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接手秦国这摊家业时,刚满十三岁,放在现在刚够上初中,却要管一个占地千里、兵强马壮的“跨国集团”。那会儿秦国早不是秦孝公时的“创业公司”了,经过商鞅变法、惠文王拓土、昭襄王攒家底,早已是战国七雄里的“行业龙头”,但架不住内部有“资深老员工”吕不韦把持朝政,外部六国还在搞“联盟抗秦”,用职场黑话讲,就是“内有山头,外有竞品”,开局就是“地狱难度的管理层斗争副本”。
这时候的嬴政,表面上是秦国“法定代表人”,实则连盖章的权力都被吕不韦攥着。吕不韦还给他整了出“仲父辅政”的戏码,明着是帮衬,暗着是把他当“吉祥物”。更离谱的是,吕不韦还把自己的门客嫪毐包装成“假太监”送进宫,跟嬴政他妈赵姬搅到一起,最后竟闹到嫪毐自称“假父”,还想立自己的私生子当“继承人”——这哪是辅政,分明是想“鸠占鹊巢”。
嬴政憋着一口气,从十三岁忍到二十一岁,亲政那天没搞“就职典礼”,直接上演“雷霆手段”。嫪毐带着一群乌合之众想搞“宫廷政变”,结果被嬴政派去的禁军按在地上摩擦,最后被车裂示众,连他那两个私生子也被“打包处理”。收拾完嫪毐,嬴政转头就对吕不韦“客气”起来:“仲父劳苦功高,不如去河南养老?”吕不韦刚到河南,又收到嬴政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全是“你活着我不放心”的意思,老吕一看,得,干脆喝毒酒自尽了。
朝里的人吓得腿肚子打颤,私下里传:“新老板这脾气,比函谷关的石头还硬,以后上班可不敢摸鱼了!”嬴政不管这些,亲政第一天就给秦国“管理层”开了个会,主题就一个:“别搞内斗,专心搞‘并购’,六国那六家公司,我全要了!”
第一单并购:韩国——捏最软的柿子,开最快的头
嬴政要搞“六国并购计划”,第一个盯上的就是韩国。倒不是韩国得罪过他,纯粹是韩国太“弱”——地盘最小,兵力最少,还夹在秦国和魏国中间,跟个“夹心饼干”似的,连自家的“核心技术”(弩机制造)都快保不住了,是六国里出了名的“软柿子”。
韩国老板韩王安也知道自己处境危险,早早就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秦国,名义上是帮秦国修水渠,实则想让秦国把钱都砸在工程上,没时间打韩国——这招叫“疲秦计”,跟现在竞品公司派间谍搅黄对方项目一个路数。
结果郑国修渠修到一半,阴谋败露了,秦国大臣们炸了锅,纷纷劝嬴政:“这些外国人没一个好东西,赶紧把他们全赶走!”嬴政本来也火大,可郑国却梗着脖子说:“我是想疲秦,但这水渠修成了,秦国能受益百年,你杀了我,这工程就黄了!”
嬴政一听,觉得有道理——搞并购不能只看眼前,得算长远账。他不仅没杀郑国,还让他接着修渠,最后修成了“郑国渠”,关中平原一下子变成了“沃野千里”,秦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相当于给“并购基金”充了值。至于韩国?嬴政拍了拍韩王安的肩膀:“你派来的人帮了我大忙,我得‘好好报答’你。”
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带着一支军队,浩浩荡荡地开往韩国。韩军连像样的抵抗都没组织起来,都城新郑就被攻破了,韩王安直接成了“阶下囚”。这是嬴政“六国并购计划”的第一单,没费多少力气就成了,跟捏碎个软柿子似的。嬴政收到捷报时,正在咸阳宫吃着烤肉,夹了一块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第一家分店拿下,下一家,赵国!”
