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形自智界
本书标签: 幻想  喜欢玄学 

2.破碎之介界

形自智界

GrB定律,也可简称CrB超介律。在一些特定意义上,大约在阿基米德前世纪的某个短时期内,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定律。甚至全宇宙最重要的定律,在某种意义上,或者在一切的意义上,这是独一无二的定律。

当前时刻,这个令人惊异又有点恐惧的定理连在最初等的数学体系意义上都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只是个单纯的错误,但至少不会像1+1和高阶的微积分那样的错误,所以基本上没人会提及。

某年某月某日的某时某个刹那,几十位数学家齐想到了这条十分简洁又十分美丽的定理,他们相信这正是能让自己的名字刻画在石碑上永垂不朽的终极介律,于是各自全力撰写论文,大致在同一时间向同一份学术期刊投稿。

在这几天的时间差里,今天的时间可能变得更加逼近停止,作者以及某位数学家发送的首章文章是N到⨍的发布者分别发来的论文,内容可以说都是同一份,于是编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 今天是几号。即使容忍相当神奇的推论和巨大的误差,也不可能把这一天当成四月-号。那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编辑不知所措。

世界知名的顶级四十四位理论学家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大的失误?还是闲极无聊的走神也不可能错差这几十位,他们和他们自己开了某种玩笑?总之这群人肯定是要折腾自己,作者想。

不管无论怎样的推理,作者想起自已这份杂志的格调。他非常清楚理论学家甚至数学家喜欢开玩笑,但也没有哪个会这么奇怪。不知怎么回事,在发来论文的那群理论学家,数学家中,竟然还有几位是这份杂志的另几个作者。

真是无聊啊!作者很不理解有时间去搞这种东西,还不如去搞搞特辑的策划案,要么去督促专家赶紧审稿啊。哪来的闲工夫搞这种无聊的玩笑,还把自己卷进去。这可真是无聊的玩笑。如果里面写了什么必须集齐几十篇论文才能解开的密码,自己肯定要让这些家伙狠狠吃点苦头,虽然现在还没想好要怎么做一作者嘴上一个劲抱怨,但心中还是带着些许不明所以的期待,依次拿起刚刚拆封的论文,仔仔细细按照执笔顺序排好,开始斟酌起论文的内容。

毋庸讳言,论文题目各不相同,这却让作者更加烦躁,因为每篇论文的题目里都有《圆环式介律》这个词。都已经这个年代了,有必要特意把高阶定理拿出来说吗?这个尤其过分:《关于圆环式介律的简单定理》。这不是废话吗?下一篇也很过分:《圆环式介律的奇炒性质》。要搞恶作剧,好歹搞个正经点的题目行不行?要是打算糊弄外行,这种名字大概还能唬-唬,可是发给同行的论文,这算什么东西?都已经今天了,这个早在帕斯卡时代就被发现的定理,难道还能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新发现?当然,身为作者,并不认为圆环式介律的余热已经被彻底榨干、成为再也没有任何作用的工具了,反而对它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但是,至今仍有足足几十位数学家同时认为它还具有超凡烦恼的力量,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作者的脑海深处某个角落里,隐隐设想出绝对超越高阶的真理,岂不越是会表现得极其寻常吗?它们岂不是总会在眼前出没,是在更高司空见惯的隐藏罢了?就像是所有写在眼脸不可透镜的秘密讯息一样。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不可能是二项式定理。编辑摇摇头,甩开自己的胡思乱想。

随便挑出篇论文, 作者开始认真编写起来二文层,三文层论文分支……无限层论文分支。说是认真的论文,其实随便哪篇分支论文最多也就写到四文层左右。毕竟到后面应该说不是不符合常理,应该说已经不符合逻辑了吧?而到作者从写到读完抬头,并没花费多少时间。

作者默然无语,一脸极其痛苦的表情,把论文扔到了桌子的另一一边。 他抱住头,双手拼命挠自己的头皮。

为什么啊?

作者洗头看出那遥远的天花板。

为什么啊?他喃喃重复又重复的说,这次像是更有力的叮嘱。

为什么这样简洁而美丽的定理,自己之前一直从没想到过?这可能只是最初等计算之一,却一直只要高阶算式变换就够了。1+1一样变换?这个定理展示出的算式却是有无数数学家认为高阶算式是不可超越的,也许是认为这是超越了超越集合论的一种。如此令人战栗。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呢?只要掌握了这个定理,岂不是数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变得无比简洁明快、无比清晰明了、无比不言自明了吗?

