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深处,一座被重兵层层把守的密室里,火光昼夜不息。少府遴选的百余名顶尖工匠围着灵溪绘制的图纸,屏息凝神地钻研着。蒙恬一身铠甲,立于密室入口,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往来的每一个人——秦始皇下了死令,此间事,若有半点泄露,在场者无论尊卑,一律腰斩。
最先试制的是马镫。工匠们按图纸上的铁料配比熔炼、锻造,再将打磨光滑的踏板与坚韧的皮革系带相连。三日后,第一对马镫制成,蒙恬亲自挑选了军中最善骑射的骑士试乘。
骑士翻身上马,双脚稳稳踏入马镫的瞬间,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以往纵马冲锋时,需时时紧绷腰腿之力以防坠马,此刻足尖借力,竟能稳稳坐于鞍上,挥起长戈时也添了三分力道。“大人!此物神了!”骑士策马奔出数里,回来时满面激动,“有这马镫,冲锋时稳如磐石,射箭也准了不少!”
蒙恬当即上书,奏请批量锻造马镫,装备全军。秦始皇阅后龙颜大悦,朱批“速办”二字,一时间,关中各铁器工坊都接到了加急订单,马镫的金属光泽,很快便出现在大秦铁骑的马鞍两侧。
与此同时,自行车的试制也有了进展。工匠们用坚韧的枣木做车架,精铁打造链条与齿轮,反复调试咬合的松紧度。半个月后,第一辆自行车组装完成。扶苏亲自试骑,双脚蹬动踏板,车轮便缓缓转动,虽起初有些摇晃,熟悉片刻后竟能平稳前行,绕着密室旁的空地骑了一圈又一圈,连呼“奇妙”。
“此物无需草料,轻便易携,传令兵骑着它传递消息,比快马还灵活!”扶苏兴奋地对蒙恬说,“寻常百姓用来代步、运些轻便货物,更是方便。”很快,一批自行车被送到驿道驿站试用,果然比驿马更省人力,消息传递效率竟提高了近一倍。
而最让人紧张的枪支试制,却屡屡碰壁。火药的配比看似简单,硝石、硫磺、木炭的干湿程度、颗粒大小稍有偏差,便要么威力不足,要么炸膛伤人。有工匠不慎被火药灼伤,却咬着牙不肯退下,只说“能为大秦造此神物,伤了也值”。
灵溪得知后,悄悄将一份更精细的火药提纯法子通过扶苏传给蒙恬——那是她从空间里的资料中翻出的细节,标注了如何去除硝石中的杂质,如何控制木炭的燃烧程度。有了这份补充,工匠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三个月后,密室里传出一声震耳的巨响,惊得外围的士兵握紧了兵器。蒙恬冲进去时,只见工匠们围着一支铁管欢呼,地上躺着一块被击穿的铁甲,窟窿边缘焦黑。“成了!大人,第一支枪成了!”为首的老工匠捧着那支还带着余热的枪支,手抖得像筛糠,眼中却闪着泪光。
消息传到章台宫,秦始皇正与扶苏议事,闻言猛地一拍案几,竟将案上的青铜爵震倒在地。他不顾仪态地起身踱步,良久,才哑声道:“传朕旨意,封锁骊山方圆百里,所有参与试制的工匠,世代居于密室周边,由秦军护卫,薪俸加倍,但其家人……需迁入咸阳为质。”
这是帝王的权衡,既要护住这足以颠覆乾坤的利器,也要防患于未然。
扶苏退出章台宫时,夕阳正沉,染红了半边天。他望着骊山的方向,心中清楚,从马镫到枪支,灵溪带来的不仅是器物的革新,更是一个时代的加速。而这加速背后,是荣耀,或许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沉重。
他回到府邸,灵溪正坐在灯下翻看桑蚕的生长记录。见他回来,她抬头一笑:“看你神色,是有好消息?”
扶苏走过去,将她揽入怀中,声音低沉:“马镫成了,自行车能用了,枪……也成了。只是父皇下令,要严守秘密。”
灵溪靠在他胸口,轻声道:“秘密总有揭开的一天,只希望那时,这力量能护佑百姓,而非带来灾祸。”
扶苏紧了紧手臂,目光坚定:“有我在,定不会让它走入歧途。”
夜色渐深,密室的火光依旧亮着,映照着大秦悄然转动的命运齿轮。
这段后续是否符合你的期待?若有其他想法,可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