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春雨过后,青石镇的田埂泛出嫩生生的绿。叶冰荷跟着外婆去田里看刚种下的红薯,见几个乡亲正弯腰用老式犁翻地,牛拉着沉重的木犁,走得踉踉跄跄,掌犁的汉子额头青筋暴起,半天也挪不动半分地。
“这样翻地,太费力气了。”叶冰荷蹲在田埂上,手指在泥地上画着圈。她想起前世历史书上见过的曲辕犁,那东西能省力,还能调深浅,最适合小块田地。
回到家,她找出外婆纳鞋底用的粗麻纸,又削了根炭笔,趴在桌上画起来。她记得曲辕犁的辕是弯曲的,能灵活转动;还有犁盘、犁箭、犁铧,各部分的尺寸和衔接都得画清楚。
画了改,改了画,直到深夜,纸上终于出现了一幅歪歪扭扭却结构分明的图样。她把外婆拉到灯前,指着图纸说:“外婆您看,这样做犁,辕是弯的,牛拉着不费劲,人扶着也省力,还能调深浅,翻地快得很!”
她又拿起炭笔,在另一张纸上画出制作步骤:“这里要用硬木,这里得镶铁刃,犁底要做得窄一点……”连怎么安装、怎么使用,都一笔一划写得明明白白。
外婆看着图纸上那些奇怪的零件,虽看不太懂,却信自家孙女:“这东西……真有那么好用?”
“您等着瞧!”叶冰荷把图纸仔细折好,第二天一早就跑去了县衙。
李知县正在看各地春耕的文书,见叶冰荷捧着几张纸进来,忙放下笔:“荷丫头,这是……”
“大人,这是能让种地省力的犁!”叶冰荷把图纸铺开,指着上面的曲辕犁,把省力的道理和用法细细说了一遍。
李知县越看眼睛越亮,他出身农家,深知犁地的辛苦,这图纸上的东西看似简单,却处处透着巧思——弯曲的辕能减少阻力,可调节的犁箭能适应不同土壤,比现在用的直辕犁不知先进多少!
“好!好!”李知县猛地一拍桌子,当即让人找来镇上最好的木匠和铁匠,“照着荷丫头的图纸做!用料不惜工本!”
三天后,一架崭新的曲辕犁摆在了镇口的空地上。弯辕如弓,铁铧闪着寒光,看着就比老式犁轻便不少。一个经验老道的老农试着扶犁,牛轻轻一拉就动了起来,翻起的土块均匀细碎,走得又快又稳。
“神了!这玩意儿真省力!”老农惊喜地喊起来,“往日半天翻一亩,这犁怕是一个时辰就能搞定!”
李知县看着那架犁,激动得胡子都在抖。他知道,这不起眼的农具,能让多少农人少受些累,能让多少荒地变成良田。他立刻让人多做了几十架,分发给各村试用,随后又写了封长长的奏折,连同叶冰荷画的图纸一起,快马送往京城。
奏折里,他细细描述了曲辕犁的妙处,更盛赞叶冰荷“虽为稚童,心怀万民,其智堪比古之巧匠”。
而此时的叶冰荷,正蹲在田边,看乡亲们用新犁翻地。牛儿悠闲地走着,农人扶着犁,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她捡起一块刚翻出的泥土,闻着里面的湿气,心里甜滋滋的——能让大家少受点苦,比什么都好。
春风拂过田野,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也带着一个小小身影对这片土地的温柔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