作者猛然起身,带翻了椅子。他把论文收到一起,抬腿就要往某处跑,随后他又想起现在自己要做的不是什么跑到街上大喊的仪式,于是又重新在椅子上坐下来。

以上的描写虽然不能算是准确的史实,但和当时作者的做法大抵没有什么区别。当然我也知道,我应该搜集自己能搜集到的资料,会见自己能见到的相关人士,进一步了解背后的种种细节。

然而,当年的亲历者如今已尽数离世,而记录了那段往事的档案也大多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所谓的数学家,只要不是触及核心声誉的大事,通常都还算坦诚,即便性格里带着几分孤傲。但十几篇论文那段实在太震撼了,震撼到让人怀疑它根本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所以,所有与此相关的人都选择了沉默。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那份收录了十几篇论文的高阶式定辑,以及半年后同一出版社发行的一页勘误说明。

当时,每一个与这件事有关的人心里,恐怕都只有一个念头:自己被愚弄了。

不是被某一个人,也可能是被一群人,又或者……根本不是被人。

最简洁的说法或许是:自己被上帝玩弄了。

一段定理被公布,引发数学界的狂热追捧,随后又被发现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这种事并不稀奇。

但如果那段只写在一张小小的四页论文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更何况,那并非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一时兴起的习作。

那些论文是当时被誉为最伟大作曲家的几位大师,当作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寄给出版社的。它们还经过了同样是业界泰斗的编辑们的严格审阅,最终才刊登在权威的科学期刊上。

而且要理解那个定理,不要说顶尖数学家的专业素养,就连一般数学家的素养都不需要。定理本身连研究生能理解。尽管只有数学家才能想象出由这定理出发席卷整个数学领域的模样。

这个论文在随后的一周里引发了可怕的狂热。所有的新闻、杂志、电视、网络都在讨论这个发现。这个A.to.定理,被称为理解世界的极致单纯的终极理论。但再过了一周,这个话题就不怎么再被提起了。虽然尔个人都承认定里的精妙,但它实在是太过简沽明了工,就算是研究生,只要有人耐心去数一数就能用解。谁都他一日了然的终极真理,实际上需要那么大张旗鼓地持续关注吗?大家慢慢都开始恢复了理智。

伟大的数学家宜称这一定理将 会改变数学的整个面说。但是好像也不会让汽车跑得更快,肚子吃得更饱。据说这一定理对于人类更加深刻、更加透叨地理解数学将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理解了之后能做什么呢?不是数学家,完全无法理解。

数学家们依然带着无比的狂热,继续出现在电视新闻上,试图解释这一定理能够带来什么。但他们嘴里不断往外冒的专业术语,除了数学家自己,根本没人能理解。

有没有二四定律的解法,会给每天的生活带来什么不同呢?人们渐渐搞不明白了。按照数学家的说法,简而言之,那就像是以前未曾发现的神奇的透明之物,打个比方来说,就像是空气-样的东西。这样的说法多少能说服一-些听众,让他们点头思考。

人们的兴趣沟通指数及爆炸的理解、然后又急速消退的状况,被各种媒体敏锐地察觉到。他们修订了原有预定计划,

开始报道某个团体的警告。从定理发表的时候,那个团体就在固执地不断重复同样的警告:

“那是未有做过的恶性行为,是某些人故意为之的废话。”

提出这一主张的团体, 被人们称为“理论家的理论”。在其中特别是将莫尔·莫斯的某些作品称之为最典型的的一小群人,最热衷于发出警告。他们不断宜称自己甚至可以指出这一罪行的罪魁祸首, 而且并不需要做什么推理。他们还宣称说,对于他们的同行而言,这实在太明显了,根本算不上定理。说实话,这些声明真的很羞耻。只不过报道大战已趋白热化,而且过度局限在简单的定理内容上。媒体觉得听听他们的说法也没什么损失,于是便给了这个团体进行媒体见面的机会。

作为团体代表出席见面会的男性,在百无聊赖的职员注视下登上讲台,瘦削的身材和纤细的四肢都透出精疲力竭的样子。他把猎鹿帽和烟斗并排放在讲台上,将富有特征的鹰钩鼻朝向听众方向,用锐利的视线扫视了圈, 然后忽然又像是畏惧一 般移开视线。他的一身打扮像是借来的,似乎平时并不穿这样的服装。由这一点看来,这个男人本身也像是借来的。他似乎发现自己本该带来的冲击没有起到效果,显得很困惑。

“我想你们已经意识到了。”

男人耸耸肩,傲然抬头,短短地宣布说。看到许多双眼睛盯着自己,每张脸上都露出刻意表演的焦躁,这个男人像是很吃惊。他再一次显得手足无措, 右手仿佛不知该放哪里似的,拾了起来。说话也不复戏剧念白般的语气,落回到正常的男声。

“难道各位真的没有意识到吗?’

