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十年。
老街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愈发温润,门前的老银杏树已长得枝繁叶茂,春日里新绿如云,秋日里金叶铺地,成了老街最醒目的标记。“拾光旧书店”的木门换过一次,却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式,铜铃被风雨浸得有些发旧,响声却依旧清脆,像从未变过的时光。
杰的眼角有了细纹,却依旧习惯在修复台旁久坐,指尖握着修书的小镊子,动作依旧轻柔。曦的长发里掺了几根银丝,木簪换成了杰亲手雕的桃木款,上面刻着小小的银杏叶,她还是喜欢坐在藤椅上翻书,只是身边多了个扎着小辫的小姑娘,正趴在矮桌上,学着妈妈的样子轻轻抚摸旧书的封面——那是杰和曦的女儿,叫“拾拾”。
《拾光故事集》已经攒到了第五本,当年的孩童有的已经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放假回来总会第一时间冲到书店,看看新添的故事,再和杰、曦说说外面的世界。他们大多会带一本当地的书作为礼物,渐渐的,书店里多了一个“游子书架”,摆满了来自各地的书籍,每本扉页都写着捐赠人的名字和一句想对老街说的话。
张阿姨的裁缝铺还在,只是如今多了个年轻的学徒,她依旧会时不时端来刚做的点心,笑着看拾拾在书店里跑跳。李爷爷早已不扛糖葫芦靶子了,却每天清晨都会来书店转一圈,帮杰扫扫台阶上的落叶,再借一本旧书回去看。老先生身体依旧硬朗,偶尔会来给拾拾讲古籍里的故事,还教她写毛笔字,书店的墙上多了不少拾拾稚嫩的书法作品。
林老师年事已高,不再常来主持故事会,却会把新写的童谣寄到书店,由拾拾念给来店里的小朋友听。孩子们的“故事墙”换了一面又一面,旧的墙面被杰小心地拆下来,做成了装饰画,挂在书店的隔间里,每一笔涂鸦都藏着某个年月的欢喜。
那本合在一起的《唐诗选》依旧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封面被摩挲得愈发柔软,扉页的便签纸有些泛黄,却依旧清晰地写着那对老人的故事。常有情侣来书店,特意要看这本“定情之书”,杰和曦总会笑着讲起当年的往事,然后给他们递上一对银杏书签——如今这成了书店的小传统,每对来店里的情侣都能得到一枚刻着“拾光”二字的书签。
某个秋日的傍晚,夕阳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把金色的光洒进书店。杰在整理旧书,曦在缝补拾拾的衣角,拾拾趴在桌上,在新的《拾光故事集》里画着一家三口和老银杏树。檐角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拾拾的画笔声、远处老街居民的谈笑声,交织成最安稳的乐章。
杰停下手里的活,看着眼前的一切,轻声对曦说:“原来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一天天守着。”
曦抬起头,眼里映着夕阳的光,笑着点头。她知道,时光还会继续走,老银杏树还会年年落叶又抽芽,书店里的书会越来越多,故事也会越来越长。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檐角的风铃、书页的墨香、身边人的温度,还有这家小店里,永远藏不住的温暖与常安。
风又吹过,银杏叶轻轻落下,落在书店的台阶上,落在翻开的书页间,落在相视而笑的眉眼间,像是时光给这悠长岁月,盖下了一枚温柔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