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圆明幻境与夫君心魔
紫禁城的盛夏,如同一只无形巨兽吞吐着灼热而粘稠的气息,连宫墙上的琉璃瓦都仿佛要被烤化。然而,这份沉闷燥热,却掩不住更深层的、源自灵魂重压的窒息感。当圣驾启程前往圆明园消暑的旨意下达,几乎所有妃嫔都暗暗松了口气——至少,在那座以水景园林闻名的离宫里,那无处不在的、属于紫禁城本身的“规则”压迫感,或许会淡薄一些。
甄嬛被安排的住所临近水边,推开窗便能见到一池碧荷,风过处,带来丝丝清凉。殿内陈设雅致,更显眼的是,各处都放置了新鲜的香花,玉兰、茉莉、栀子……品种繁多,香气清雅却不甜腻。角落处,一架精巧的鎏金风轮由宫人缓缓摇动,将满室花香均匀送遍每个角落,旁边还备有硕大的冰鉴,丝丝寒气渗出,驱散了暑热。
“皇上知道小主素日喜欢清雅香气,特意吩咐内务府准备的。”引路的太监讨好地说道。
甄嬛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欣喜与感动,心中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皇帝的用心,她自然明白。这份殊宠,是蜜糖,也是砒霜。她清晰地记得,《异闻录》上曾有模糊提及:「其十二:香气之惑。过于浓郁或特定组合之香气,于密闭或特定格局之空间内,长期浸润,可乱人心神,引动心魔,或……吸引某些喜好香气的‘精魅’。」 皇帝此举,是单纯的宠爱,还是……某种无意识的试探,或是被这宫廷规则影响下的行为?
她不动声色地吩咐槿汐,将部分香气过于浓郁的花束移至外间通风处,殿内只留清浅的玉兰与茉莉。
湖心水榭,皇帝与果郡王允礼对坐。
凉风习习,吹动衣袂,却吹不散皇帝眼中那深藏的、如同岩浆般灼热的复杂情绪。他看着眼前这个风姿卓绝、眉眼间带着几分先帝影子的弟弟,语气似是随意,却带着千钧之重:
“老十七,朕记得,你的剑法,是皇阿玛手把手教的吧?一招一式,皆是帝王亲自指点,可见……皇阿玛当年对你的偏爱。”
允礼执壶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滞。他亦是重生之人,前世逍遥,今生却更感如履薄冰。皇兄此话,看似追忆,实则如刀。他清晰地记得,前世此时,皇兄并未如此直白地提及此事。这微妙的差异,让他心生警惕。
“皇兄谬赞。”允礼垂下眼睑,掩去眸中思绪,声音温润如常,“不过是皇阿玛见臣弟年幼顽劣,略加管束罢了。若论文治武功,天下何人能及皇兄万一?”
皇帝笑了笑,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父皇的偏爱?他何尝不渴望?可他得到的是什么?是九子夺嫡的腥风血雨,是兄弟阋墙的你死我活,是坐拥天下却孤家寡人的冰冷。他嫉妒允礼,嫉妒他那份曾被父皇真切关注过的时光,更嫉妒他如今看似超然物外、实则保全了性命的“福气”。前世今生,他内心深处,始终蜷缩着一个渴望被纯粹关爱、而非因权力地位被敬畏的孩子。他甚至……嫉妒甄嬛口中那对感情深厚的父母。
皇帝的仪驾来到甄嬛住处时,曹贵人恰好也在。
三人说着闲话,曹贵人琴默忽然掩口轻笑,目光流转,状似无意地提起:“说起来,臣妾听闻一桩趣事。说是皇上与莞妹妹初次相见,竟是在御花园,皇上还……冒充了果郡王呢?当真是风雅得很。”
一瞬间,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风轮转动的声音变得格外刺耳,冰鉴散发的寒气似乎也更重了几分。
皇帝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目光沉沉地看向曹贵人,那眼神冰冷锐利,带着帝王的威压和一丝被触及隐秘的不悦。
曹贵人心中冷笑,她重生归来,深知此事是皇帝心头一根微妙的刺——他既享受与甄嬛那段“不知身份”的纯粹开端,又介怀甄嬛最初倾心的对象可能是“果郡王”这个身份。她此举,既是为了给华妃出口气,也是想看看,甄嬛要如何应对帝王的猜疑。她立刻做出惶恐状,起身告退:“臣妾忽然想起宫中还有些琐事,先行告退,不打扰皇上与妹妹说话了。”
曹贵人离去后,殿内只剩下皇帝与甄嬛。沉默如同实质般压迫下来。花香依旧,却仿佛掺杂了一丝腐朽的气息。