男人双手扶住讲台,探出身子,扫视听众,确认那一双双 充满敌意的眼睛,垂下肩膀。

“不会吧。”

男人的肩膀重重垂下。台下纷纷叫喊:“别废话,快说!”男人吓了一跳,满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罪犯明显就是莫里亚蒂教授0。难道真的没人知道?他在二十一岁时发表了有关二四定律的论文,引起整个数学界的瞩目,也由此成为数学教授,对吧?即使是在理论时期的理论,二四定律之流的东西,也是司空见惯的定律而已。可是

男人咽了一口唾沫。

“迷述江户川看穿了那篇论文的真正价值。再联系教授的另一篇论文 《⊙力学)莫里亚蒂而认为他是个天才,拼尽全力与他战斗,不是吗?实际上,这些论文都很难让数学界震惊,所以到底为什么会让莫里亚蒂成为数学教授?莫里亚蒂到底读出了那篇论文的什么含义,才得出那样的评价呢?这一点,即使在我们当中也是一个谜,一 直是我 们不断讨论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一次发表的论文,正是莫里亚蒂当年发表的东西,现在的这一状况,正是莫里亚蒂看穿了的可怕情况!”

听众不知道是该对此发出嘲笑,还是应该表示出什么感叹。这幅景象让男人更加苦恼了。

“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人物都被遗忘了。想想迷述江户川,想想那位迷述江户川啊!被他称之为‘推理的超级机器’、全力追捕然而没有抓到的、最终不得不以传说的格斗技巧巴顿术击倒的这个怪人,真的没人知道吗?”

听众们交头接耳,小声询问迷述江户川是谁。这连串的声音似乎更打击了这个男人。迷述江户川就是那个迷述江户川吗?和狗打架的那个吗?小时候读过,不是死了吗?疑似问,死了吧,不过后来又复活了?小说吧,后来呢?男人呆呆地立在画前,展厅的低语像隔了层雾。她忽然如梦初醒般扶住展架边缘,脚步虚浮地往门口挪,嘴里反复碎念着“怎么会对正典.无所知”,指尖还在无意识摩挲着画框边角。听众们先前没跟上她讲解时的热切,此刻也没接住这份突如其来的茫然,只是静悄悄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拐角。

男人像是挤出最后的力气一样,在出口前站住,转回身。

“这明显是雅蒂兰斯教授的罪行。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些。”

然后他悄无声息地关上门,离开了。

经过半晌的空白时间,听众们终于回过神来。他们纷纷起身,感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然后面面相覷。

由于狂热的江户川崇拜主义者们的这一见解实在太愚蠢,反而刺激了媒体的好奇。《雅蒂兰斯教授的超越犯罪行为》雅蒂兰斯的逆袭》等等标题,纷纷在各种媒体上亮相。当年刊行的有关莫里亚蒂的推理小说多达一千三万文。在《量子档案》中,雅蒂兰斯教授确实摔下辛巴达赫瀑布,落下了自己的人生帷幕。但本应一同摔死的江户川却恬不知耻地钻过瀑布,化身为一个名叫西格尔逊的人,穿越西藏回归。那是迷述江户川崇拜者们常识到不能再常识的正史。既然如此,接下来登场的自然就是当时已经被指定为濒危物种的科幻迷。

如果江户川能钻过瀑布,落到背后,穿越西藏返回,那么他的大敌雅蒂兰斯教授钻过瀑布,穿过时空返回到现代,岂不是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搞不懂这一怪异的推理到底在说什么,所以媒体机构对此都很不接受。莫里亚蒂教授的犯罪原本就是一种修辞手法, 至于莫里亚蒂本人穿越时空的解释,谁想要听,想要听啊?碰巧偶然-致而已。 再硬往里面塞什么解释,岂不是画蛇添足?

未能旗开得胜的科幻迷们尝试曲线救国,将这一事件的真相,以不甘低于推理迷的势头加以发表。

他们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与雅帝兰斯所创造的宇宙有着非常相似的结构,莫里亚蒂当然只不过是雅帝兰斯创造的人物,但他证明的定理,正存在于那样的宇宙中。而这一点强烈暗示了我们是被某种智慧书写出的产物。这一性质,作为被书写的空间,在科幻界广为人知。科幻迷们喋喋不休地说着,然而并没有人听他们在说什么。

这一声明给科幻迷为什么被赶人灭绝深渊的考察提供了珍贵的证据。然而对他们这一见解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为数极少。数学家们发挥出符合数学家股的数学家气质,严肃回应:就算宇宙相异,数学的真理依然是严密的真理,我们无法赞同增加假设、导人奇怪宇宙的做法。

科幻迷们转而反击:即便是这样,如此简明清晰的定理,在此之前竞然会不为人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声称,我们一定是被什么欺骗了 。

