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5号,星期三,早安,陌生人。
你是否已经释怀?
今日话题'侠'
狭路相逢,侠者胜,侠之谓大义者也。公不在其心而苟且。可谓其心当其名,录之不闻,钱财不闻名誉…
江湖,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面上或有扁舟悠然,或有惊涛拍岸,而水下,却总盘桓着数不清的暗流与漩涡。侠,便是这江湖里最奇异的光,有时如朗月,清辉遍洒,照得人心头敞亮;有时又如流星,倏忽划过,只留下刹那璀璨与无尽遐思。
最早对“侠”有朦胧认知,是从祖父那本线装的旧话本里。那本子边角都磨得起了毛,纸页泛黄发脆,可上面的字迹,却似有魔力。祖父总爱在夕阳把窗棂染成金红色时,搬个小凳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给我讲那些故事。他讲“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讲侠客们腰佩弯刀,纵横四海,一身豪气能冲破云霄。那时我尚年幼,想象不出缦胡缨是何模样,吴钩又怎会霜雪般明亮,可祖父眼中的神采,还有话语里那股滚烫的劲儿,让我觉得“侠”是个极厉害、极叫人向往的存在。
再大些,自己能翻看书籍了,囫囵吞枣地读了《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笔下的郭解,个子不高,说话也不多,可行事却透着一股让人敬畏的力量。他调解纠纷,从不是靠着威吓,而是设身处地为双方着想,让人心服口服。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记恨,反倒还帮着那人隐去过错。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因“名高”而被迁徙,落了个不得善终的结局。我看得心里闷闷的,不明白为何这样好的人,却没个好下场。后来才慢慢懂得,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侠”的存在本身,就可能被视为对秩序的某种挑战。他们遵循的是自己心中的道义,而非世俗的律法,这注定了他们的路,往往坎坷又孤独。
真正让“侠”的形象在我心中鲜活起来的,是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江湖,是我最常流连的地方。那里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襄阳城头,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用一生守护着一方百姓,哪怕最后城破人亡,也从未有过半分退缩。他的侠,是厚重的,像一座山,沉默却无比可靠。还有令狐冲,他不拘泥于门派的清规戒律,只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在正邪之间挣扎、坚守。他对小师妹的深情,对朋友的义气,都让我觉得,侠不一定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能坚守自我,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侠气。
古龙的江湖则另有一种味道。他的文字更冷峻,也更诗意。李寻欢,那个总是咳嗽,手里拿着柄看似普通的飞刀的男子,他把爱人让给兄弟,自己背负着痛苦远走他乡。可当朋友有难,当正义被践踏,他又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他的飞刀,例不虚发,那不是为了杀戮,更多的是为了守护心中的那份“义”。在古龙的世界里,侠常常是寂寞的,他们行走在黄昏与黑夜的交界,身影萧索,可眼神却永远锐利,心中的火也永远不会熄灭。
除了这些声名赫赫的大侠,江湖里还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身上也闪烁着侠的微光。就像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小镇,有个跛脚的铁匠,平日里沉默寡言,只顾着打铁。可当恶霸欺凌邻里时,他会默默拿起烧得通红的铁钳,一瘸一拐地挡在前面,眼神里的决绝,让恶霸也不禁心生畏惧。还有那走街串巷的货郎,看似只是为了生计奔波,可若有旅人在途中遭遇歹人,他会悄悄报信,或是指引一条安全的小路。这些人,没有绝世武功,没有响亮名号,可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善良与正义,这何尝不是一种“侠”?
