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时,灵溪看着生计坊里人人各司其职,又生出新的念头。她寻来相熟的老兵,笑着铺开新的竹简:“诸位叔伯,如今咱们有了煤、有了陶、有了丝棉,若再添些活计,日子能更红火。”
竹简上写的是鸡鸭鹅猪羊鱼的养殖法子:鸡要喂带壳的谷粒,掺些青菜叶,长得快且肉质紧实;鸭鹅多赶去水边,让它们啄食小鱼虾,毛亮体肥;猪要圈养,用煮熟的谷糠拌野菜,每日清扫圈舍,少生病长得壮;羊放出去啃嫩草,傍晚回来补些豆饼,肉质便会细嫩;养鱼则要在池塘里分层投放鱼苗,投放腐熟的草料当养料,鱼身会更肥美。
老兵们看着新鲜,有个瘸腿的老兵挠头道:“灵溪姑娘,这法子听着细致,可咱们哪来那么多幼崽?”
灵溪早有准备,笑道:“我托人寻了些幼崽,已在坊外等着了。”她悄悄从随身的布袋(实则是从空间取出)里拿出鸡鸭鹅的雏苗、小猪仔、小羊羔,还有几网兜活泼的鱼苗,让几个年轻些的流民送去圈舍。
众人见这些幼崽个个精神,都来了劲头,按竹简上的法子精心照料。每日天不亮,便有人去割野菜、拌饲料;午后将鸭鹅赶到河边,看它们戏水啄食;傍晚给猪羊添食,清理圈舍,忙得团团转,却乐在其中。
转眼一年过去,当初的幼崽已长得膘肥体壮。鸡群咯咯叫着啄食,鸭鹅在池塘里游得自在,猪圈里的肥猪哼哧哼哧,羊圈里的绵羊毛发厚实,池塘里的鱼时不时跃出水面。老兵们看着这些成果,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灵溪来查看时,当即拍板:“这些家禽牲畜,我全收了!”她让人请来几个擅长腌制的老手艺人,教大家做腊肉:猪肉切成长条,用盐、花椒、八角揉搓入味,挂在通风的房梁上熏烤;鸡鸭处理干净后,抹上酱料风干;鱼则用盐腌透,晒成鱼干。
没过多久,咸阳城里新开了一家“百味坊”,门面不大,却收拾得干净亮堂。店里卖的腊肉拼盘、熏鸡、腊鱼,都是用生计坊的家禽牲畜做的,肉质鲜嫩,咸香入味。因用料实在、味道地道,开业没几日便座无虚席,百姓们排队等着买,连宫里的内侍都常来光顾。
老兵们拿着卖家禽和腊肉的钱,一个个红光满面。有个断了手指的老兵,捧着沉甸甸的钱袋,哽咽道:“这辈子没想过,咱这些废人还能靠自己挣下家业……”
灵溪站在店外,看着往来的食客,又望向不远处热闹的生计坊,嘴角扬起满足的笑。日子就像这锅里炖着的腊肉,慢慢熬,总会越来越香。
这段内容是否符合你的期待?若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