第二单并购:赵国——遇上“金牌对手”,玩点“职场阴招”
赵国跟韩国不一样,是六国里的“硬茬”。当年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把赵国军队打造成了“战国特种兵”,尤其是骑兵,战斗力拉满,跟秦国的“重装步兵”能打个五五开。更关键的是,赵国还有个叫李牧的“战神级CEO”,这人打仗从来不用“常规操作”,打匈奴时用“诱敌深入”把匈奴人坑得哭爹喊娘,打秦国时又用“坚壁清野”跟王翦耗了好几年,是嬴政并购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嬴政第一次打赵国,派的是桓齮(yǐ)当“项目经理”。桓齮也是个狠人,一上来就打下了赵国的平阳、武城,杀了赵将扈辄,还坑杀了十万赵军——这战绩放在平时够吹一辈子了,可遇上李牧,立马歇菜。李牧带着赵军在宜安摆开阵势,跟桓齮玩“防守反击”,最后把秦军打得丢盔弃甲,桓齮差点没跑回来。嬴政气得把茶杯摔了:“李牧这小子,跟我玩阴的是吧?”
第二年,嬴政换了个“项目经理”,派王翦去打赵国。王翦是秦国“开国元勋级”的老将,打仗稳得一批,知道李牧不好惹,没敢硬刚,就跟赵军在边境上“耗着”,每天喝酒下棋,跟来度假似的。李牧也不傻,你不打我也不打,就这么“僵持”着,跟职场上两个高手互相摸底一样。
嬴政一看,这不行啊,耗到猴年马月去?他眼珠子一转,想起了“职场阴招”——搞“公关战”。他派了个叫顿弱的“说客”,带着一大箱黄金,偷偷跑到赵国都城邯郸,找到了赵国的权臣郭开。郭开是个出了名的“贪财鬼”,见了黄金眼睛都直了。顿弱凑到他耳边说:“只要你帮我们搞掉李牧,这些黄金都是你的,以后秦国还保你富贵。”
郭开一听,立马拍胸脯答应。他回到宫里,就跟赵王迁(这会儿赵国老板换成了赵王迁)说:“大王,李牧要反了!他跟秦军僵持这么久,就是故意不打仗,想跟秦国勾结,把赵国卖了!”赵王迁是个出了名的“糊涂蛋”,一听这话,立马信了,派使者去前线,要撤了李牧的兵权。
李牧气得差点吐血:“我在前线拼命,你们在后方捅刀子?”他不想交兵权,结果被赵王迁安了个“抗命”的罪名,直接杀了。赵国士兵听说李牧死了,哭得稀里哗啦,士气一下子跌到底——这就好比公司把最能干的CEO开了,员工能有心思干活吗?
王翦一看机会来了,立马下令进攻。没了李牧的赵军,跟没了头的苍蝇似的,不堪一击。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被活捉。有意思的是,赵王迁被押到咸阳后,嬴政没杀他,而是把他流放到房陵的深山里。赵王迁每天对着大山哭,还写了首《山水》诗,抱怨自己昏庸,可再后悔也晚了——职场上选错了人,信错了话,就是这个下场。
第三单并购:魏国——挖条“水龙”,冲垮最老的“百年老店”
灭了赵国,嬴政把目光投向了魏国。魏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是“战国老字号”,当年魏文侯时期,重用李悝、吴起,搞变法、练魏武卒,是第一个称霸的国家,相当于“行业开山鼻祖”。可到了战国后期,魏国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地盘被秦国、赵国、楚国抢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及周边一小块地方,跟个“缩水的百年老店”似的。
但魏国也有个“杀手锏”——大梁城。这城修得跟个“铁桶”似的,城墙又高又厚,还挖了很深的护城河,秦军打了好几次都没打下来。嬴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bēn)去打魏国,王贲是个“技术流”将领,不像他爹那么稳,喜欢搞“奇招”。他围着大梁城转了好几圈,盯着护城河看了半天,突然拍了拍脑袋:“有了!”
