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后的第三天,郑老先生再次找到了林渊。
"小林,老夫想带你去看个地方。"郑老神色凝重,"是时候让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家族要世代守护那片海域了。"
林渊放下手中的工作,跟着郑老登上了一艘小渔船。
苏婉、老韩和阿豹也跟了上来。
船驶离洱海,一路向南,直奔东海。
两天后,他们到达了一片陌生的海域。
"就是这里。"郑老停下船,指着周围的海面,"你们看看,这里像什么?"
林渊望向四周,心中一惊。
海水虽然还算清澈,但却显得异常安静,几乎看不到任何鱼的踪影。
"这里...没有鱼?"苏婉疑惑道。
"不是没有,是已经被捕光了。"郑老叹息,"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最富饶的渔场之一。"
"每年春天,鱼群密集得能把海面都盖住,渔民们随便撒网都能满载而归。"
"但后来..."他的声音变得沉重,"有人引进了大型拖网渔船,开始工业化捕捞。"
"那种船一次下网,能把海底刮个底朝天,连鱼苗都不放过。"
"短短十年,这片海域就被捕空了。"
林渊看着死寂的海面,心中涌起一股悲凉。
"我带你们下去看看。"郑老说着,拿出潜水装备。
几人换上装备,潜入海中。
海底的景象更加触目惊心。
原本应该长满珊瑚和海藻的海床,现在一片荒芜,只剩下光秃秃的岩石和沙地。
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也是瘦弱无比,游动缓慢。
林渊游到一处珊瑚残骸前,那些白化的珊瑚像是墓碑,诉说着这片海域的死亡。
"这些珊瑚死了多久了?"浮出水面后,林渊问。
"至少十年。"郑老说,"珊瑚是海洋生态的基础,它们一死,整个食物链就崩溃了。"
"小鱼没地方躲藏,大鱼没有食物,最后整片海域都变成了荒漠。"
"那些搞工业化捕捞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想着尽快赚钱。"
"等到这片海捕空了,他们就换个地方继续祸害。"
老韩愤怒地说:"这简直是犯罪!"
"可惜没人管。"郑老苦笑,"或者说,管不过来。"
"海那么大,执法船那么少,偷捕的船躲猫猫都来不及。"
"再加上利益驱使,很多人明知道不对,还是要干。"
林渊沉默良久,突然说:"带我去你们守护的那片海域看看。"
"好。"郑老点头。
船调转方向,又航行了大半天,到达了郑老世代守护的海域。
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
还没下水,就能看到海面上不时有鱼跃起,海鸟在上空盘旋。
"这里...太不一样了。"苏婉惊叹。
潜入海底后,众人更是震撼。
这里的珊瑚五彩斑斓,海藻随波摇曳,各种鱼类穿梭其间,呈现出勃勃生机。
林渊看到一群石斑鱼从身边游过,还有海龟在珊瑚间觅食,甚至还看到了罕见的海马。
"这才是海洋该有的样子。"浮出水面后,林渊感慨道。
"是啊。"郑老自豪地说,"我们家族六百年来,一直按照《钓经》的教导,只取所需,不竭泽而渔。"
"每年只在特定季节捕捞,而且严格控制捕捞量。"
"遇到产卵期,更是绝不下网,让鱼群能够繁衍生息。"
"所以这片海域能一直保持如此丰富的生态。"
"但是..."他话锋一转,"这些年,偷捕的人越来越多,我一个人根本守不住。"
"老夫年纪大了,再过几年恐怕就动不了了。"
"到那时,这片海域会不会也变成荒漠,老夫不敢想。"
林渊听出了郑老话中的担忧,郑重地说:"郑老,您的担心我理解。"
"但我向您保证,我会尽全力保护海洋生态,不让悲剧重演。"
"嘴上说说没用。"郑老直视着他,"你打算怎么做?"
