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老巷故事集
本书标签: 古代  传说  治愈系     

糖痕续新篇

老巷故事集

信箱的余响还没散尽,安安已踮着脚扒住柜沿,小手指着信封上的糖果图案直晃:“肯定是昨天来拍照的大哥哥的爷爷!”林乔刚把“续故事册”放进木匣,闻言回头,见那牛皮纸信封边角沾着点浅黄的桂花碎,倒和桌上罐里的干花颜色一脉相承。

顾行拆开信封时,指尖先触到层脆薄的纸——竟是张塑封过的橘子硬糖糖纸,比昨日桌上的那张颜色更深些,边缘还留着齿痕,背面铅笔字被岁月磨得淡了,却仍能认出“阿晚的酱,配糖吃”五个字。信封里的信笺是泛黄的方格纸,字迹苍劲:“1978年秋,我蹲在粮站墙角,苏晚塞来这颗糖,说槐花酱配糖能‘甜到心里’,如今糖纸还在,老坊的香该续上了。”

“是老陈头的字!”张奶奶端着洗好的竹篮进来,一眼瞥见信笺上的落款,“他当年和苏晚一起在糕点摊帮过忙,后来举家迁去了南方,算来也有三十年没回了。”她指着糖纸上的齿痕笑,“这老东西,当年就爱咬着糖纸舍不得剥,苏晚总说他‘把甜气都锁齿缝里了’。”

正说着,巷口传来熟悉的三轮车响,穿蓝布衫的奶奶又挎着布包来了,这次包里是个缺了口的粗瓷碗:“找着苏晚当年盛槐花酱的碗了,你看碗底还刻着个‘晚’字。”林乔接过碗,指尖抚过碗沿的缺口——边缘被磨得光滑,想来是当年反复摩挲的痕迹,碗底的刻字虽浅,笔触却和糖纸上的字迹有几分相合。

顾行取来细绒布,轻轻擦去碗上的浮尘,将它摆在搪瓷缸旁。粗瓷的朴拙、搪瓷的温润、糖纸的脆薄,在晨光里叠出层次,倒像是把不同年月的甜,都拢在了这方柜台。安安突然想起什么,蹬蹬跑到里屋,抱出个铁皮饼干盒:“这里还有奶奶留的酱渍!”盒底粘着层深棕的残渣,是当年槐花酱干结后留下的,凑近闻,竟还藏着丝极淡的甜香。

“该把这些痕迹都记下来。”林乔翻开“旧物回忆册”,新页上先贴了老陈头寄来的糖纸拓片,又用铅笔细细描了粗瓷碗的轮廓,顾行在旁补画碗底的“晚”字,笔尖顿了顿:“不如把老坊的布局再细化些,标上每个物件的故事。”他找出昨日的布局图,在糕点摊旁添了个小方框,写上“苏晚的酱碗与糖纸”。

街坊们来得比往日更早。王师傅拎着块新雕的木牌,上面刻着“糖痕记”,正好嵌在“甜忆老坊”木架的侧栏;小雨带来了新采的桂花枝,插在粗瓷碗里,嫩黄的花瓣垂在酱渍痕迹旁;卖早点的陈叔则端来碗温热的槐花粥,笑道:“按老陈头信里说的,加了半勺糖,复刻当年的滋味。”

安安捧着粥碗,小心地舀了一勺递到周婆婆面前——老人是今早被张奶奶请来的,正坐在藤椅上看林乔补录糖纸故事。周婆婆尝了口粥,眼角忽然泛起湿意:“就是这个味,当年苏晚总说,粥里加勺酱配颗糖,再冷的天也暖。”她从兜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张叠得整齐的粉纸,“这是她最后做酱那年给我的,说是‘留着当念想’。”

那是张桃花形状的糖纸,想必是当年极时兴的样式,背面没写字,却用红线绣了半朵槐花,针脚和之前的勺套如出一辙。林乔把它贴在老陈头的糖纸旁边,添了行小字:“旧糖留齿痕,新粥续甜香”。

暮色染黄窗棂时,老陈头的回信又到了,这次附了张他年轻时的照片——粮站糕点摊前,穿蓝布衫的青年正接过苏晚递来的粗瓷碗,两人脸上的笑,比糖纸还亮。顾行把照片贴进册页,忽然发现安安偷偷在角落画了串糖葫芦,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所有甜都在一起啦”。

秋风卷着桂花和粥香穿过窗,吹动桌上的糖纸轻晃,粗瓷碗里的花枝轻轻点头。林乔合上册子,听见顾行在旁轻语:“你看,老陈头说明天就动身回来,要亲手把他的糖纸贴进册里。”她抬头望去,信箱的投信口还留着微光,像颗含在老巷里的糖,正慢慢化出暖来。

上一章 糖纸映旧坊 老巷故事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归人携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