大梁城旁边有两条河,一条是黄河,一条是鸿沟。王贲让人挖了条水渠,把黄河和鸿沟的水引到护城河里,然后接着挖,把护城河的水引向大梁城——这招叫“水攻”,跟现在用大水冲垮对手的厂房一样。
刚开始,魏国人还不当回事,觉得“不就是涨点水吗?我们的城墙结实着呢!”可没想到,王贲一挖就是三个月,大水越积越多,把大梁城的城墙泡得发软,最后“轰隆”一声,城墙塌了一大片。秦军顺着缺口冲进去,魏国国君魏王假没办法,只好光着膀子,牵着羊,出城投降——这是古代国君投降的“标准姿势”,表示自己就是对方的“猎物”。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嬴政收到消息时,正在看魏国的“公司档案”,笑着说:“百年老店又怎么样?跟不上时代,照样被淘汰。”不过,嬴政对魏国还是有点“敬畏”的,毕竟魏国出了不少人才,像商鞅、张仪、范雎,都是从魏国跑出去的,最后帮秦国强大起来。嬴政叹了口气:“魏国这是把‘人才输送基地’,可惜自己不会用。”
第四单并购:楚国——年轻人“吹牛皮”,老将军“稳准狠”
灭了魏国,下一个就是楚国。楚国是六国里“地盘最大”的国家,从长江上游一直到下游,占了大半个南方,相当于“区域性巨头”。楚国的军队也多,号称“百万之师”,虽然战斗力不如秦军,但架不住人多,跟“人海战术”似的。
嬴政开会讨论怎么灭楚,先问年轻将领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李信刚打了几场胜仗,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拍着胸脯说:“二十万!足够了!”嬴政又问老将王翦:“老将军觉得呢?”王翦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说:“至少六十万,少一个都不行。”
嬴政一听,乐了:“老将军年纪大了,胆子怎么变小了?李信年轻有为,就听他的!”王翦一看嬴政不信自己,干脆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想回家养老。”嬴政也没拦着,就让王翦退休了,派李信带着二十万兵去打楚国。
李信一开始打得挺顺,拿下了楚国的平舆、寝丘,还占领了楚国都城寿春的门户鄢郢(yān yǐng)。可他犯了个“职场新人常犯的错”——太骄傲了。他觉得楚军不堪一击,就分兵去打别的地方,结果被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爷爷)抓住机会,来了个“迂回包抄”,把秦军的后路断了。
项燕带着楚军跟秦军打了三天三夜,秦军死伤惨重,李信带着残兵一路跑回秦国,连自己的副将都丢了。嬴政气得差点把宫殿拆了,这才想起王翦的好,赶紧派人去请王翦出山。
王翦也是个“老狐狸”,知道嬴政这会儿急了,就提了个条件:“要我出山可以,六十万兵,一个不能少,而且我还得要良田、美宅、金银珠宝,给我的子孙后代留点家产。”嬴政一听,有点纳闷:“老将军还缺这些?”王翦笑着说:“我替大王打仗,要是不贪点财,大王还以为我有二心呢!”嬴政哈哈大笑,立马答应了。
公元前224年,王翦带着六十万兵出发了。这六十万兵,相当于秦国一半的“家底”,嬴政亲自送到灞上,临走前还拍了拍王翦的肩膀:“老将军,全靠你了!”王翦也不客气,带着兵到了楚国边境,不是立马进攻,而是扎营、做饭、练兵,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跟士兵们扔石头、比力气,跟来度假似的。
项燕带着楚军在对面扎营,一看秦军不进攻,也不敢动,就这么跟秦军耗着。耗了几个月,楚军将士们都快憋疯了,觉得秦军就是来“混日子”的,慢慢放松了警惕。项燕一看,觉得再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就下令撤军,想换个地方驻扎。
就在楚军撤军的那天夜里,王翦突然下令:“全军出击!”秦军将士们憋了几个月的劲儿,一下子全爆发出来,跟饿狼似的扑向楚军。楚军毫无防备,被打得落花流水,项燕也在乱军中被杀。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嬴政收到捷报时,正在跟李斯讨论“统一度量衡”的事,笑着说:“姜还是老的辣,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
第五单并购:燕国——“荆轲刺秦”搞砸了,顺带灭了“偏远分公司”