“嬛嬛,”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压力,仿佛来自深渊的低语,“告诉朕,你是什么时候……对朕有情的?”他紧紧盯着甄嬛的眼睛,不放过她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他渴望知道,她看中的,究竟是他这个人,还是他头顶的皇冠,身边的龙椅?这份渴望,源于他两世为帝、从未真正得到过纯粹情感的匮乏,也源于这深宫规则对“真心”的扭曲与嘲弄。
甄嬛的心跳漏了一拍。她知道,这是比任何阴谋诡计更危险的考验。她不能犹豫,不能慌张。她缓缓抬起眼眸,目光清澈而坦诚,带着一丝回忆的朦胧,开始了她的“娓娓道来”。这说辞,她在心中演练过无数次,每一句都力求贴合皇帝那复杂而脆弱的内心。
“开始时……臣妾并不知道是皇上。”她声音轻柔,带着少女的羞怯,“只以为是位身份尊贵、风度翩翩的王爷。心中……虽有悸动,却不敢有半分逾越之想,只能将那份懵懂的情愫深深埋藏。”她巧妙地承认了最初对“果郡王”身份的好感,以示坦诚。
“后来……知道了是皇上,”她话锋一转,目光变得坚定而充满感激,“臣妾心中……除了惶恐,更多的是……感恩。”
“感恩?”皇帝挑眉。
“是,”甄嬛点头,眼中适时泛起泪光,“皇上可还记得余氏?她那般诅咒臣妾,甚至用那等阴毒手段……是皇上,查明真相,还臣妾清白,更是皇上……下旨处置了她,解救臣妾于危难之中。”她将皇帝的帝王权术,解读成了“解救她于危难的君子之举”。
“在臣妾心中,”她向前一步,大胆地握住皇帝的手,仰望着他,目光炽热而纯粹,“臣妾看重的,是眼前这个人,是您的睿智,您的果决,您待臣妾的这份……真心。与名分无关,与称呼无关。”她再次强调了“眼前这个人”。
最后,她掷地有声,说出了那句皇帝最想听,也最触动他心弦的话:“臣妾……是将皇上视为夫君来看待的。愿以真心换真心,愿与夫君……携手此生。”
“夫君……”皇帝喃喃重复着这两个字,胸膛剧烈起伏。甄嬛的话语,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心门。她不是仰慕他的权力,不是畏惧他的地位,而是将他视为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一个“夫君”!这正是他两世为人,在无数谄媚、算计、恐惧的目光中,最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甚至……比他曾经得到过的、属于纯元的那份带着敬畏的爱,更接近他内心隐秘的渴望!
他猛地将甄嬛拥入怀中,力道之大,几乎让她窒息。他将脸埋在她的颈窝,贪婪地呼吸着她身上那清浅的、与其他妃嫔截然不同的气息。
“嬛嬛……朕的嬛嬛……”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和巨大的满足,“朕必不负你!”
然而,在皇帝看不到的角度,甄嬛的脸上没有任何得逞的喜悦,只有一片深沉的疲惫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她能感觉到,皇帝拥抱她的手臂,冰冷而僵硬,仿佛不是活人的体温。而他刚才情绪激动时,殿内那架风轮,竟无风自动,疯狂地旋转起来,发出“呜呜”的尖啸!桌上的冰鉴,表面瞬间凝结了一层厚厚的、不正常的白霜!
更让她毛骨悚然的是,在她诉说“视为夫君”时,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窗外那池平静的碧荷之下,有什么巨大的、苍白的影子,一闪而过。
规则的共鸣?还是……皇帝那强烈而扭曲的执念,引动了圆明园中某些沉睡的“东西”?
皇帝的考验过去了,甄嬛的回答赢得了他的认可与更深的“眷恋”。但甄嬛知道,这份“眷恋”的背后,是帝王极度缺失安全感下的疯狂索取,是这宫廷诡异规则对“纯粹情感”的扭曲映射。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完美爱人”,却也将自己更紧地捆绑在了这艘航行在恐怖深渊的孤舟上,与一个内心住着魔鬼的“夫君”同行。
圆明园的夜晚,似乎比紫禁城更加静谧,也更加……危机四伏。那池碧水之下,那摇曳的花影之中,那冰鉴散发的寒气里,仿佛有无数的眼睛,在窥视着这场由谎言与渴望编织的“爱情”,等待着将其吞噬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