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站在田埂上,看着几个老农围着曲辕犁打转,眼里满是惊奇。这犁是他根据笔记画了图纸,让当地铁匠仿制的,比旧式犁轻便省力,翻土效率能提高一倍。
“试试?”他朝老农们扬了扬下巴。
一个经验最足的老农犹豫着握住犁柄,试着往前推了推,随即眼睛一亮:“真、真省力!这玩意儿可比咱家那老犁好使多了!”
周围的人顿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构造,扶苏耐心解释,偶尔拿起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声音不大,却总能让人听明白。
不远处的空地上,几个士兵正按他说的法子“洗煤”——用清水反复冲洗煤粉,去除杂质。起初还有人嘀咕“好好的煤为啥要泡水”,可当看到洗过的煤块燃烧时烟更少、火力更旺,连负责军需的小吏都凑过来请教:“公子,这法子要是推广开,军营里的取暖做饭都能省一半煤!”
扶苏点点头,又让人把带来的土豆和玉米种子分下去:“这两种作物耐旱,产量高,先在村边试种,记得多浇水,勤除草。”他特意挑了几户细心的农户,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催芽、下种,连间距多少都标得清清楚楚。
旁边的张苍捧着竹简,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时不时抬头看看扶苏的身影,心里越发笃定——这位“陛下”虽年轻,却比传闻中更懂民生。从改良农具到新作物,桩桩件件都切中要害,哪里像是深宫长大的君主,倒像是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的老农。
“这些法子,都要记下来,呈报咸阳。”扶苏忽然回头对他说,语气依旧平淡,“让各地都学着做,秋收时,朕要看到成效。”
“臣遵旨!”张苍连忙应下,笔尖在竹简上飞快滑动,心里却在想:若是真能推广开,大秦的粮仓怕是要堆不下了。
夕阳西下时,田埂上还热闹着。老农们推着新犁来回试,孩子们围着装土豆种子的袋子好奇地看,连最寡言的铁匠都凑过来,想再问问犁头的锻造技巧。扶苏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袖中的玉佩似乎微微发烫。
或许,比起在史书里读“民以食为天”,不如亲手把种子埋进土里,看着它们生根发芽。他想,父皇若是看到这景象,或许也会露出几分赞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