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侧翼,一支特殊的分队在炮火延伸的瞬间,就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出发了。他们是工兵排雷分队,代号“穿山甲”。与主攻方向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形成鲜明对比,这支队伍的行动几乎没有任何声响,只有雨水打在帆布装备上的细微噼啪声。
带队的是工兵排长王永民,一个三十二岁的甘肃汉子,脸上刻着与年龄不符的沧桑皱纹。他抬手示意队伍停止前进,十二名队员立刻半蹲下来,在泥泞中形成警戒队形。他们的脸上涂满了深绿与黑褐相间的油彩,穿着挂满装备、便于匍匐的作战服,手里拿着探雷针、爆破筒和长长的、用于在雷场中开辟通道的直列装药。
王永民从胸前口袋掏出一张已被雨水浸湿的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情报部门提供的雷区大致范围。但所有人都清楚,实际雷场远比地图上标注的复杂——越军布设雷场素有诡诈之名,常常在标准雷区外设置零散地雷,甚至在已方撤退后还会留下诡雷。
“注意,前方五十米进入疑似混合雷场区域。”王永民的声音低沉而平稳,“按预定计划,分为三个小组,交替掩护前进。记住,我们的任务是开辟两条宽三米的通道,标记后等待步兵通过。不是来逞英雄的,明白吗?”
队员们默默点头,雨水顺着他们的钢盔边缘流下,在满是泥污的脸上冲出几道浅痕。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异常专注。他们知道,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后续数百名步兵兄弟的生路。
王永民做了个前进的手势,第一小组的四名工兵率先出发。他们不像步兵那样快速奔跑,而是以一种缓慢而极富节奏的步伐前进,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仿佛脚下不是泥泞的土地,而是薄薄的冰面。
排头兵是来自四川的李小军,年仅二十岁,却是全排最敏锐的“雷感”拥有者——一种难以言传的对地雷存在的直觉。他手中的69式探雷针如同盲人的手杖,以精确的角度和力度刺入泥土,每次深入不超过五厘米,以免触发压发雷。
“喀嗒。”一声微不可闻的响动从探雷针尖端传来,李小军立刻凝固在原地,举起左拳。整个小组瞬间停止动作,如同被施了定身术。
“疑似72式防步兵地雷,左前方两米。”李小军的声音平静得不像是在报告死亡威胁,而像是在陈述天气。
王永民小心地匍匐上前,雨水顺着他的动作渗入衣领,带来一阵寒意。他接过李小军的探雷针,极其轻柔地在周围探查。几分钟后,他确认了地雷的类型和位置——一枚中国制造的72式防步兵地雷,显然是早年援助越南的物资,如今却被用来对付曾经的同志。
“继续警戒,我来处理。”王永民从工具袋中取出排雷工具,动作娴熟得如同外科医生准备手术。
其他队员立刻散开,形成警戒圈,枪口对外,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雨幕中的树丛和弹坑。雨水模糊了视线,但无人敢眨眼——越军常常在雷场周围布置狙击手,专门瞄准排雷的工兵。
王永民趴在泥水中,轻轻拨开地雷上方的浮土和杂草,露出那圆形的、致命的金属外壳。他的呼吸变得极轻极缓,手中的工具稳稳地寻找到地雷的引信装置。拆除72式对他而言并不困难——这种地雷的结构他闭着眼睛都能描绘出来。但问题在于,越军工兵常常会对地雷进行改装,设置反拆除装置。
“大刘,给我一面小镜子。”王永民低声道。
副排长刘志强从工具包中取出一面牙医用的那种小镜,小心地递到王永民手中。王永民利用镜子的反射,仔细检查地雷底部,果然发现了一根几乎看不见的细铜丝——如果直接拆除引信,这根铜丝会被拉断,触发另一个隐藏的爆炸装置。
“诡雷。”王永民轻声道,声音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专业性的确认。
队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雨中排雷本就困难,拆除诡雷更是对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王永民思考了片刻,从工具包中取出一段细铁丝和一个小夹子。他的动作极其缓慢而精确,雨水顺着他的手臂流下,但他持工具的手没有丝毫颤抖。十分钟后,随着一声轻微的“咔嗒”声,诡雷装置被成功解除。
