豹点头,"我以后再也不说什么'老古董'、'过时'之类的话了。"

苏婉笑道:"你算是开窍了。"

"对了,老大。"老韩说,"张教授提议建展览馆,你真要跟张局长说吗?"

"当然要说。"林渊说,"这是个好主意。生态保护需要文化支撑,如果人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很难坚持下去。"

"建个展览馆,让大家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效果比任何说教都好。"

"有道理。"苏婉说,"我看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就是因为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如果让他们知道,这些古老的智慧能解决今天的实际问题,他们自然会重视。"

"没错。"林渊说,"文化传承,关键是要让它活起来,用起来。"

"就像《钓经》,如果只是放在博物馆里,永远只是死的文物。"

"但如果用它来指导生态修复,解决实际问题,它就活了,就有了现实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古,也不是一味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大家都点头赞同。

吃完饭,林渊给张局长打了电话,把今天的发现和张教授的建议都说了。

张局长很感兴趣:"这个想法很好!既保护生态,又传承文化,正好符合我们的发展理念。"

"这样吧,我安排人跟张教授对接,尽快做个规划方案出来。"

"如果可行,我们可以申请一笔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太好了!"林渊说,"那我就等您的好消息。"

挂了电话,林渊心情很好。

今天的收获,不仅是找到了《钓经》在历史上的实证,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传统智慧复兴的希望。

如果大理国时期的渔业管理制度能够重现,不仅洱海能得救,还能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保护提供一个成功范例。

到那时,《钓经》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而那条传说中的铜鱼,也许正在等着他,等着他完成这个使命,再把更多的秘密告诉他。

"走吧。"林渊站起来,"回渔家乐,继续我们的实验。"

"距离月圆之夜,还有七天。"

"我们要加倍努力,确保实验成功,这样才有资格去寻找那个传说中的龙门。"

"好!"大家一起说。

夕阳西下,洱海泛着金色的波光。

远处的苍山,云雾缭绕。

古老的大理城,在霞光中显得格外美丽。

林渊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力量。

历史,正在重现。

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古老的智慧,将在现代社会绽放光芒。

而他,有幸成为这个历史时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这是多么幸运的事!

想到这里,林渊加快了脚步。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七天后的月圆之夜,将是一个关键时刻。

到时候,一切谜题都将揭晓。

而现在,他要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

不辜负古人的智慧,不辜负《钓经》的使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一章 第八十五章 钓尽天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