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中心的骨骼实验室里,沈松遥穿着白大褂,戴着放大镜,正将骸骨的骨骼一一摆放在解剖台上,试图还原成完整的人体骨架。颅骨上的凹陷性骨折格外显眼,她用尺子测量着骨折的深度和范围,眉头微蹙。
“沈姐,碳十四测年结果出来了,死亡时间大概在六年前,也就是2018年的9月到10月之间。”小陈拿着报告走进来,“另外,土壤层分析显示,骸骨被埋在地下约1.5米深,埋尸时使用的泥土和周围的土壤成分一致,说明埋尸者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
沈松遥接过报告,目光落在颅骨的金属碎片上:“这块碎片检测了吗?是什么材质?”
“检测了,是铸铁材质,表面有防锈涂层,成分和五年前工地常用的羊角锤锤头完全吻合。”小陈回答,“也就是说,凶器很可能是一把羊角锤。”
羊角锤、熟悉环境、2018年失踪的女学生——线索逐渐清晰。沈松遥继续检查骨骼,突然在股骨的内侧发现了一道细小的划痕,划痕边缘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不像是埋尸时造成的。
“这里有问题。”她让小陈拿来强光手电,凑近划痕仔细观察,“这道划痕是生前造成的,而且划痕的形态很特殊,像是被某种带有锯齿的工具划伤的,可能是剪刀或者美工刀。”
她又检查了其他骨骼,在肋骨的连接处发现了少量的铅元素残留:“肋骨里有铅残留,虽然含量不高,但很可能是死者生前长期接触含铅物质导致的。比如印刷油墨、劣质化妆品,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
这些发现让沈松遥立刻联系了黄景瑜:“黄队,死者生前可能从事过与含铅物质相关的工作,而且身上有锯齿类工具造成的旧伤。另外,凶器基本确定是羊角锤,埋尸者对学校的环境很熟悉,可能是学校的教职工或者学生。”
黄景瑜接到电话时,正在学校的档案室里翻阅2018年的失踪档案。小林在一旁整理资料,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头儿,查到了!2018年10月,市立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失踪,名叫林晓琳,名字里带‘琳’,年龄19岁,身高161厘米,和骸骨的特征基本吻合!”
“林晓琳?”黄景瑜立刻拿过文件,照片上的女孩扎着马尾,笑容腼腆,脖子上戴着的项链,和现场找到的吊坠款式一模一样,“她的失踪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可疑人员?”
“档案里写着,林晓琳失踪前正在准备美术比赛,经常在学校的画室待到很晚。她失踪后,学校和家长都报了警,但当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案件一直悬着。”小林补充道,“她的家人现在还在本市,我们已经联系他们,让他们来做DNA比对。”
黄景瑜立刻起身:“去美术学院的画室看看,尤其是2018年林晓琳用过的画室,可能会有线索。另外,查一下当时和林晓琳一起准备比赛的同学和老师,看看有没有可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