燕国是六国里“最偏远”的国家,在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一带,跟秦国隔着赵国,本来没那么快被灭。可燕国老板燕王喜,干了件“脑子进水”的事,直接把嬴政的怒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这件事就是“荆轲刺秦”。当时赵国刚被灭,燕王喜吓得睡不着觉,觉得秦国下一步就该打燕国了。他的太子丹,早年在秦国当过质子,跟嬴政也算“老熟人”,可两人关系并不好。太子丹想不出别的办法,就找了个叫荆轲的“刺客”,让他带着燕国的“督亢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以“求和”的名义去秦国,趁机刺杀嬴政。
荆轲也是个“狠人”,为了让嬴政相信,真的把樊於期的人头砍了,还把匕首藏在地图的最里面——这就是“图穷匕见”的由来。到了咸阳宫,荆轲捧着地图献给嬴政,嬴政越看越高兴,可地图展到最后,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一把抓住嬴政的袖子,举着匕首就刺。嬴政吓得魂都飞了,使劲一扯,袖子都扯断了,然后绕着柱子跑。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懵了,手里没兵器,只能喊“大王快跑”;旁边的侍卫们没嬴政的命令,也不敢上殿。最后还是一个叫夏无且的太医,扔了个药箱砸中了荆轲,嬴政趁机拔出佩剑,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倒在地上,把匕首扔向嬴政,没扔中,最后被侍卫们乱刀砍死。
嬴政吓出一身冷汗,缓过神来后,气得暴跳如雷:“燕国这是找死!”他立马派王翦、辛胜带着大军去打燕国。燕军本来就弱,哪里挡得住秦军?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带着太子丹逃到了辽东(今辽宁一带)。
嬴政还不罢休,派人去跟燕王喜说:“把太子丹的头给我,我就暂时不打你。”燕王喜也是个“狠爹”,为了保命,真的把太子丹杀了,把人头送给了嬴政。可这也只是延缓了灭亡的时间,公元前222年,王贲带着秦军打到辽东,活捉了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嬴政看着太子丹的人头,冷笑着说:“想跟我玩阴的?我玩阴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呢!”不过,“荆轲刺秦”这事儿,也给嬴政留下了心理阴影,后来他变得越来越多疑,连身边的人都不信任——毕竟,谁被人拿着匕首追过,都会有后遗症。
第六单并购:齐国——坐山观虎斗,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六国里最后一个被灭的,是齐国。齐国跟秦国隔着韩、赵、魏三国,本来是“最安全”的国家,而且齐国当年也是“战国七雄”里的“富二代”,海边有盐场,地里有粮食,经济实力雄厚,要是早点跟其他国家联手抗秦,说不定还能跟秦国掰掰手腕
可齐国的老板齐王建,是个出了名的“佛系君主”,或者说,是个“糊涂蛋”。他觉得秦国离自己远,打不到自己,就一直“坐山观虎斗”,看着秦国灭韩、赵、魏、楚、燕,不仅不帮忙,还跟秦国搞“友好往来”,每年给秦国送礼物,跟现在“竞品公司互祝福”似的。
齐国的大臣们也有不少“投降派”,比如丞相后胜,早就被秦国收买了,每天跟齐王建说:“秦国是友好国家,不会打我们的,我们不用练兵,不用备战,好好过日子就行。”齐王建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真的不练兵、不修城墙,连军队都解散了不少——这就好比公司知道竞品要打过来了,却把保安队给裁了,还把大门敞开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着秦军,从燕国南下打齐国。齐军早就没了战斗力,秦军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就打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这才慌了,赶紧派使者去秦国求和,可嬴政根本不搭理他——六国都灭得只剩你一个了,现在求和,早干嘛去了?
