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乔把“续故事册”按在柜台边缘压平,指尖划过“想去老巷找甜”的字迹时,巷口突然传来熟悉的铜铃声。顾行正往窗台上摆新收的槐叶标本,抬头便笑:“是张奶奶的三轮车,准是送糖糕来了。”
车还没停稳,张奶奶就掀开棉罩子扬声喊:“小林、小顾,快接着!刚蒸好的桂花糕,配你们新收的故事正好!”安安从里屋蹦出来,鼻尖先凑上去嗅:“比上次的槐花糕还香!”张奶奶戳了戳她的脸蛋:“这是苏晚当年教我的方子,加了晒好的桂花,老人孩子都爱。”
话音未落,“故事信箱”的金属扣又叮当作响。这次投递的是个穿蓝布衫的老奶奶,手里攥着个磨毛边的布包,颤巍巍地掏出个搪瓷缸:“听街坊说这里收老物件,这缸子是当年粮站发的,苏晚还借去装过槐花酱呢。”缸底刻着的“1980”字样已经模糊,内壁却留着淡淡的酱色印记。
林乔刚把搪瓷缸放进“旧物回忆册”旁,市文化馆的李老师就推门进来,手里捧着卷泛黄的图纸:“我们整理老档案时发现这个,猜你们用得上。”展开一看,竟是1975年的老巷布局图,粮站、杂货铺、那棵老槐树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边角还画着个小小的糕点摊,旁注“苏晚”二字。
“这可太珍贵了!”顾行赶紧找来相框裱起,刚挂到墙上,穿格子衫的年轻人就带着相机来了:“爷爷让我拍点老物件回去,他说好多老街坊都想看看展会的东西。”正拍着,相机突然对准了安安——小姑娘正踮着脚,把桂花糕屑撒在槐叶标本旁,说是“给故事添点甜香”。
傍晚收工时,林乔发现布包的夹层里藏着张字条,是蓝布衫奶奶补写的:“当年苏晚用这缸子装酱,总多给我半勺,说我牙不好要多放糖。”她提笔在字条旁补了句:“缸存旧酱香,人记当年暖”,刚放下笔,就听见门外有人喊“故事信箱满了”。
顾行搬来梯子清空信箱,倒出的信件里混着个铁皮盒,打开竟是满满一盒糖纸,有当年流行的水果硬糖、奶糖,每张都平平整整地压着。附信的姑娘说,这是母亲苏晚留下的,当年换粮票时总给孩子们带糖,糖纸攒了整整十年。
安安把糖纸一张张贴在布局图的空白处,红的绿的像开了片小花。张奶奶端来温好的枣茶,看着满墙的旧物叹道:“原来这么多人都记着苏晚呢。”林乔捧着热茶点头,忽然看见顾行正对着新投递的信件笑,信封上画着棵小槐树,旁边写着:“我奶奶说,老巷的甜从来没走。”
秋风从敞开的窗吹进来,带着桂花糕的暖香,拂过墙上的图纸、桌上的搪瓷缸,最后落在“续故事册”的新页上。林乔提笔写下今日的结尾,笔尖刚落,就听见“叮”的一声,又一封新信落进了信箱,像是在为老巷的故事,续上又一段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