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结束后,秦始皇当即下了三道旨意:其一,命博士官牵头,协同农官研究红薯的种植之法,务必在春耕前摸清习性;其二,令扶苏负责统筹此事,从选址试种到调配人力,皆由他一手操办;其三,赏赐灵溪黄金百两、锦缎千匹,许她自由出入扶苏府,参与红薯培育的相关事宜。
消息传到扶苏府时,灵溪正在空间里查看新培育的红薯苗。听闻旨意,她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红薯的推广总算有了最高层的支持,这第一步,算是稳稳踏出去了。
扶苏回来时,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意:“父皇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大秦的福星。”
灵溪笑着摇头:“福星不敢当,能为百姓做些实事,便够了。”她从空间里取出几本折颜医典中关于农作物改良的零星记载,递给扶苏,“这是我师父留下的笔记,或许对培育红薯有帮助。”
扶苏接过泛黄的纸页,见上面记载着些“改良土壤、嫁接之法”的字样,虽有些术语晦涩难懂,却隐隐透着门道,不由愈发相信灵溪的“师父”是位隐世高人。
接下来的日子,咸阳城外开辟出百亩试验田,农官们围着灵溪请教种植细节。她结合现代知识与空间里的种植经验,教他们如何选种、扦插、控温,甚至提出用草木灰改良土壤的法子。扶苏每日都来试验田查看,看着嫩绿的藤蔓一天天爬满田垄,眼中的期盼日益浓厚。
春日里,第一批试种的红薯迎来收获。当农官们挥着锄头,挖出一串串饱满的红薯时,田埂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监工的内侍飞报宫中,秦始皇闻讯,竟亲自带着文武百官赶来查看。
看着堆积如山的红薯,秦始皇抓起一个掂量,又听农官报出“亩产五千三百斤”的数字,龙颜大悦,当场下旨:“今年秋收后,关中各地皆要推广红薯种植,凡种得好的郡县,郡守擢升一级!”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百姓们起初半信半疑,可当看到官府分发的红薯种,尝过那香甜的滋味后,都卯足了劲开垦荒地。灵溪站在试验田边,看着农夫们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了未来丰衣足食的景象。
这年冬天,焚书令正式推行,但因扶苏先前的建议,那些关乎农桑、医药、兵法的典籍得以留存。博士官们在整理书籍时,意外发现几本先秦的农书,灵溪借着参与校勘的机会,悄悄将其中缺失的农技知识用现代理念补充完整,竟被农官们奉为圭臬。
始皇三十五年,原本该是扶苏被贬上郡的日子,可这一年,他因推广红薯有功,深得秦始皇信赖。虽仍有大臣提及让扶苏去边关历练,却被秦始皇驳回:“农事乃国之本,扶苏在此事上有功,留在咸阳,继续督办红薯推广。”
灵溪听到消息时,正在给扶苏府的盆栽换土。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暖融融的。她知道,历史的轨迹,已经在悄然改变。
扶苏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串刚烤好的红薯,递到她面前:“尝尝,今年新收的,比去年更甜。”
灵溪接过,咬了一口,甜香在口中弥漫。她抬眼看向扶苏,他眉宇间少了往日的忧虑,多了几分沉稳与自信。
“灵溪,”扶苏看着她,眼神认真,“若不是你,或许……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
灵溪笑了笑,没说话。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有更多风浪,但只要手里握着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能在这片土地上,种出属于他们的,安稳的未来。
窗外,咸阳城的炊烟袅袅升起,与试验田的绿意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平和而充满生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