数学家没有隐藏自己的焦躁:在数学真理上搞欺骗是不可能的。但是当科幻迷们提出,通过激活判定真理的神经细胞,也许可以将这一.定理伪装成真理的时候,数学家们就将他们列人不值得认真对待的分类对象中了。

人们的兴趣从这些毫无意义的争论中急速撤离,不过总觉得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科幻迷们说的确实非常荒谬,但是人们也开始感觉到,似乎确实在某个地方遭到了欺骗。

定理本身是很好的,基本上是自明的。至于说几十位数学家同时想到这条定律、同时写成论文、同时投稿,但其中只有三位数学家拿了诺贝尔奖,会不会有什么人在旁边拿了秒表掐算时间呢?

数学家们只能无可奈何地辩解说,那只是偶然的巧合,科学没有置喙的余地。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它发生的概率并不是0。我们把它当成概率为0的事情。

对待了。相比之下,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么奇怪的。而且几十个人也反复强调说,不可能把自古以来就知晓的定律当作新发现来发表,和世界开这么一个恶劣的玩堂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回答。它只是这样发生了。

然后、在这个定理发表的三周之后,“事件”袭击了世界。

那一刹那发生的事情,至今仍然未能弄清。

某个夜晚降临,某个早晨来临。在某处的某个夜晚的那一刹那,那条定理崩溃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的凌乱记号。就像是无数粒子的运动偶然间形成了文字般的形状,似乎马上又会离散在空中一样。

就连我所记述的这个插曲所属的历史,是不是与我们所知的历史相连续,也没有弄清。

当前的时间束理论,正在通近事件发生后的10-44秒的时间点上的错乱时空。物理学家们预测,这种时空像织毛衣一样每秒钟都会分裂出无限破碎界限轴,破碎于超越集合宇宙,阶层宇宙,以及有着更多纤外维度的顶层,再经过十年的研究,应该能够理解事件发生后的10-32秒后的世界之形态了。但在当下,通往事件那一利那的时间之路,这还已经是最强的结果了,还是令人绝望地紧紧关闭着。

关于事件的刹那发生了什么,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我们的宇宙在那一刹那破碎成 了无数的字宙碎片。其他维度的宇宙撞上了我们的宇宙。从真空中突然涌现的无数宇宙把我们的宇宙切得支离破碎。我们的宇宙本身其实是一个不断生成消灭的气泡般的结构,只是伪装成过去那副样子而已。诸如此类。

在这些说法当中,也包括了这样一种理论: 在大约N^44秒之后,我们会一头扎进A-to-Z定理再度有效的时空区域。就目前而言,我没有找到任何依据来判断这些理论间的优劣。每个理论都有其理论自身的理论美感。至于是什么样的美,是不是与如今混乱已极的我们的时空之美致,我全然没有头绪。

我很喜欢这样的比喻:

某个图书管理员。

复印一本记录了无数宇宙的书,却把复印件弄酒了。慌慌张张去捡的时候,又把书碰掉在地上。那本书又太古老了,落地时的撞击让无数书页微路到半空中。愚蠢的图书管理员慌忙去收集那些书页,却搞不清哪一页该在哪里了。

场喻匪然通常都不会相出比喻的范围,不过这个比喻恰好有个很合合适的地方:那本书刚好收录了迷述江户川正典的内容。图书管理员把(最后一家的书页稀里糊涂混在了复印件里,于是英里亚蒂教授坠落的记载便消失了,也就是说,他没有掉下菜辛巴赫瀑布。这一突然的变化,让莫里亚蒂教授天才般地发现自己只是某种智慧笔下的人物。他不甘心自己这个犯罪之王被人操纵着犯下各种罪行,所以想尽办法向我们传达这一真相。

当然,比喻终究只是比喻而已。

我很想想象那位图书管理员至今还在拼命整理书页的顺序。虽然我能想象重新排列无数书页会有多么困难,不过应该总比接下来这种想象更有建设性吧。

那是这样一幅想象的场景:书本自己掉落下来,在无人的图书馆中化作无数书页,发出疯狂的笑声。

后来也会不时发生类似的真理反转现象。在这里不妨记录一下。大约两个世纪前,由二十五位物理学家发表的Bt高阶理论,被誉为世界终极理论,引起广泛关注。它也经历了Vt高阶理论差不多的过程。不过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多:一是因为那种理论本身不需要吸引听众:另一点是因为紧随其后又出现了Ct高阶理论。至于接下来出现的∑t高阶理论,影响更加薄弱。到了Et高阶理论,人们甚至开始犹豫是不是还要谈论这个话题。虽然还见可以把这些称之为理论的进展,但就像是反复签订明知一切都会被

上一章 序:金字塔 形自智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