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玄幻 

第三十三章:笔记材质的异常检测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

第三十三章:笔记材质的异常检测

实验室的白炽灯发出嗡鸣,将靠窗的工作台照得如同白昼。林辰捏着那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指腹反复摩挲着边缘磨损的烫金纹路,纸张特有的脆感在指尖微微发涩。桌对面的苏芮推过来一杯冒着热气的速溶咖啡,陶瓷杯底与玻璃台面碰撞,发出清脆的一响。

“第三次检测了,”苏芮的指甲在笔记本封面轻轻点了点,浅粉色的甲油蹭过一处暗褐色的污渍,“从纤维结构到油墨成分,连装订线的金属扣都送去做了光谱分析,结果还是一样。”她抬手将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露出白大褂袖口下腕骨处淡淡的青色血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二十世纪中期工艺,纸浆里甚至还能找到当年造纸厂特有的桦树纤维残留。”

林辰没接咖啡,反而将笔记本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泛黄的纸页上,用蓝黑墨水写着几行歪斜的公式,末尾的墨迹洇开一个小小的团,像滴落在宣纸上的泪痕。他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古籍修复室见到的场景——老教授用镊子夹着唐代卷轴的残片,说真正的旧物会呼吸,纤维里藏着时光走过的褶皱。可这本笔记,太平静了,静得像块精心打磨过的假古董。

“你看这里。”他用铅笔尖指着公式旁的空白处,那里有一道极淡的折痕,像是被人反复对折过,“正常纸张经过七十年,折痕处的纤维会断裂发脆,对着光看应该有明显的透光点。但这个——”他将笔记本举到灯光下,折痕处依然是均匀的米黄色,“就像昨天才被折上去的。”

苏芮的眉头拧了起来。她起身从恒温箱里取出一个银色的金属盒,打开时冷气嘶嘶地往外冒。里面躺着几片透明的检测试纸,边缘还沾着未清理干净的荧光粉。“试试这个。”她戴上乳胶手套,用镊子夹起一片试纸,小心翼翼地贴在折痕处,“美国那边新研发的时间指示剂,能和纸张里的碳十四衰变产物产生反应,年份越久,颜色越深。”

试纸贴上的瞬间,林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撞在实验室的玻璃柜上。里面陈列着各种年代的纸张样本,从甲骨文的龟甲片到民国的报纸,标签上的年份像一串倒着走的数字。他看着试纸上的淡绿色慢慢晕开,却在接近折痕时突然停住,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挡住。

“这不可能。”苏芮的声音有些发颤,她猛地摘下手套,抓起笔记本就往显微镜那边跑。载物台被她推得发出刺耳的声响,镜头下的纤维结构清晰可见——那些本该杂乱交错的桦树纤维,在折痕处突然变得整齐划一,像被人用尺子量过一样。

林辰的手机在这时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陈教授的名字。他走到窗边接起电话,窗外的梧桐树影正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像极了笔记里那些被涂掉的字迹。

“小辰,”陈教授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当年保管这本笔记的档案室,1953年夏天着过一场火。所有纸质档案都被烧毁了,唯独这本笔记,据说在火灾后三天被人在废墟里捡到,连封面都没熏黑。”

林辰回头看向工作台,苏芮正用镊子挑起一根从笔记本上取下的纤维,放进盛着试剂的培养皿里。液体瞬间变成了深紫色,这是检测到现代化学胶黏剂的反应。

“还有,”陈教授顿了顿,“火灾那天,档案室的值班员叫老周,后来疯了。他总说看到笔记自己在动,纸页翻开的声音像有人在数数,从一一直数到……”

培养皿里的紫色突然褪去,露出纤维原本的白色。苏芮惊呼一声,林辰转头时,正看见那根纤维在液体里蜷成一个圈,像个未写完的句号。

“数到多少?”林辰追问,手指无意识地抠着窗台上的裂缝,那里积着薄薄一层灰,是昨夜沙尘暴留下的痕迹。

电话那头传来翻文件的沙沙声,接着是陈教授低沉的回答:“数到十三。老周说,数到十三的时候,笔记上会多出一行字,是用烧黑的木炭写的……”

“写的什么?”

“他没说。”陈教授的声音突然变得很轻,“因为每次说到这里,他就开始用头撞墙,嘴里喊着‘纸会吃人’。”

林辰挂了电话,转身时撞翻了桌上的咖啡杯。褐色的液体在笔记本封面上漫开,他慌忙去擦,却发现污渍在接触到封面的瞬间就消失了,像被海绵吸走一样,只留下淡淡的咖啡香。

苏芮已经把检测报告打印了出来,A4纸的边缘被她捏得发皱。“纤维里含有微量的钛白粉,”她指着数据单上的峰值,“这是现代纸张常用的增白剂,五十年代根本没有这种工艺。还有这个——”她指向另一个图表,“装订线的金属扣,成分是铬镍合金,这种配方1980年才出现。”

林辰拿起笔记本,对着光看封面内侧。那里有个模糊的印记,像是被什么东西压过。他忽然想起档案室的老照片,墙上挂着的铁柜上有同样形状的锁孔。1953年的那场火,把铁柜烧得变形,锁孔却完好无损。

