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的御案上,又多了一卷布。秦始皇展开时,见上面列着一串名字,旁边注着生平事迹,眉头不由微微扬起。
“这些是……”
“陛下,”灵溪站在案前,语气郑重,“此皆秦亡之后,助大汉立足的栋梁之材。若能早些寻访任用,既能为大秦添翼,也能避免他们将来为他人所用。”
她指着“张良”二字:“此人善谋略,能于乱世中看清局势,若收为智囊,堪比当年的范雎、张仪。”
再指向“萧何”:“他最擅后勤调度,粮草、兵员之事经他之手,从无差池。当年刘邦能与项羽抗衡,全赖他坐镇后方。若让他掌管户部,大秦的钱粮赋税定能井井有条。”
提到“韩信”时,灵溪顿了顿:“此人是军事奇才,用兵如神,能以少胜多。但他需得明主驾驭,若能用其所长,收编六国残余兵力、稳固边疆,再合适不过。”
秦始皇的手指在“卫青、霍去病”上停留:“这两人……”
“此二人是后世对抗匈奴的名将。”灵溪道,“卫青沉稳,霍去病锐不可当,若加以培养,将来北击匈奴,定能直捣王庭,让草原部落再不敢南下。”
最后,她指向“赵充国”:“此人不仅善战,更懂屯田戍边之术,让他辅佐蒙恬守上郡,既能保边疆无虞,又能让边地百姓安居乐业。”
秦始皇越看心越动,这些人或善谋,或善断,或善战,皆是定国安邦的大才。若真能为大秦所用,何愁天下不定?
“这些人……如今何在?”他抬头问道,眼中闪过势在必得的光芒。
“张良此刻应在韩地,萧何、韩信在楚地,卫青、霍去病尚年幼,赵充国或许还在陇西。”灵溪道,“只需陛下下旨,派人按踪迹寻访,以诚意招揽,他们未必不愿为大秦效力。”
秦始皇猛地拍案:“好!传朕旨意,命各地郡守严查这些人的踪迹,若有发现,好生护送进京,不得怠慢!若有不愿来者,也要记下其所在,日后不可为他人所用!”
“陛下圣明。”灵溪躬身道,“这些人若能归秦,不仅能增强国力,更能让大汉失去根基,再无崛起之机。”
秦始皇望着布上的名字,仿佛已看见这些奇才齐聚咸阳,为他所用——张良在侧出谋划策,萧何打理钱粮,韩信、卫青驰骋沙场,赵充国镇守边疆……如此一来,大秦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传之万世。
他看向灵溪,目光中带着深深的赞许:“你总能给朕带来惊喜。有你在,大秦何愁不兴?”
灵溪笑了笑,心中却知,这只是布局的一步。将未来的人才提前网罗,既能壮大自身,又能削弱潜在的对手,这才是长治久安的良策。
殿外的阳光正好,照在那卷布上,仿佛照亮了大秦更辽阔的未来。而那些此刻或隐于乡野、或尚在襁褓的奇才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因这份来自未来的名单,悄然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