“安全。”王永民长出一口气,这才感觉到后背已被冷汗和雨水完全浸透。他将拆除的地雷小心地放在一旁,准备后续集中销毁。
队伍继续前进,速度缓慢得令人焦虑。每一米的前进都需要数分钟的仔细探查和可能出现的排雷作业。雨水越来越大,雷场变得泥泞不堪,这增加了排雷的难度——泥水可能掩盖地雷的触发装置,也可能使探雷针错过细微的金属反应。
第二小组接替第一小组前进,排头兵换成了山东大汉赵铁柱。他的探雷风格与李小军截然不同,更加稳重有力。走出约十米后,他突然停下,眉头紧锁。
“不对劲。”赵铁柱低声道,“地下有空洞感。”
王永民立刻上前,用探雷针在赵铁柱指示的区域轻轻探查。果然,在约三十厘米的土层下,探雷针遇到了空洞。他小心地清除表层泥土,露出了一块伪装巧妙的木板。
“地道入口?”刘志强猜测道。
王永民摇摇头,示意大家后退。他仔细观察木板周围的泥土,发现了几处不自然的痕迹。凭借多年工兵的经验,他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木板下方可能连接着引爆装置,一旦移动木板,就会触发大威力爆炸。
“不是通道,是陷阱。”王永民得出结论,“绕行。”
队伍小心地绕过这个区域,在雷场中寻找相对安全的路径。雨水中,每个人的体力都在迅速消耗。寒冷、潮湿和持续的精神紧张开始侵蚀他们的意志。
第三小组接替前进时,意外发生了。年轻工兵陈浩在跨越一个弹坑时,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向前扑去。在倒地的瞬间,他感觉到右脚踩下的地方传来了不自然的阻力——那是压发雷特有的感觉。
“别动!”王永民和几名老兵几乎同时喊道。
陈浩僵在原地,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保持着向前倾倒的姿势,右脚下踩着的很可能是一颗地雷。雨水打在他的脸上,与冷汗混合在一起,顺着下巴滴落。
“我...我踩到了...”陈浩的声音颤抖着,眼中充满了恐惧。
“保持姿势,不要移动脚部,不要改变压力。”王永民的声音异常冷静,他小心地靠近陈浩,其他队员立刻散开警戒。
王永民趴在泥水中,轻轻清除陈浩右脚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被一点点拨开,一枚苏制PMN防步兵地雷显露出来。这种地雷装药量大,足以炸断一条腿,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PMN,全压发,无保险。”王永民简单通报情况,声音里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但心中却是一沉。这种地雷结构简单粗暴,几乎没有拆除的可能,通常只能就地引爆或由工兵自我牺牲。
陈浩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他的呼吸变得急促,眼泪开始在眼眶中打转:“排长,我...我还没娶媳妇呢...”
“别废话,保持稳定。”王永民打断他,大脑飞速运转思考解决方案。直接引爆意味着暴露位置,可能招致越军火力打击;而让陈浩抬脚,则几乎必然导致他重伤或死亡。
刘志强匍匐过来,观察情况后低声道:“可以用多个沙袋压住,试试看能否替代他脚部的压力。”
王永民摇摇头:“PMN的触发压力很小,沙袋的重量难以精确控制。而且转移过程中稍有偏差就...”
突然,李小军轻声说:“排长,我有个想法。用我们的直列装药,在侧面引爆,利用冲击波可能使地雷的击发装置暂时失效,给我们几秒钟转移时间。”
王永民皱起眉头:“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风险极大。冲击波可能直接触发地雷,也可能只是部分失效,转移过程中仍然可能爆炸。”
“总比没有希望好。”陈浩咬牙道,脸上浮现出一种决然的神色,“排长,试试吧,我信得过弟兄们。”
王永民看着陈浩年轻而坚定的脸庞,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迅速布置任务:一组人在周围警戒,防止越军趁机袭击;另一组人准备直列装药;第三组人准备在引爆后迅速冲上来带走陈浩。
李小军小心地在距离陈浩右脚约一米五的地方布置直列装药,计算好引爆方向和冲击波范围。所有人员退到安全距离,只留下王永民和刘志强在陈浩身边。
————
消息
【剧本】《黑红》已完结,欢迎欣赏、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