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每天晚上八点成了顾西泽最期待的时间。砚秋会帮他纠正英语发音,把复杂的语法编成口诀;林予白擅长理科,再难的物理公式经他一讲都变得简单易懂;文晶虽然成绩中等,但总能用最有趣的方式帮他记历史年代。有次顾西泽说训练太累,不想背单词了,文晶就把单词编成了顺口溜,唱给他听,逗得他哈哈大笑,不知不觉就记住了。
训练到第三周时,营里要举行一场内部对抗赛,选拔优秀球员参加市级联赛。顾西泽凭借出色的弹跳和速度,成了首发后卫。可比赛刚开始,他就因为急于得分,连续两次进攻犯规,被教练换下场。坐在替补席上,他看着队友们在场上配合默契,自己却像个局外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场休息时,教练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瓶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犯规吗?因为你只想着自己表现,忘了篮球是团队运动。”教练的话像一记警钟,让顾西泽猛然醒悟。他想起砚秋他们陪他学习的样子,想起接力赛时四人齐心协力冲过终点的场景——原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篮球,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下半场重新上场时,顾西泽完全变了个样子。他不再急于投篮,而是主动给队友挡拆、传球,看到队友有空位就立刻把球传过去。当队友投进三分球时,他比自己得分还开心。最后三分钟,比分胶着,他凭借一个精准的长传,助攻队友完成绝杀。比赛结束后,教练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长大了,不仅是球技,更是心态。”
那天晚上,顾西泽激动地跟三人视频通话,把比赛的经过讲了一遍。砚秋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跟我们学习小组不是一样的吗?”林予白点点头:“以后做题遇到难题,也别一个人硬扛,我们一起想办法。”文晶则举着刚画好的漫画:“我把你助攻绝杀的样子画下来了,等你回来给你签名!”
冬训的最后一周,顾西泽收到了砚秋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副护膝,是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上面绣着个小小的篮球图案;还有一本笔记本,每页都写着不同的鼓励话语,有的是砚秋的字迹,有的是林予白和文晶的。顾西泽把笔记本揣在怀里,训练时累了就拿出来看看,仿佛能感受到三人就在身边。
闭营仪式那天,顾西泽不仅获得了“最佳进步奖”,还拿到了市级联赛的参赛资格。站在领奖台上,他看着台下的教练和队友,突然想起了砚秋他们。他举起奖杯,对着手机摄像头,把三人的名字喊了出来:“砚秋、林予白、文晶,这个奖杯也有你们的一份!”
回程的大巴上,顾西泽没有像来时那样发呆,而是拿出笔记本,认真地复习着砚秋他们划的重点。他知道,市级联赛和中考都是重要的挑战,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砚秋发来的消息:“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咖啡馆等你,给你准备了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