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时间,像黄浦江的水,看似平静却一刻不停地流淌,足以冲刷掉旧的痕迹,也足以堆积出新的陆地。林晚站在即将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浦江艺术中心顶层,感受着江风拂面。这座白色流线型的建筑,如同停泊在江边的一艘未来之舟,与对岸外滩的古典风貌遥相呼应,又截然不同。这是她过去三年生命的主要载体,倾注了她和团队无数的心血、争议、不眠之夜和近乎偏执的坚持。
竣工典礼暨媒体见面会定在上午十点。林晚一早便到了,最后一次检查各个环节。她穿着一身量身定定的白色西装套裙,线条利落,衬得她愈发清瘦干练。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只有她自己知道,西装内衬口袋里,放着一小片她多年前习惯用的、带着淡淡草木香的镇静贴片——并非因为紧张,而是一种面对重要时刻的仪式感。
九点五十分,嘉宾和媒体陆续入场。闪光灯开始闪烁,捕捉着这位近年来在建筑界声名鹊起的年轻女建筑师。她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赏识她的业界前辈、曾激烈争论过的合作方、严格挑剔的评审专家,此刻他们都面带笑容,向她投来祝贺的目光。她也看到了自己的团队成员,那些跟着她一起熬夜啃图纸、跑工地的年轻人们,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激动。
十点整,典礼开始。当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时,林晚深吸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从容得体的微笑,步履平稳地走向演讲台。台上的灯光有些刺眼,但她清晰地感受到脚下这座建筑传递来的、坚实的支撑感。
“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莅临浦江艺术中心的竣工典礼……”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大厅,清晰、稳定,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冷静力量。她阐述着设计理念——如何将东方哲学中的“虚实相生”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如何让建筑与江景、与城市历史对话。她展示着建筑内部的巧妙空间设计,如何引|领参观者完成一场光、影、空间与艺术的沉浸式体验。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接下来的环节是剪彩、接受媒体采访。记者们的问题纷至沓来,关于设计灵感、关于施工挑战、关于未来规划,甚至关于她作为女性建筑师的独特视角。林晚一一应对,回答既专业又保有分寸,偶尔一句机智的调侃,还能引来现场轻松的笑声。
她看到有记者在拍摄艺术中心内部那处著名的“光之阶梯”——阳光透过顶棚精心设计的缝隙,在纯白的阶梯上投下不断变化的光影,宛如弹奏着一曲无声的光之乐章。那是她的得意之笔,灵感来源于某个清晨,她熬夜工作时偶然捕捉到的、从自己公寓窗户斜射进来的一缕曙光。那个瞬间的感动,最终化为了这处打动了无数人的空间。
典礼持续了近两个小时。送走最后一批嘉宾,喧嚣渐渐散去。林晚让团队成员们先去参加庆祝午宴,自己则摆脱了众人的环绕,乘电梯直达不对公众开放的顶层观景平台。
这里空无一人,瞬间安静下来。巨大的城市画卷在眼前铺开:黄浦江如一条熠熠生辉的玉带,江面上船只穿梭;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阳光下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感,而身旁,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则彰显着现代的锋芒与野心。她设计的这座建筑,就屹立在这古今交汇的点上,成为了这幅画卷中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坐标。
她从手包里拿出手机,开机后,信息提示音接连响起。大多是同事朋友的祝贺。她点开家庭群,里面果然也很热闹。母亲连发了好几条语音,语气激动又骄傲:“晚晚,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你了!真棒!我女儿真给我们长脸!” 父亲也难得地发了个大拇指的表情。信息往上翻,是林晨几个小时前发的几张孩子的照片,小家伙在幼儿园得了朵小红花,笑得见牙不见眼。林晨@了她:“姨妈你看,宝宝是不是很厉害!”
母亲的最新一条文字信息躺在最下面:“晨晨他们一家也挺好的,孩子快上幼儿园了,聪明着呢。你什么时候有空回来看看?”
江风吹乱了林晚额前的碎发,她握着手机,目光再次投向远方。曾经,她以为人生的圆满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一份从一而终的爱情,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家庭。现在,站在自己亲手参与创造的城市之巅,她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形态千姿百态。对她而言,这种极致的自我实现,这种将个人意志转化为永恒存在的成就感,就是一种无比坚实和深刻的幸福。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选择的土地上,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无人能撼动的世界。