江湖并非只存在于书本与想象中,它也在现实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以侠者之心,行侠者之事。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的侠,是对家国的忠诚,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挺直脊梁,用生命诠释气节。
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侠士,为了照亮后人的路,甘愿燃烧自己。李大钊先生,在绞刑架下,神色从容,他的心中,装着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这种为了大义,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与千年前那些侠客们的“义”,是一脉相承的。
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侠的精神也从未消失。消防员们逆行冲向火海,只为抢救生命与财产;医护人员们在疫情肆虐时,毅然奔赴前线,与病毒搏斗;还有那些匿名捐款的好人,默默帮助他人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没有武功,但他们的勇气、善良与担当,就是当代的“侠”之精神。
侠,究竟是什么?是武功盖世吗?不全是,许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能有侠的风骨。是声名远扬吗?也不是,太多的侠,都是隐于市井,默默无闻。我想,侠,是一种精神,一种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坚守心中道义,都能为了善良、正义与美好,挺身而出的精神。
它是黑暗中的一点光,是寒夜里的一团火,是困境中的一双手。它让我们相信,无论世界多么复杂,多么冰冷,总有一些人,一些力量,会守护着那些最珍贵的东西。
江湖路远,侠影绰绰。只要人心不死,侠的精神,便会永远流传下去,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
唐代的风,是裹挟着剑气与酒意的。彼时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胡商云集,梵音与驼铃相和,而在这盛世气象的褶皱里,游侠的身影随处可见。李白的诗,最能描摹这种景象:“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少年们骑着骏马,佩着弯刀,在长街纵马,酣畅淋漓。唐代的侠,少了些先秦游侠的悲壮,多了份盛唐独有的疏狂与自信。他们任侠,并非仅仅为了生存或复仇,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张扬,一种对自由与豪情的向往。
科举制度的兴起,让许多士人有了晋身之阶,但也有不少人在科场失意后,转而寄情于任侠。他们与游侠相交,饮酒赋诗,纵论天下。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里,也常常出现侠的意象,“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这种渴望建功立业、闯荡天下的情怀,与侠的精神不谋而合。唐代的侠与士,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盛唐文化中一道刚健的风景线。就连女子,也有任侠的气度,《红线传》里的红线女,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深夜盗盒,化解了藩镇之间的兵戈,她的智勇与侠义,丝毫不输男儿。
到了宋元,江山几度易主,烽烟不断,市井之间却悄然生长出另一种侠。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话本、杂剧开始流行,侠的故事不再只是士人的精神寄托,更成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宋宣和遗事》里的梁山好汉,便是这一时期侠的群像。他们“替天行道”,反抗贪官污吏,劫富济贫,虽然后来被招安的结局略带悲剧色彩,却深刻反映了民间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这时候的侠,更接地气,他们的侠义之举,往往就发生在寻常巷陌之间,保护的是邻里乡亲的安稳日子。
宋元的侠,还常常与“公案”结合。包拯身边的展昭,就是典型的“侠义公案”形象。侠客辅佐清官,共同惩治恶霸、平反冤狱,这种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正义的期待,也暗含着对官方力量的某种补充——当律法有所不及,便由侠客来匡扶。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武侠小说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叙事传统。
侠的“义”,从一开始就与儒家的“礼”存在着微妙的张力。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侠的“义”,更多是基于个体之间的恩义与担当,有时甚至会突破宗法与礼教的束缚。战国时的聂政,为报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单人匹马刺杀韩相韩傀,事成后为了不连累家人,自毁面容、剖腹而死。他的行为,在儒家看来,或许有违“君臣之礼”,但在侠的世界里,“士为知己者死”,便是最高的道义。这种冲突,让侠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却耀眼”的地位——他们被民间传颂,却常被正统文化所警惕。
深入侠的精神内核,“勇”“仁”“信”三字,可堪其要。
“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嵇康在洛阳东市被处以极刑,临刑前,他神色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他本可选择妥协,保全性命,却为了坚守自己的志趣与原则,慨然赴死。这种勇气,是对精神自由的捍卫,比武力上的勇猛更具震撼力。
“仁”,是侠者心中的慈悲。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他徒步十日十夜赶到郢都,与公输班推演攻防,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宋的念头。墨子的弟子们,也常常奔走于各国之间,帮助弱小的城邦修筑防御工事。他们没有显赫的声名,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众生的关怀,这是一种大仁,也是侠之“仁”的至高体现。
“信”,是侠者的立身之本。季布为人,“一诺千金”,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楚汉相争时,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陷入困境,刘邦称帝后悬赏捉拿他,可那些受过季布恩惠、敬重他信义的人,却冒着风险保护他。最终,刘邦也被他的信义打动,赦免了他,并委以官职。信义,让侠者赢得了人心,也让他们的精神得以流传。
时光流转到现代,侠的精神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在平凡人的生活中闪耀。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校长。她身患多种疾病,却拖着病体,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十几年来,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帮助两千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有人说她是“燃灯校长”,而在我看来,她就是当代的“侠”。她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知识与信念;她守护的不是城池,而是女孩们的梦想与未来。她以一己之力,对抗着贫困与偏见,这种坚韧与大爱,正是侠之“仁”的延续。
