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将高一(1)班的
教室切割成明暗交错的空间,空气里漂浮着细
小的尘埃,伴随着语文老师平稳的讲课声。
“《哦,香雪》这篇小说,通过铅笔盒这个意
象,展现了乡村少女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这份向往是纯粹的,不掺杂质的……”语文老
师的声音温和,却像隔着一层玻璃,无法穿透
王聿则构筑的心防。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
无意识地转动着那支沉甸甸的黄铜钢笔,目光
落在窗外一只孤独盘旋的鸟上。
“王聿则。”
一个清晰冷静的声音切断了她的走神。不是语
文老师,而是坐在教室后排,如同沉默礁石般
听课的班主任——赵秉筝。
全班的目光瞬间聚焦。
王聿则转回头,对上赵秉笋那双仿佛能洞悉一
切的眼睛。赵秉筝来听语文课,本身就是一个
信号。
“请你谈谈,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是否包含
了一丝虚荣心?”赵秉筝的问题像她的人一
样,直接、精准,不带任何冗余情感。
王聿则心念电转。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舞
台。她可以给出一个安全、标准,甚至可以说
是平庸的答案,符合所有人的预期。但那样,
她就不是王聿则了。赵秉等那句“笔的用途,
由执笔人决定”言犹在耳,她岂能退缩?
她放下钢笔,站起身,清冷的声音在安静的教
室里响起:
“我认为,不仅包含,而且这份‘虚荣心’
恰恰是人物最真实、最动人的地方。”
语惊四座。连语文老师都微微盛眉。传统的解
读向来歌颂香雪的纯洁,“虚荣”这个词,太
过刺眼。
王聿则毫不回避赵秉等的目光,继续她的论
述,语速平稳却带着锐利的锋芒:
“文本里清晰地写道,香雪在得到铅笔盒后,
首先想到的是‘骗’母亲说是‘捡’的,她预
感到母亲无法理解这份四十个鸡蛋换来的‘奢
侈’。这份隐满,本身就包含了对于‘物质价
值超出所处环境平均水平’的心虚,而这正是
虚荣心的一种微妙体现。”
“更重要的是,她渴望铅笔盒,不仅仅是为了
学习,更是为了在台儿沟的姐妹们面前,在那
个她用知识构筑的微小世界里,获得一种‘身
份确认’和‘体面’。她用这个来自远方的、
闪闪发光的物件,来对抗现实环境的闭塞与贫
瘠。这种通过外物来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行为,
其内核,难道不正是虚荣吗?”
她顿了顿,掷地有声地总结: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乡村少女符号化、纯化。
却拒绝承认她们内心同样涌动着复杂的人性,
承认香雪有虚荣心,不是玷污她的纯洁,恰恰
是还给她一个血肉之躯。这份虚荣,与她本质
的善良、坚韧并不矛盾,它真实,所以动
人。”
教室里鸦雀无声。她的解读大胆、新颖,甚至
有些离经叛道,但逻辑链条清晰,直指文本细
节,让人一时难以辩驳。同学们面面相觑,既
觉得震撼,又隐隐觉得不安。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赵秉筝。
赵秉筝的脸上没有任何波澜,既无赞许,也无
您意。她只是微微颔首,用她那特有的、平稳
无波的声调说:
“视角独特,文本细读到位,论证过程也展现
了相当的思辨能力。作为一次个人化的文学批
评练习,我可以给你的独立思考打A。”
王聿则心头微微一松,甚至掠过一丝胜利的快
感。看,你也不能否定我的才华。
然而,赵秉等的话没有说完。她话锋一转,如
同最冷静的法官落下法槌:
“但是,作为一堂高中语文课,针对《哦,香
雪》这篇课文的课堂回答,你的结论偏离了教
学大纲设定的‘体会纯美人性和对现代文明向
往’的核心目标。你混淆了学术探讨与课堂规
范的边界,其观点本身,在未经充分引导的公
开场合,也容易引发对经典文本价值的误读和
争议。”
“所以,你的本次课堂表现,实际得分是C。”
“C……”有同学低声惊呼。对一个尖子生,尤
其是心高气傲的王聿则而言,这个分数无异于
公开的羞辱。她脸上的血色褪去,指甲微微掐
进了掌心。
赵秉筝站起身,走到王聿则面前,目光平静却
重若干钧:
“基于‘承担后果’的原则,请你根据高中语
文课堂的学术规范和要求,重写一份八百字的
《哦,香雪》人物形象分析。要求:观点明
确,紧扣文本,且不得越出教学目标设定的框
架。明天放学前,交到我办公室。”
她看着王聿则骤然收紧的下颌线,补充了最后
一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王聿则,你的笔很锋利,这很好。但锋利的
笔,更要知道何时出鞘,为何而书。否则,伤
人也伤己。这就是你这次选择‘出格’解读,
所需要承担的后果。”
说完,赵秉筝不再看她,对语文老师微微点头
示意,便转身离开了教室。
阳光依旧明亮,但王聿则却感到一阵冰冷的室
息。她站在原地,赵秉筝的话语在她脑中回荡
——“承担后果”。她原以为是一场关于观点
对错的辩论,没想到赵秉筝根本不屑于在观点
上与她纠缠,而是直接将她拽回了“规则”的
框架内,用最理性、最无可指摘的方式,给了
她当头一棒。
她低头,看着桌上那支黄铜钢笔,它曾经是她
思想的利刃,此刻却仿佛被套上了一个无形的
枷锁。
笔的战争,第一回合。
她输了。
输得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