后胜这时候还在旁边劝齐王建:“大王,降了吧,秦国说了,只要您投降,还能给您封个侯,有吃有喝的。”齐王建走投无路,只好开城投降。就这样,六国里最后一个“竞争对手”,没费一兵一卒就被秦国“并购”了。
嬴政收到消息时,正在咸阳宫的露台上喝酒,他举起酒杯,对着东方遥遥一敬:“六国归一,天下尽在我手!”说完,一饮而尽。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1年灭齐,整整九年,嬴政终于把六国这六家“竞品公司”全吞了,完成了“天下大一统”的伟业——这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商业史上最震撼的“并购案”。
可齐王建的结局并不好。嬴政没给他封侯,而是把他流放到了共地(今河南辉县),还不给粮食,最后齐王建活活饿死在一片松树林里。老百姓听说了,都骂他“糊涂”:“好好的一个齐国,被你折腾没了,饿死也是活该!”齐王建到死都没明白,职场上哪有什么“永远的安全区”,坐山观虎斗的人,最后往往会变成别人嘴里的“虎食”。
并购之后:给“天下集团”搞“标准化改革”
灭了六国,嬴政成了“天下唯一的老板”,可他看着手里的“江山版图”,却犯了愁——这六家公司以前各搞各的,规矩全不一样,就跟现在收购了六家不同国家的公司,语言、货币、制度全不互通,管理起来一个头两个大。
比如文字,秦国用大篆,赵国用古文,楚国用鸟虫书,写出来的字差别大得很,李斯给嬴政递上一份赵国的奏折,嬴政看了半天,跟看“天书”似的:“这写的啥?给我翻译!”再比如货币,韩国用布币,赵国用刀币,楚国用蚁鼻钱,老百姓跨个省买东西,还得先换钱,比现在出国换外汇还麻烦。还有马车,六国的车轮间距不一样,秦国的马车到了赵国,车轮直接卡在车道里,动弹不得——这哪是“天下一统”,分明是“天下一团乱麻”。
嬴政一拍桌子:“全改!搞标准化!”他让李斯牵头,搞了一套“天下集团管理制度”,核心就三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先说书同文。李斯把秦国的大篆简化成“小篆”,规定全天下都得用这个字,还派人到各地去教老百姓写小篆。以前六国的文人,写文章得学六种文字,现在好了,只要会写小篆,走到哪都能看懂——这就好比全公司统一用一种办公软件,再也不用愁文件打不开了。
再说说车同轨。嬴政规定,全天下的马车车轮间距,都得是六尺(相当于现在的1.38米),还让人把各地的道路都修得一样宽。这下好了,秦国的马车从咸阳出发,能一路跑到临淄,再也不用中途换车了——相当于给“天下集团”修了一套“统一标准的高速公路”。
最后是统一度量衡。嬴政规定,重量用“石、钧、斤、两”,长度用“丈、尺、寸”,体积用“斛、斗、升”,还让人做了一批“标准度量衡器”,送到各地去,谁要是敢用私制的秤,就按“欺君之罪”办。以前卖菜的老太太,在秦国称一斤菜是十六两,到了楚国就变成了十二两,现在好了,全天下的“一斤”都是十六两,再也不怕被坑了——相当于给“天下集团”搞了一套“统一的计量标准”,杜绝了“缺斤短两”的猫腻。
除了这些,嬴政还搞了“统一货币”,规定全天下都用秦国的“半两钱”,圆形方孔,又好带又好认,老百姓再也不用换钱换得头疼;他还把天下分成三十六郡,每个郡派“郡守”和“郡尉”,一个管行政,一个管军事,直接对他负责——这就好比给“天下集团”设了三十六个分公司,经理和保安队长都由总公司任命,再也不怕“分公司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