“它不是原来的那本。”林辰的声音有些干涩,他翻开最后一页,那里有个用铅笔写的日期:1953年7月13日。墨迹的边缘泛着油光,这是现代墨水才有的特征。“有人仿造了一本,用现代材料,却模仿了当年的工艺。但他们漏了细节,比如这个日期,真正的旧墨水会随着时间氧化发黑,而不是发亮。”

苏芮突然指向笔记本的书脊,那里有一道几毫米长的划痕。“你看这里的木屑,”她用指尖蹭了一点,放在载玻片上,“刚才检测出含有松节油的成分,这是现代木工常用的防腐剂。”她突然笑了一声,带着点自嘲,“我们查了那么多古籍修复的资料,居然忘了看木工手册。”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进来的是物理系的赵教授,手里拿着一个金属探测器。“听说你们在查一本奇怪的笔记?”他把探测器放在工作台上,指示灯立刻开始闪烁,发出滴滴的声响,“我带了个新玩具,能检测到非常规的能量场。”

探测器贴近笔记本时,声音突然变得尖锐,指示灯红得像要烧起来。赵教授慢慢移动探测器,当它经过封面的烫金纹路时,声音戛然而止,指示灯变成了绿色。

“能量场被这层烫金挡住了。”赵教授推了推眼镜,“这不是普通的金箔,里面混了某种磁性物质,形成了一个屏障。”他用小刀刮下一点烫金,放在光谱仪里,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复杂的波形图,“是钕铁硼,一种强磁材料,1983年才发明的。”

林辰忽然想起笔记里夹着的那张书签,是用晒干的银杏叶做的。他翻找时,发现银杏叶的背面有几个极小的针孔,排列成奇怪的图案。“这些针孔,”他用放大镜照着,“间距精确到毫米,不像是手工扎的。”

苏芮拿来紫外线灯,在灯光下,针孔周围浮现出淡淡的荧光,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是某种标记,”她拿出尺子量了量直径,“正好七厘米,和档案室铁柜的锁芯直径一样。”

赵教授突然“啊”了一声,他指着光谱仪的屏幕:“钕铁硼的分布很奇怪,只在烫金纹路的边缘,形成了一个闭环。如果把这些纹路连起来,是一个……”他在纸上画出轮廓,“是一个锁的形状。”

林辰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条短信,来自一个陌生号码,只有一张照片:档案室的铁柜特写,锁孔周围有一圈淡淡的锈迹,形状和烫金纹路的闭环一模一样。发件人附了一句话:“1953年7月13日,有人用这把锁锁住了不该锁的东西。”

窗外的风突然变大,吹得实验台的纸张哗哗作响。苏芮伸手去按,却发现其中一张纸上印着的检测数据正在变化,原本的“1953”被改成了“2023”,墨迹新鲜得像是刚写上去的。

“它在更新自己的信息。”赵教授盯着笔记本,眼神里带着敬畏,“用我们检测它的方法,反过来修改自身的属性。就像……就像在学习一样。”

林辰合上笔记本,封面的牛皮在掌心微微发烫。他想起陈教授说的老周,想起那些被烧毁的档案,想起锁孔里的锈迹。1953年的夏天,一定有什么东西被困在了这本笔记里,用现代的材料伪装成过去的样子,在时间的裂缝里悄悄呼吸。

“我们得去档案室看看。”他把笔记本放进证物袋,拉链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看看那把锁,还有老周没说出口的那句话。”

苏芮正在收拾检测工具,闻言动作顿了顿:“你觉得,老周看到的那行字,是什么?”

林辰看向窗外,梧桐树的叶子不知何时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碎金。他想起笔记里那些被涂掉的公式,突然明白了什么。“也许不是字,”他说,“是一个坐标。”

赵教授突然指着证物袋,声音都变了调:“你们看!”

袋里的笔记本正在微微颤动,封面的烫金纹路慢慢亮起,组成一个发光的锁形。锁孔的位置,正好对着银杏叶书签上的圆形标记。而在笔记本的内页,透过塑料袋能看到,空白处正慢慢浮现出一行字,用的不是墨水,而是像火焰一样跳动的红光。

那行字是:“第十三页,第三个字。”

林辰迅速翻开笔记本,第十三页的第三个字,是公式里的一个希腊字母“θ”,代表角度。他忽然想起档案室铁柜的摆放角度,正好对着窗户,而1953年7月13日的日落角度,与这个字母代表的数值完全吻合。

“日落的时候,阳光会透过锁孔,照在笔记本上。”苏芮的声音带着恍然大悟的激动,“这不是笔记在模仿旧物,是有人用现代技术,在向我们传递1953年的信息。”

证物袋里的红光突然熄灭,笔记本恢复了原本的样子,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但林辰知道不是,他能感觉到掌心的温度还没散去,像握着一颗正在慢慢醒来的种子。

“去档案室。”他抓起证物袋,快步走向门口,白大褂的下摆扫过工作台,带起一片荧光粉,在空气中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弧线,“赶在日落之前。”

苏芮和赵教授立刻跟上,实验室的门在他们身后关上,留下满桌的检测报告和那杯早已凉透的咖啡。窗外的风还在吹,梧桐叶继续飘落,像是在数着什么,一片,两片,三片……数到第十三片时,一片叶子正好落在笔记本曾经放过的位置,叶脉的形状,与烫金纹路的锁形,分毫不差。

上一章 第三十二章:古建筑屋脊的兽吻变化。 远古笔记之山经—上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民族展览中相似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