林渊思索片刻,缓缓道:"我有三个计划。"
"第一,推广《钓经》的可持续渔业理念,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
"第二,建立海洋保护区,像您守护这片海域一样,把重要的渔场保护起来。"
"第三,发展生态渔业,让渔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有收入,这样才能长久。"
郑老听完,眼中闪过赞许:"想法不错,但实施起来很难。"
"我知道。"林渊说,"但再难也要做。"
"今天看到的那片海洋荒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如果再不行动,也许几十年后,整个东海,甚至整个中国沿海,都会变成那样。"
"到那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在书本上看到海洋的繁荣了。"
他的话让所有人沉默。
"好!"郑老突然拍手,"有你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
"从今天起,我们家族世代守护的这片海域,也交给你了。"
"郑老,这..."林渊一惊。
"别推辞。"郑老摆手,"老夫守了一辈子,也该找个接班人了。"
"况且你比老夫懂得多,也有更大的平台,能做更多的事。"
"这片海域交给你,老夫安心。"
林渊深深鞠躬:"我一定不负所托。"
回程的路上,林渊一直在思考。
海洋保护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业,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苏婉。"他突然说,"等洱海项目稳定下来,我想成立一个海洋保护基金会。"
"基金会?"苏婉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
"嗯。"林渊说,"基金会可以做很多事,比如资助海洋保护研究,建立保护区,培训渔民..."
"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我支持!"老韩激动地说,"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我愿意出力。"
"我也是。"阿豹附和。
"那就这么定了。"林渊说,"不过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把洱海项目做好。"
"只有把洱海项目做成标杆,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推广到海洋。"
回到大理后,林渊立刻投入到项目中。
有了郑老的支持和新闻发布会的成功,项目的舆论环境大为改善。
不仅没有投资方撤资,反而有新的投资者表示兴趣。
但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新的危机来了。
一天,江教授焦急地找到林渊:"不好了!环保局来人检查,说我们的养殖区排放超标!"
"排放超标?"林渊皱眉,"怎么可能?我们用的是生态养殖法,根本不产生污染。"
"我也这么说,但他们拿出了检测报告,数据确实超标。"江教授说。
林渊接过报告一看,脸色阴沉下来。
报告显示,养殖区水质中的氮磷含量严重超标,已经达到污染水平。
"这不对。"林渊说,"我们每周都自己检测水质,数据一直正常。"
"会不会是检测有误?"苏婉问。
"不可能。"林渊摇头,"这是官方检测,不会出错。"
"除非..."他突然想到什么,"有人动了手脚!"
"你是说霍克?"老韩惊道。
"很可能。"林渊冷静分析,"舆论战失败后,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用环保问题来攻击我们,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他怎么做到的?"苏婉疑惑,"总不能凭空造假吧?"
"不是造假,是投毒。"林渊说,"在检测前,往养殖区投放大量氮磷肥料,就能制造出污染的假象。"
"而且时机把握得很准,刚好在官方检测前,我们来不及发现和处理。"
"太卑鄙了!"老韩愤怒道。
"现在怎么办?"江教授忧心忡忡,"如果不能证明清白,项目就要被叫停。"
林渊沉思片刻,说道:"要证明清白很简单,重新检测就行。"
"但这需要时间,而且对方可能会阻挠。"
"所以我们要主动出击。"
"怎么出击?"
"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这件事公开。"林渊说,"让公众和媒体一起监督检测过程。"
"这样对方就算想做手脚,也做不了。"
"可这样会不会太冒险?"江教授担心,"万一检测结果还是超标..."
"不会。"林渊坚定地说,"我对我们的养殖方法有信心。"
"而且我相信,真相一定会水落石出。"
第二天,林渊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这次来的媒体更多,都想看看这个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项目到底怎么样。
"各位。"林渊开门见山,"昨天环保局的检测结果,相信大家都看到了。"
"但我要说,那个结果有问题。"
台下哗然。
"林先生,您的意思是环保局造假?"有记者问。
"不是环保局造假,是有人在检测前动了手脚。"林渊说。
"我现在申请在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下,重新进行检测。"
"如果结果还是超标,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项目立即停工。"
"但如果结果正常,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彻查此事,揪出幕后黑手!"
他的话掷地有声,台下记者们纷纷拍照录像。
环保局的官员也在场,听到林渊的提议,面露难色。
但在媒体和公众的注视下,他们不得不同意。
"好,我们接受重新检测。"环保局长说,"但检测必须由我们的人进行,过程可以公开。"
"没问题。"林渊爽快答应。
当天下午,在数十名记者和几百名市民的围观下,环保局的检测人员再次来到养殖区。
这次他们全程录像,每一个步骤都公开透明。
取水、封存、送检,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瑕疵。
两天后,检测结果出来了。
"水质完全达标,各项指标甚至优于Ⅱ类水标准。"环保局长宣布结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之前的超标是怎么回事?"有记者追问。
环保局长沉默片刻,说道:"我们会彻查此事,如果发现有人恶意破坏,一定严惩不贷。"
林渊露出微笑,他知道,这一仗,他又赢了。
但他也清楚,霍克不会就此罢休。
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