在祖国的边疆,有无数默默守护的战士。在喀喇昆仑高原,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了捍卫国土,与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搏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雪域边关。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他们是“国之侠者”,用脊梁撑起了国家安全的屏障。
还有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比如每年汛期,总有消防战士和武警官兵,在洪水滔天中,用身体搭建人墙,转移受困群众;比如在地震废墟上,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挖掘,只为多救出一条生命;比如那些匿名捐款的“顺其自然”,二十多年来,每年都向慈善机构捐款,帮助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他们没有“侠客”的名号,却用行动诠释着侠的精神:勇担责任,心怀善意,守护美好。
侠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快节奏、物质化的当下,人们很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而侠的精神,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寻找精神的坐标。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成功与安逸,还要有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怀与担当;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平凡,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正义与善良。
当我们看到老人摔倒,有人敢上前搀扶;当我们遇到不公,有人愿挺身而出;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能伸出援手……这些瞬间,都是侠的精神在现代的回响。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流淌在每个善良人心中的力量。
江湖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那些闪烁着侠义精神的人和事,就是当代的侠影。他们或许没有绝世武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但他们的勇气、善良与担当,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这个世界,也让我们相信:侠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它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继续生长,继续闪耀。
武侠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入人心,也跨越了国界,在世界文化的版图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庸、古龙的作品开始在海外传播,吸引了大量外国读者。他们为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更被其中蕴含的侠义精神所打动。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侠客仿佛是融合了骑士精神与东方哲学的独特存在。骑士注重荣誉与忠诚,而侠客则更强调自由与道义;骑士受宗教与封建制度的约束,侠客却常常游离于世俗秩序之外,遵循内心的法则。这种差异与共鸣,让侠义精神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有趣桥梁。
日本的武士文化,与中国的侠文化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武士道强调“忠”与“勇”,侠客精神推崇“义”与“信”,两者都包含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担当。许多日本作家、导演都从中国武侠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带有东方侠义色彩的作品,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武侠文化的创作,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互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虽以日本战国为背景,却能让人感受到类似中国武侠中“为国为民”“除暴安良”的侠义气质,便是这种互动的体现。
在现代法治社会,侠的精神与法律秩序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维护着整体的公平正义,但法律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覆盖所有的道德困境与情感需求。而侠义精神,恰恰能在这些“灰色地带”,激发人们内心的良知与善意。比如,当遇到他人权益受到侵害,法律程序尚未启动或难以迅速奏效时,那些基于道义挺身而出的人,就是以侠义的方式,推动着正义的实现。当然,现代社会的侠义行为,更强调在法律框架内行事,以理性、合法的方式维护正义,这是侠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与蜕变。正如那些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他们以专业知识为武器,为公平正义奔走,正是现代“法治侠客”的写照。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侠的形象还在不断演变。网络文学的兴起,让武侠题材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一些网络作家将武侠与科幻、悬疑、玄幻等元素结合,创造出“新武侠”“科幻武侠”等类型。比如,在一些作品中,侠客不再仅仅依靠内力与轻功,还可能运用高科技装备,或是拥有超自然的能力,但他们行侠仗义、坚守道义的核心精神,依然未变。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代人对侠的想象,既保留了传统的精神内核,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与思考。像《庆余年》这类融合了历史、权谋与武侠元素的作品,主人公范闲看似随性,却始终坚守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对不平之事的反抗,其行为逻辑中,仍能看到侠义精神的影子。
除了文学,影视、游戏等领域也成为侠义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武侠电影从胡金铨的诗意江湖,到徐克的奇诡想象,再到王家卫《东邪西毒》中对侠客内心孤独的探索,不断挖掘着侠的多面性。武侠游戏则让玩家得以亲身“进入”江湖,在虚拟世界中体验行侠仗义的快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回望历史,侠的身影贯穿了中国文化的长河;立足当下,侠的精神在平凡生活中处处闪光;展望未来,侠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善良、勇敢与担当的力量。
江湖路远,侠影长存。它存在于古籍的字里行间,存在于小说的刀光剑影,存在于英雄的挺身而出,也存在于凡人的善意举动。只要人心向美,向义,向善,侠的精神就会如星辰般,永远在人类精神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价值值得坚守,总有一些力量能够温暖人心——这,或许就是“侠”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所以,今天的你释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