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辩论赛的消息一公布,立刻在伊莎贝尔学院掀起了一阵热潮。毕竟能代表学院出战,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能在名校教授和企业高管面前露脸,对未来的升学或就业都大有裨益。
莫兮月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她选的辩位是自由人——这个位置不需要提前准备太多陈词,却需要极强的临场反应和逻辑思辨能力,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对方的漏洞,给予致命一击,最适合制造冲突和话题。
报名截止后,学院进行了内部选拔。莫兮月凭借着犀利的言辞和出其不意的角度,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了校队,与另外三名高年级学生组成了伊莎贝尔学院的参赛队伍。
校队的队长是个名叫沈然的高三学姐,逻辑清晰,沉稳冷静,主攻一辩陈词;二辩是个戴眼镜的男生,叫周子昂,擅长数据罗列和案例分析;三辩则是个性格活泼的女生,林晓晓,反应快,擅长煽动气氛。
初次合练时,沈然看着莫兮月,语气带着几分审慎:“莫兮月,我看过你的选拔视频,你的风格很犀利,但辩论赛不是单打独斗,需要配合。接下来的训练,希望你能收敛一下锋芒,跟大家步调一致。”
莫兮月靠在椅背上,指尖转着笔,漫不经心地说:“学姐放心,我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她的目标是赚取情绪值,但也没打算拖团队后腿——毕竟只有赢了比赛,才能走到更高的舞台。
接下来的两周,校队进入了紧张的集训期。每天放学后,四个人都会准时出现在辩论社的活动室,从立论到驳论,从自由辩论到总结陈词,一遍遍打磨着战术。
莫兮月的存在,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彻底打破了校队原本的节奏。她从不按常理出牌,总能从刁钻的角度切入问题,有时甚至会突然反驳队友的观点,逼得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理论的漏洞。
“莫兮月,你这观点太极端了!”周子昂拿着资料,皱着眉反驳,“‘科技发展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疏离’,这根本不符合实际,现在的社交软件难道不是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吗?”
“拉近的是距离,还是滤镜后的虚假?”莫兮月抬眸,眼神锐利,“你以为在朋友圈点赞就是亲密?在群聊里发表情包就是互动?不过是把现实中不敢说的客套,搬到了虚拟世界里重复上演而已。科技给了我们‘在场’的错觉,却让我们失去了‘在场’的真诚。”
她的话像一把刀,精准地戳中了现代人社交的痛点。周子昂张了张嘴,竟一时语塞。
沈然看着两人的争论,若有所思。莫兮月的观点虽然极端,却带着一种刺破表象的力量,或许……真的能成为队伍的秘密武器。
林晓晓则眼睛发亮,凑到莫兮月身边:“兮月,你也太厉害了吧!刚才那段话要是说给评委听,肯定能炸场!”
莫兮月勾了勾唇角,没说话。她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叮!检测到周子昂的不服与深思,情绪值+15】
【叮!检测到林晓晓的崇拜与兴奋,情绪值+20】
【叮!检测到沈然的考量与认可,情绪值+10】
集训期间,闾诺和梦星雨也偶尔会出现在辩论社附近。闾诺依旧对莫兮月没好脸色,每次看到她和队友讨论得热火朝天,都会冷哼一声,拉着梦星雨转身就走。
梦星雨则显得有些复杂。她其实也对辩论赛感兴趣,却因为担心自己口才不好而不敢报名。看着莫兮月在辩论场上挥洒自如的样子,她心里既有嫉妒,又有一丝隐秘的羡慕。
“诺,你说……莫兮月真的能代表学院赢吗?”一次路过活动室时,梦星雨忍不住问。
闾诺皱眉:“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歪理,有什么好得意的?我看她迟早要搞砸。”话虽如此,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活动室里那个侃侃而谈的身影,眼神复杂。
【叮!检测到闾诺的嘴硬与关注,情绪值+25】
【叮!检测到梦星雨的羡慕与纠结,情绪值+15】
而易缘楚和慕宣,则成了辩论社的“常客”。易缘楚会带着笔记本,安静地坐在角落,记录着莫兮月的论点,偶尔还会在休息时提出一两个尖锐的问题,帮她完善逻辑;慕宣则依旧沉默,只是会在莫兮月口渴时,恰到好处地递上一瓶水,或者在她因为争论而脸红时,递上一张纸巾,不多说一个字,却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她的需求。
莫兮月对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易缘楚的“指导”,她会认真听取,偶尔还会反驳几句,一来二去竟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默契;对慕宣的“关照”,她则照单全收,有时会抬眸对他笑一笑,换来对方一个微不可察的颔首。
【叮!检测到易缘楚的欣赏与探究,情绪值+30】
【叮!检测到慕宣的隐晦关注,情绪值+20】
转眼间,到了跨校辩论赛的初赛日。
比赛在星兰市的市立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市八所高中的队伍齐聚一堂。伊莎贝尔学院的第一个对手,是市重点高中星兰一中——去年的亚军队伍,以逻辑严密、打法稳健著称。
抽到辩题的那一刻,沈然的脸色微微一沉。他们抽到的是反方,辩题是“青春偶像的负面新闻对青少年成长利大于弊”。
“这题也太不利了……”周子昂看着辩题,愁眉苦脸,“正面说都怕被骂,何况是反方?”
林晓晓也没了往日的活泼:“难道我们要跟评委说,看偶像塌房有助于青少年成长?这也太离谱了吧!”
莫兮月却笑了笑,指尖在辩题卡上敲了敲:“离谱才好。越离谱的辩题,越容易出其不意。”
她顿了顿,看向三人:“我们不纠结‘负面新闻’本身的对错,而是换个角度——青少年成长最需要什么?是认清现实的能力,是建立独立判断的意识。青春偶像的负面新闻,恰恰是打破‘完美滤镜’的锤子,让他们明白‘偶像也是人’,甚至是‘偶像可能不如普通人’。这种认知的崩塌与重建,难道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沈然眼睛一亮:“对!我们可以把‘负面新闻’定义为‘祛魅’的过程,强调其对青少年独立人格培养的作用!”
周子昂也反应过来:“我可以找些心理学案例,证明过度沉迷完美偶像会导致青少年自我认知偏差,而负面新闻反而能起到矫正作用!”
林晓晓拍了下手:“那我负责煽动气氛,把‘成长需要代价’这个点打出去!”
原本不利的局面,在莫兮月的点拨下,瞬间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