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队成功后,四人开始了第一次“乐队”排练。他们决定表演一首当时流行的校园歌曲。
严浩翔自告奋勇担任主唱,贺峻霖声音清亮,负责和声部分,张真源节奏感好,弹电子琴,而最让人意外的是,陈泗旭竟然吉他弹得极好。
严浩翔“哇!泗旭,你深藏不露啊!”(当陈泗旭流畅地弹出一段前奏时,严浩翔惊呼道,)“你这水平,教我们都绰绰有余了!”
陈泗旭(陈泗旭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手指拨弄着琴弦,嘴角却微微上扬。)“以前……学过一点。”
贺峻霖“这叫一点?”(贺峻霖也由衷赞叹,)“太好听了。”
张真源看着陈泗旭脸上罕见的光彩,心里由衷地为他高兴。他发现,当沉浸在音乐中时,陈泗旭会完全忘记周遭的一切,那种专注和热情,与平日的沉默判若两人。
排练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严浩翔和贺峻霖常常因为一个音准或一个节奏细节争论不休。
严浩翔“这里明明应该唱得更激昂一点!”(严浩翔坚持。)
贺峻霖“不对,歌词的意境是温柔的,你那样太吵了。”(贺峻霖反驳。)
每到这时,张真源就和陈泗旭对视一眼,无奈地笑笑。
张真源(然后张真源会站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我们折中一下,浩翔前面部分收一点,到副歌部分峻霖你再把情绪推上去,怎么样?”
而陈泗旭则会用吉他弹出两种不同的感觉,用音乐本身来说话。他的介入往往比任何言语都有效。
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四个人的默契与日俱增。陈泗旭的话虽然还是不多,但不再是那个完全封闭的状态。他会对严浩翔无厘头的笑话露出无奈的笑容,会认真听贺峻霖分享的趣闻,也会在和张真源讨论功课时,主动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放学路上,从三个人变成了四个人。严浩翔照样是话最多的那个,手舞足蹈;贺峻霖在一旁适时吐槽;张真源微笑着听,偶尔补充;陈泗旭则安静地走在旁边,但不再是游离在外,而是成为了这画面和谐的一部分。
运动会来了。四人一起报了四人接力赛。那是班级凝聚力的最高体现,跑道边呐喊声震天。最后一棒是张真源,他接过陈泗旭奋力追平的接力棒,像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最终第一个冲过终点。
严浩翔和贺峻霖尖叫着冲过来,四个人激动地抱在一起,又跳又叫。汗水、喘息和无法抑制的狂喜交织。陈泗旭在那一刻,也抛弃了所有的矜持,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
严浩翔“我们太棒了!”(严浩翔大喊,)“我们是无敌的!”
元旦晚会的表演更是将他们推向了高光时刻。当四人站在舞台上,灯光打在他们年轻而认真的脸庞上,音乐响起,台下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严浩翔的歌声充满活力,贺峻霖的和声宛如天籁,张真源的键盘稳健地铺陈着旋律,而陈泗旭的吉他solo则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表演结束,掌声雷动。他们在舞台上相视而笑,那一刻的成就感与友谊,深深地烙印在彼此心中。
晚会结束后,四个少年坐在学校空旷的操场上,看着满天繁星,分享着一包薯片。
贺峻霖“真快啊,马上就要毕业了。”(贺峻霖感叹道。)
严浩翔“怕什么,”(严浩翔搂住他的肩膀,)“我们说好了,要读同一所初中的!一个都不能少!”
张真源“嗯,”(张真源点头,看向陈泗旭,)“泗旭,你也一起吧。”
陈泗旭(陈泗旭看着三双充满期待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好。”
星空下,四个少年许下了关于未来的第一个约定。他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